精选各得其所的意思(92句)

浏览:    发布时间: 2023年07月31日

各得其所的意思

1、上述三例,分属个体、家庭、国家,实涵盖了李光地所阐发的诗三百的诗义内容。需要指出的是,由于这些内容都涉及现实的生活,因此诗义的阐明基本上都是含有价值取向的,上举诗例都足以见证。但是也不妨有例外,比如《采葛》三章。这是一首思念情人的名诗,诗的意象很清楚,但由于此诗归属于《王风》,李光地以为仍反映的是平王东迁初期的畿内民俗,(《诗所·王风》序,第180-181页)因此他对于这首诗的诗义似保留了正面的理解。然而,这与《序》与《朱传》都不同,故他仅予指出,没有作出明确的价值评判:

2、雎鸠挚而有别,以兴淑女之贞一幽静,欲得之以为君子之善助。

3、夫子曰:“吾自卫反鲁,然后《雅》《颂》各得其所。”……孟子言颂其《诗》者,必论其世。今失其世,则又赖有《诗》存,而可以推而知,旁引而得也。既知得所之义,然后章求其次,句逆其情,称名赜而不可厌也,叠文复而不可乱也。(《诗所》,第130页)(各得其所的意思)。

4、  父母宮是公家位又稱相貌宮:因此可推算出本人的遺傳因素及相貌,父母親之特徵,父母之社會地位以及人事背景,父母親事業的好壞,同時也可看出自己與父母的感情有否代溝,幼年時能否得到父母的教育庇蔭,父母親的感情及婚姻狀況之好壞,父母親的身體是否健康,能否得到長輩或師長的照顧,直系長輩及師長之吉凶,及本人之思想力及疾病災厄之經過狀況。  斗數雖定有十二宮而各有所司,然可將福德宮作祖父母看,以田宅宮作曾祖父母看,當依此例推,可考知祖先十二代之興衰,若以子女宮往下推至財帛作嫡孫宮看,如依此類推,也可知後裔之強弱,此即斗數之按天道而變化無盡期,可謂是即神妙又玄微也!

5、这一立场与方法,李光地是完全认同与继承了的,这从他的《诗所》的注说形式,就可以看得很清楚。兹举一例:

6、以炎帝作为古代贤王的代表,以其时代作为治世的典范

7、吕。炎帝姜姓之后,虞夏之际封吕,今南阳宛县西吕亭是也。至周失国,子孙氏焉。 

8、果断、心狠、勇猛、豪爽、怨仇、凶残、刑戮之事、脾气暴躁、威武、严厉、威权、刀枪、道路、露骨、不加遮掩、右边、伤亡、丧事、临产、生育、血光、打架斗殴、跌打损伤、竹折、车祸、哭泣、手术、病灾、医药等。

9、有瀰济盈,有鷕雉鸣。济盈不濡轨,雉鸣求其牡。

10、我曾论述新媒体是不同于“大众媒体”的“小众媒体”,尤其Web0阶段,是用户将个性化信息上传到平台,进入圈子化交流。现在看,更准确地说,新媒体是“分众媒体”。尽管网民数以亿计,除爆炸性或娱乐性事件,平时他们大多以“圈子”聚集“分别”干不同的事。分众媒体,不光信息碎片化,受众也碎片化了。

11、这一时期功成教至,记录的是周公笃世业、勤王家治下的风习。至于《风》《雅》《颂》之区别与关系,李光地曰:

12、君讳漪,宇某,博陵安平人。在唐为姜姓,炎帝之孙也;在周为崔氏,齐侯之胤也。 

13、此诗文意,《朱传》尽之,但为何事兴感,则不可晓。大抵诗意不可以辞寻者,当观其所起兴。(《诗所》,第201页)(各得其所的意思)。

14、假新闻狂奔,有碎片信息+数字技术的助推。一是搜索,二是链接,三是储存,四是参与,五是快速。几者结合,假新闻红遍全世界。

15、戊日为勾陈,其神属中央土,四季月当令,应戊己辰戌丑未之日勾陈所主:州郡、城郭、田土、坟墓、阴晦、垣墉、隐伏、迟滞、堆垛、伏尸、蛊毒、黄色、山林、屋宅、埋藏、重孝。

16、(2)每个人都根据自己的能力安排工作,让大家都各得其所。

17、政府对下岗工人提供低利息创业贷款,既可以解决下岗工人的就业问题,又可以促进地区商业繁荣,还可以令银行增收,确实是一个各得其所的好政策。

18、李光地解诗的总路径仍是由“知人论世”,进而“以意逆志”,即首先对诗三百作的创作时代进行划分,确定诗的语境,然后再解诗。在《诗所序》中,李光地将诗三百区分为三个部分,第一个时段是文、武、成、康之世,他讲:

19、这样的鼻相,外形端正莹洁,主其人学识品德俱优,心胸宽宏大量,有济世救民之心;第二形为贵鼻

20、由于诗义是对诗意之外的寓义追寻,因此诗义虽见之于具体的诗意,但诗义在性质上却无疑趋向于具有普遍性的义理,上引注《芣莒》三章所谓“曲尽一事之理者”,即是清楚的表证。李光地在具体的阐发时,也非常自然地将诗义引向普遍性的呈现。请举数例以见之:

21、我们要通过持之以恒的努力,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让广大劳动者各尽所能、各得其所。

22、译文:在中午开设市场,召集各地的民众,聚集了各地的货物。交易之后,各自得到了想要的东西就离开了。

23、这样的鼻相,外形有通天之势,通天就要贯印,就要上贯印堂,年寿到山根到印堂就要平满,要连脉成气得局,山根来龙。这种就主其人仕途成就非凡,不为邦国之主宰,亦为方外之大员;

24、阴谋论。有些假新闻无足轻重,但与阴谋论结合,就要产生社会效果。2016年美国大选,我们见证了阴谋论如何排山倒海,多荒唐都有人传播。2017年4月,我用百度搜索“希拉里是替身”,出来53万条结果!阴谋论的特征是抵触任何纠正行为,因为总能找到碎片信息自圆其说。强烈情感促成圈子化聚焦,加上群体极化,就可能滋生或助长暴力行为。

25、言世俗之急进而求合也。濡,犹滞也。济水方盈,则当滞其轨而不前矣。雉之雌者,俟雄之雊而求之可也。今也济盈而不知滞其轨,雌雉鷕鸣而先求其牡,可谓犯时而失义矣。飞曰雌雄,走曰牝牡,然可通称。雄狐、牝鸡之类是也。《传》、《笺》说非是。

26、读书如《论》、《孟》,是直说日用眼前事,文理无可疑。先儒说得虽浅,却别无穿凿坏了处。如《诗》、《易》之类,则为先儒穿凿所坏,使人不见当来立言本意。此又是一种功夫,直是要人虚心平气,本文之下打叠,空空荡荡地,不要留一字先儒旧说,莫问他是何人所说,所尊所亲,所憎所恶,一切莫问,而唯本文本意是求,则圣贤之指得矣。若于此处先有私主,便为所蔽而不得其正,此夏虫井蛙所以卒见笑于大方之家也。

27、每个人都要根据他们的能力安排工作,让他们各得其所。

28、相对于诗意的解释,诗义的阐明无疑显得更为困难。如上节所举的《子衿》三章,这首有名的诗,就其诗意而言,不可谓不清楚,但其诗义究竟是什么,却见解大不同。李光地讲:“《子衿》三章。《序》谓刺学校,《朱传》谓淫奔者。详诗意,俱无显证。或亦朋友相思念之辞尔?”(《诗所》,第193页)现代以文学的本位来看《诗》三百,自然可以不关心超乎诗意之外的诗义,甚至可以根本不考虑诗义的存在与否。不过,即便坚持文学艺术的本位,完全否定诗意之外存在着诗义,也是困难的,因为这不完全取决于作者的意图。一件艺术作品一旦形成后,作者其实并不能左右接受者对作品作出多样的的理解,包括由作品衍生出来的指义。况且,在西方,艺术获得自己独立的本体地位,也是迟至康德以后的事;而在中国传统的艺术世界中,艺术作品的创作始终是在承认“载道”的艺术思想氛围中展开的。因此,包括《诗经》在内的,作为儒家整个精神价值源头的“六经”,文字背后的义理是根本不可能加以搁置的。能否发现诗义是一回事,否认诗义的存在却是难以接受的。李光地完全碰到了这样的难题,但他仍致力去掘发诗义,比如在注《芣莒》三章时讲:

29、《战国策.秦策三》:富贵显荣,成理万物,万物各得其所。

30、《甫田》三章。刺人之好大而躐等者。(《诗所》,第197页)

31、殷之故都,北鄙为邶,南鄘东卫。武王封康叔于卫,其后兼有邶、鄘之地。是以邶、鄘之诗,皆言卫事。卫为殷都,习于乱世亡国之音,而北鄙为甚。周既革命,余风未殄。三国之诗,大率皆夫妇之道乖,与《二南》之化反,而其被之以邶音者,则其哀伤惨戚,尤非所语于南风之和也。(《诗所》,第153页)

32、妈妈在跳舞,爸爸看电视,爷爷听广播,我在上网,大家各得其所,谁也不打扰谁。

33、相关近义词有两全其美、得其所哉、各取所需。反义词有不得其所、人浮于食、人浮于事。

34、(解释):原指各人都得到满足。后指每个人或事物都得到恰当的位置或安排。

35、三大主体、三大油门。信息过剩的重要原因,是有信息生产的三大主体:UGC、OGC和PGC。媒体当然是PGC。但从2010年上半年开始,UGC的流量就超过PGC,当时作为新闻,新老媒体都有报道。作为PGC,媒体所提供的信息,论数量,比不过UGC;论质量,你比OGC,如环境监测中心还专业?你投入还要考虑产出,工商企业自办APP,又大大削弱广告动机。从一粒沙看世界,任何热点信息,都适用以上分析:只要有社会需求,UGC和OGC,蜂飞蝶舞狂扑而来,凑热闹还缺你一个?!

36、纪。姜姓。炎帝之后。封纪,为齐所灭,以国为姓。

37、治理一个很大的国家,要像江海那样安于处在卑下的地方,居于天下雌柔的位置,使天下百川河流交汇于这里。雌柔能以安静宁定战胜雄强,就在于它既能以静制动又安于居下。所以,大国如能对小国谦虚卑下,则必然能取得小国的信任依附;小国若能对大国谦虚卑下,则也能取得大国的信任支持。所以,不管是大国用谦虚卑下取得小国的信任,还是小国用谦虚卑下取得大国的信任,大国无非是想兼并小国,小国无非是有求于大国。这样大国小国都可以达到各自的愿望。特别是大国,更应该谦虚卑下。

38、这命题当然是“信息即负熵”的反面,概念都同义,熵指混乱无序,信息是消除不确定性的东西。碎片信息是六神无主的信息,是没有语境的孤零零信息,在新闻传播领域,其通过3个环节——假新闻、阴谋论、群体极化——增熵。

39、这样以林护田,以草养牧,将有机肥还田,可以使农林牧互相促进,各得其所。

40、同学们在老师的带领下,各得其所,各尽所能地为班级做出自己的奉献。

41、公尝论亭林顾氏音学,妙契古先。故略吴氏《叶韵》而载顾氏《诗本音》者,本公素志也。(《诗所》,第131-132页)

42、柔弱可以战胜刚强,但是现实的情形与老子的观点背道而驰,我们能不能就此否定和排斥老子的观点呢?其实,现实中柔弱没能战胜强硬的现象只是一时的弱势表现,从总体上来说,柔弱是可以战胜刚强的。看似强大的事物却不能长久地存在,而看似渺小的事物却有着顽强的生命力。以自然界里的现象为例:庞大的恐龙曾统治着整个自然界,而到最后竟被弱小的猴子种属取而代之;老鹰是一种凶悍的肉食鸟类,而野兔是一种草食动物,当老鹰如箭一般扑向野兔的时候,野兔弹出后腿,重重地踢中老鹰的肚子,一连几下,踢得老鹰扑棱着翅膀,一头栽倒在地上....

43、  福德宮是享受位:可以看出一個人的修養、風度、心術、人品及祖先之遺蔭(德),先天因果關係,福澤之綿長與否,衣食的享受,一生的精神享受及思想是否愉快,宗教信仰的程度,心地之好惡,財源之優劣及福分,一個人之興趣、嗜好及品味之高低,身體之表徵,個性之表現,夫妻之來源的好壞,婚姻生活能否美滿,有否外遇之跡象,如福德宮有昌曲會吉星,代表玉袖天香,女命一生漂亮,男命多豔遇有女性的體貼愛慕,祖德之好壞等等,如配合命宮及大運可推算一個人壽命之長短,配合田宅宮可看出家中所供奉之神祗及祖先之神主牌位有沒有雙姓之祖先牌位,如配合疾厄宮、命宮可推算一個人的生病狀況,有否病痛可否安然渡過此病痛之災難,如福德宮不好疾厄宮也不好,又逢陀羅、天刑、地劫及煞星來沖,代表會住院一段長時間受病痛的折磨與煎熬,如福德宮好,疾厄宮不好表示有病痛,但可然渡過難關。配合事業宮可推算一個人之個性較適合從事何種行業,及財運之旺弱等等,甚至於有些人物質生活很富裕但精神生活不如意,而有些人是精神愉快但物質生活卻較缺乏,因此福德宮可看出一個人物質與精神的享受能力,及有沒有口福食祿,皆可由福德宮推算出來,箇中巧妙皆靠讀者之靈活應用。

44、每天晚上我们家吃完晚饭之后我们就会干自己各得其所的事情。

45、对于你们双方来说如此各得其所的事情为什么你们都不愿意去做呢。

46、最后看《蒹葭》三章。这首收入《秦风》的诗是著名的抒情诗,描写追求意中人而不得。《小序》以为诗义在“刺襄公也。未能用《周礼》,将无以固其国焉”,朱熹作《辨说》,以为“此诗未详所谓,然《序》说之凿,则必不然矣”,故《诗集传》只释诗意(《诗集传》,第3509页)。李光地除了注音外,于诗意没有再作任何解释,表明他完全接受朱熹的解释,但于诗义却作了长段阐明:

47、综观李光地对于诗意的解释,重在两个方面,其一便是朱熹讲的“本文本意”,其二是“兴”的标示。请先举《桃夭》三章为例,观其“本文本意”的探求。《桃夭》:

48、郑向敏:《中国古代旅馆流变》,厦门大学1999年博士学位论文。

49、《贾谊书》曰:“神农以为走禽难以久养民,乃求可食之物,尝百草,察实咸苦之味,教民食谷。” 

50、宋儒摆脱了汉唐的权威,但问题却未必解决。一是宋人的以意逆志,在思想解放的氛围中,更明显地表现为自呈私意,讲得越多,离诗的本意越远。二是诗意与诗义之间原本即有的不对等性,并不因为诗意的把握就消解了。皮锡瑞讲:

51、第三个时段是平王东迁以后,即《小雅·节南山》以下部分;而且,“东迁之诗,不得入于《大雅》,故与《小雅》相附”(《诗所》,第237页)。不过,在这部分诗中,却有若干首诗与东迁以后的情形极不相配,这便是所谓的《豳雅》;由此,亦涉及《周颂》中的若干首诗的问题,即所谓的《豳颂》。

52、然而,诗三百的创作背景不清,作者不明,且无题,概言之,诗的本意都不清楚,又如何从中阐扬理学所揭示的义理呢?宋以前,人们接受《毛诗序》,但宋以后,宋儒开始怀疑《诗序》,别求《诗》意。四库馆臣云:“自唐以来,说《诗》者莫敢议毛、郑。虽老师宿儒,亦谨守《小序》。至宋而新义日增,旧说几废”。“新义日增,旧说几废”的说法,稍过笼统。事实上,开启“新义”的欧阳修并不曾彻底推倒“旧说”,后来的北宋王安石、南宋吕祖谦都仍然基本承认《诗序》的权威,而苏辙也是部分接受,“取《小序》首句为毛公之学”,只是到了朱熹后期,才彻底推翻《诗序》的权威,指出“今考其首句,则已有不得诗人之本意,而肆为妄说者矣”。即便如此,“自是以后,说《诗》者遂分攻《序》、宗《序》两家,角立相争,而终不能以偏废”。

53、“知人论世”的语境还原完成以后,自然便进入“以意逆志”的解释环节。比较起来,前者更多的具有考证的性质,后者则偏向解释。由于“以意逆志”以“志”的确认,即“诗义”的阐明为最终目标,而诗义的阐明又须基于“诗意”的解释,因此,诗的文本所呈现的意象解释应该是前提。但是,诗意的解释又往往受到诗义确认的影响,故诗意与诗义常常是相互左右的;而在儒家诗教的传统下,诗义实际上具有前置的作用,决定了诗意的解释,这就不免出现牵强附会的解释,甚至无论如何也解读不通。朱熹在诗学中的长期困惑即缘于此,他最终彻底排除《毛诗序》,并因此进一步摆脱前人陈说,直面“本文”来解释“本意”,就是根本上对层累了的诗义束缚的摆脱。朱熹讲:

54、《采葛》三章。《序》以为惧谗者,似阔。《朱传》以为淫奔之诗,亦未有以见也。(《诗所》,第184页)

55、去碎片化构建意义,这就进入范式转换了。意义只能由人构建、为人构建,范式转换的关键,是技术优先转到人优先。

56、译文:从前有人送条活鱼给郑国的子产,子产叫主管池塘的人把它畜养在池塘里。那人却把鱼煮来吃了,回报说:“刚放进池塘里时,它还要死不活的,一会儿便摇摆着尾巴活动起来了。突然间,一下子就游得不知去向了。”子产说:“它去了它应该去的地方啦!它去了它应该去的地方啦!”

57、《礼记·月令》中记载:“盂夏之月……其日丙丁,其帝炎帝,其神祝融”。在古代的五行终始观念中,炎帝被认为火德王,如前引《艺文类聚》所列曹植《神农赞》。火同夏季联系起来,炎帝常常作为司夏季的神明。 

58、《管子·弟子职》:“先生既息;各就其友;相切相磋;各长其仪;周则复始;是谓弟子之记。”

59、每个人都根据自己的能力安排工作,让大家都各得其所。

60、当尧舜治理国家的时候,百姓各得其所,大家安居乐业。这个期间是否每个人都是知书达礼,德性完备呢?我看也不尽然。

61、晚饭后,爸爸打电脑,妈妈看报纸,我在看电视,我们各得其所,互不打扰。

62、对困境的两种选择,最终靠实践检验。媒体可以等,时代等不及了。社会逼媒体选择,因为“碎片信息即熵”。

63、  交友宮為眾生位:可以看出一個人的人緣關係,及推斷一個人交友之緣分,用人之能力,公共關係的好壞,人際關係的好壞,人際關係之助力與否?人事上之變遷與調動情形,與下屬之對待關係可否得力,或可得知與同事相處的情況,會不會因友人同事而被倒帳,會不會被下屬所出賣,此為人災,或可推算出應該注意那一類型的朋友,方可不致受害等等……皆可從交友宮中推算出來,但現今社會工商發達通方便,故人際關係也就較以前農業社會,日出而做日落而息複雜了許多,所以交友宮之給人的影響致為重要,俗云「在家靠父母,外出靠朋友」,而朋友有好也有壞,如能結交好的朋友,將使你的財運、事業有事半功倍之收益,如不慎結交到酒肉朋友,一天到晚花天酒地,將使你受害無窮,故交友不得不慎也,因此如你之僕役宮有煞星坐守時,將應更慎重的擇友而交,方免受朋友之拖累。

64、除了时间上的确定,李光地同时说明,划入这一时期的诗,其实是时空交叠的。所谓“《邶》、《鄘》以下之为风”,不只是时间上的成、康而后的列国之诗,也是空间上的西周王化未及之地的诗。李光地讲:

65、唐初李峤在《藤》诗中,也提到神农氏尝百草的事:“吐叶依松磴,野苗长石台。神农尝药罢,质子寄书来。色映葡萄架,花分竹叶杯。金堤不见识,玉润几重开。” 

66、何俊:诗意与诗义的各得其所——从李光地《诗所》看宋明理学的终结

67、我们要团结和照顾到各种社会力量,使大家各得其所,同心协力,建设新中国。

68、郭晓东:因小学之成以进乎大学之始:浅谈朱子之“小学”对于理解其《大学》工夫的意义

69、(出处): 《周易·系辞下》:“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

70、以上大致可以看出唐代前炎帝形象的基本内容。在唐代诗文中,炎帝的形象又被加入了一些新的因素。具体来说,唐人在前代基础之上所描绘的炎帝形象,可以分为以下五类: 

71、对于你们双方来说如此各得其所的事情为什么你们都不愿意去做呢。

72、                                  

73、《芣莒》三章。旧说以为妇人之诗,然无意义可寻。惟其采而收之,曲尽一事之理者,可为求善取益之喻。而诗之次在于《兔罝》之后,殆以文王求才之殷,取才之尽。作者因《芣莒》以起兴,犹之《关雎》“荇菜”之义欤?(《诗所》,第142页)

74、脑蛇所主:道路、缟素、缠绵、怪异、噩梦、虚惊、自缢、赤色。

75、丙丁为朱雀,其神属火,居南方,夏季得令,应丙丁巳午日。朱雀所主:窑灶、火烛、火灾、宣赦、文书、契券、公送、是非、斗闹、焦躁干旱、文章、口舌、朱紫。

76、《诗》为人人童而习之之经,而《诗》比他经尤难明。其所以难明者,《诗》本讽谕,非同质言,前人既不质言,后人何从推测?就《诗》而论,有作诗之意,有赋诗之意。郑君云,赋者,或造篇,或述古,故《诗》有正义,有旁义,有断章取义。以旁义为正义则误,以断章取义为本义尤误。是其义虽并出于古,亦宜审择,难尽遵从。此《诗》之难明者一也。

77、领导要善于任用人才,他们应该使每个职员都能在自己的岗位上得到充分施展才华的机会,使所有人才都能各得其所。

78、荇菜可荐鬼神,以兴淑女可供祭祀。(《诗所》,第136页)

79、只要合作博弈得以实现,企业乃至整个社会就能形成各尽所能、各得其所、和谐相处的局面。

80、整个《匏有苦叶》四章虽只是以涉水、求牡为喻,但首章举涉水,次章兼举涉水、求牡,三章承求牡之意,终章承涉水之意,意象变化,往复歌诵,如果笼而统之,势必难以将整个诗意解释出来,故李光地取逐章解释。

81、《衡门》三章。依《朱传》。〇人能常在衡门之心,则无入而不自得。(《诗所》,第216页)

82、对顾炎武音学“妙契古先”的一语评判,不仅足以表证李光地的语境还原,而且还可以看到李光地对亭林之学的继承。

83、我曾论述新媒体是不同于“大众媒体”的“小众媒体”,尤其Web0阶段,是用户将个性化信息上传到平台,进入圈子化交流。现在看,更准确地说,新媒体是“分众媒体”。尽管网民数以亿计,除爆炸性或娱乐性事件,平时他们大多以“圈子”聚集“分别”干不同的事。分众媒体,不光信息碎片化,受众也碎片化了。

84、殷之故都,北鄙为邶,南鄘东卫。武王封康叔于卫,其后兼有邶、鄘之地。是以邶、鄘之诗,皆言卫事。卫为殷都,习于乱世亡国之音,而北鄙为甚。周既革命,余风未殄。三国之诗,大率皆夫妇之道乖,与《二南》之化反,而其被之以邶音者,则其哀伤惨戚,尤非所语于南风之和也。(《诗所》,第153页)

85、和谐社会是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又和谐的社会。

86、每个工人应该根据自己的才能来分配工作,让大家都各得其所。

87、各得其所、多元追求的价值观念,大众在职业生活中形成的许多属于“现代化”的因素,预先为日本现代化的高速发展创造了条件。

88、不过,李光地虽然在推求诗意的立场与方法上接续了朱熹的诗学,但在具体的结论上并没有全盘接受。即便是朱熹最具突破性的关于《郑》《卫》淫奔诗之说,李光地非常认同,“诸儒以为不然,今独信之者,谓非是不足以见乱之所生,为《二南》之左契”(《诗所》,第129页),但在具体解释上,也仍然是因诗而言,或接受朱熹的,或从旧说,或都肯定,或都否定,不一而足,充分表现出李光地诗学上的兼容择善与自得其见。兹各举一二例以见之:

89、(解释):美:美好。指做一件事顾全到双方,使两方面都得到好处。

90、封。姜姓,炎帝之后。封巨为黄帝师,胙土命氏。夏封父侯国君也,今封邱是也。 

91、春秋末期,诸侯国的兼并战争日益激烈,大国试图称霸天下,小国力图保全自己,人民的处境则苦不堪言。面对战争带来的灾难,老子痛心疾首,忍无可忍,终于发出了“大国者下流”的感慨。这里所说的“下流”,指的不是卑贱、无耻,而是江河的流向。我们知道,水都是向低处流的,海之所以能够包纳百川,就是因为它甘居下位,无所不包,所以才成就了自己的“大”。它的作为是合乎道德的,所以它能长久而广博。在老子看来,大国如果能像大海那样谦和,甘居卑下的位置,那么国家就能太平,人民就能安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