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苏格拉底的申辩(90句)

浏览:    发布时间: 2023年08月22日

苏格拉底的申辩

1、一丝平静的笑容闪现在苏格拉底的脸上,这个70岁的老人淡淡地说了一句“分别的时刻来到了,我们会各走各的路,我去死,而你们继续活着,哪一条路更好,只有神才知道。”

2、对于那些判处他死刑的人,苏格拉底并没有怨恨、也没有愤怒,而是很平静地对他们说:「想要避免死亡并不难,因为死亡是一个腿脚并不那么快的追逐者,但是想要避免恶行却很难,因为恶行比死亡腿脚快得多。我们稍不留神就会被恶行追上;而死亡追上我们却要慢得多,要等到我们生命的最后一刻。」(苏格拉底的申辩)。

3、柏拉图在《理想国》中以故事为题材,叙述苏格拉底到贝尔斯祷神,归途被派拉麦克邀往家中,宾主滔滔谈论起来。两人的辩论从各个角度暴露奴隶主阶级的哲学思想、政治思想、艺术思想及教育思想。故事中的苏格拉底是虚拟的、假托的,实际上就是柏拉图的代言人。

4、感悟:越是经典著作,越要注意其历史背景和细节

5、  苏格拉底认为,在主体的生存中,善本身就是目的。哲学的最高目标不是建立一个理论体系,而是帮助人们明辨是非善恶,揭示生活的意义和目的,使人们能够合理地选择行动,安排生活。因此,他没有留下任何形式的著作,而是把哲学化为日常生活中的交往伦理学,后人看到的他的思想材料只是其学生保存下来的一些对话记录,如柏拉图的《申辩篇》、色诺芬的《回忆苏格拉底》。不过,苏格拉底把人生问题归结为善的问题,并把善归结为知识(美德即知识),最终把西方哲学引向了认识论和科学主义的轨道,偏离了人生意义的探究。真个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千年以后,成为尼采生命哲学的第一个攻击目标。

6、  《米诺斯》(Minos)《欧律克西亚斯》(Eryxias)《泰戈斯》(Theages)《克里托芬》(Cleitophon)《爱人》(Lovers)

7、游叙弗伦试图解决「虔诚是什么?」的第一次尝试是给出一些例子,比如:这个是虔诚,那个也是虔诚。

8、亚里士多德来雅典学习(据说讲善,仅剩亚里士多德一人听)。

9、在苏格拉底的追问下,游叙弗伦想了很久,他认为还是倾向于前者,也就是「因为一件事情有虔诚这种性质,所以神喜欢。」

10、第四卷讨论教育的效能与领导,还谈及节制、勇敢、睿智、正义等的意义。第五卷讨论学前教育和妇女教育。第六卷和第七卷讨论哲学家的培养,也就是执政者的高级阶段教育。第八卷、九卷谈论政体。第十卷谈论艺术。

11、在希腊雅典的街头,经常能看见一位常年穿着一件长袍,即使在冬天都光着脚行走在大街小巷的男人,男人长着一副狮子鼻,嘴唇肥厚,个子矮小,形象有点丑陋。有些人认为他说的话颠三倒整天疯疯癫癫,他甚至被一些达官显贵所唾弃。他就是苏格拉底。

12、拉凯斯是当时深受雅典人民尊敬的一位军事将领。苏格拉底和拉凯斯讨论的问题是,什么是勇敢。

13、  《智者篇》《政治家篇》《斐利布斯篇》《法律篇》《理想国》

14、  模仿说是从古希腊时期审美活动“和谐说”发展而来的。

15、苏格拉底趁机问游叙弗伦:“那我跟你请教一下,什么是虔诚?什么是亵渎神灵?”

16、苏格拉底说,我没有不敬神啊,我一直在听从神的旨意,神说我是世界上最有智慧的人,其实是要告诉世人,只有知道自己无知,才能得到智慧,所以我天天找人辩论,就是为了让大家意识到自己的无知啊。这是神给我的差事啊。我做这些事情都是为了雅典好。苏格拉底说,我就像是一只牛虻,去叮马的屁股,因为马已经变得太懒太肥了。

17、苏格拉底在为自己的哲学生活方式辩护的时候,打了一个非常著名的比方,他把自己比作一只「马虻(méng)」,也就是马身上的一种寄生虫。

18、链接:https://pan.baidu.com/s/12qkC2ivIBArkl21-W-jerw提取码:i5bk书名:苏格拉底的申辩

19、我们回到这场审判,在两人都做了第一轮陈述以后,法官们开始投票。

20、我们对那些变换的、流动的事物不可能有真正的认识,我们对它们只有意见或看法,我们唯一能够真正了解的,只有那些我们能够运用我们的理智来了解的形式或者理念。因此,知识是固定的和肯定的,不可能有错误的知识。但是意见是有可能错误的。

21、公元前366年狄奥尼索斯二世继位,狄翁(狄奥尼索斯二世的姐夫)逃离,柏拉图怅然离开叙拉古。

22、如何用理性去追寻智慧?作为助产士儿子的苏格拉底运用了一种独特的“精神助产术”,去帮助人们对自身有更为清醒的认识。所谓“精神助产术”也即苏格拉底在“讥讽—助产—归纳—定义”的过程中,让人们去思考诸如“正义、勇敢、虔诚”这些美德的共性,帮助人们找到自己内在的美德与智慧。

23、  前苏格拉底时期,即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前5世纪中叶,成熟的“逻各斯”冲出史诗和神话的外壳,成长为一种独立的思想,古希腊精神世界由此产生了一幅理性的哲学新图画。前苏格拉底哲学家对自然本体论表现出特殊的偏好,他们感兴趣的是自然事物的抽象原则与规律,文学活动还没有被他们纳入专门的兴趣范围,在他们的著述中几乎看不到任何当时文学活动的评价;他们偶尔评价文学现象时,使用的也往往是非文学的标准。这个时期的文学思想从整体特征来看是形式主义的。

24、在解释完为什么有很多人对他抱有敌意之后,苏格拉底开始论证自己完全无罪。

25、他说如果按照自己的所作所为给雅典带来的贡献来说,他不但不该接受任何刑罚,反而应该得到城邦的奖赏——让他这个穷人终生得到城邦的供养,像奥林匹克冠军那样享受免费的饮食。

26、“苏格拉底,我们这次不会听信安虞托斯,而是打算放过你,然而,须得以此为条件,那就是你不得再花时间搞你的那种研究,也不得再搞哲学,而如果你被抓住还在搞那些名堂,你就得死”——那么,如我刚才所说,如果你们以这些为条件放过我,我就会对你们说:

27、所以,要了解西方哲学家的思想,就有必要先来听听苏格拉底。

28、他们被称为「自然哲学家」,也就是说他们对人以及人生问题的关注并不是很多。

29、游叙弗伦辩不过苏格拉底,就找了个借口走掉了。到最后,他们也没有找到一个明确的答案,即到底什么是虔诚。但这不重要,我们关心的不是找到标准答案,而是怎样提出正确的问题。

30、苏格拉底在申辩过程中表示,自己拥有与智者学派不同的智慧。这种智慧是“无知之知”。也许许多人曾在课本中看到过这个词,但是可能只有少数人知道它的出处。 

31、柏拉图是西方客观唯心主义的创始人,其哲学体系博大精深,对其教学思想影响尤甚。

32、在这一章节中我们将一起阅读的《苏格拉底的申辩》,是柏拉图的早期对话录之一。

33、苏格拉底在七十岁高龄的时候被自己的同胞公民起诉,柏拉图记载了苏格拉底在法庭上,为自己做的辩护演讲,当时至少有500多个雅典人在场见证,我们也就有理由相信,柏拉图这里的文字很可能不会与苏格拉底实际说的话有太大出入。

34、他说:「对我来讲不可能保持沉默,因为那就意味着违背神,因为我认为,每天谈论德性,谈论你们听我讨论的事情,听我检审自己和别人,这就是最有价值的人生,因为对人来讲,未经检审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

35、就是要在雅典找到比自己更加有智慧的人,然后告诉这位祭祀:「你看,他就比我更有智慧。」

36、他说:“我尝试着劝你们中的每个人,不要先关心‘自己的’,而要先关心自己,让自己尽可能变得最好和最智慧。”

37、但是苏格拉底从来不会轻易放弃。他也不会让对话者轻易放弃,在苏格拉底的追问下,游叙弗伦又说出了一个定义,他这次把虔诚说成「我们在做事情的时候,要关照神。」

38、然而,在这座已然沉睡的城邦里,苏格拉底却一直在扮演着“马虻”(叮咬马的苍蝇)的角色——他指出粗糙民主的虚伪与不足;指出人们的无知与愚昧;他甚至指出当权者的昏庸与荒谬。

39、听到这里,你可能会说,哦,原来如此啊。这是一场政治审判。先别着急下结论。这一解释也未必合理。雅典很快就恢复了民主政治,但上台的民主党人相当克制,对“三十僭主”的成员实行了大赦。要是对夺权的贵族都能赦免,干吗要迫害在政治上毫无威胁的苏格拉底呢?再说了,苏格拉底自己是支持民主政治的,因为民主政治允许言论自由,他就能到处跟人辩论了。

40、整个过程里面,苏格拉底是一个非常谦逊的态度,他的本意也不是为了一定要证明神错了,而且,他最后得到的结论恰恰是,神是对的。

41、因为,此时的雅典,刚从伯罗奔尼撒战争后斯巴达的蹂躏中获得一丝喘息之机;

42、就是原告先发表演讲,指控被告犯下了什么罪;然后由被告发表演讲,为自己辩护。

43、这些指控成立不成立呢?柏拉图在《苏格拉底的申辩》中,详细地记录了苏格拉底在审判过程中的辩护词。

44、阿波罗神,或者说代神立言的祭司,并没有欺骗他,神之所以说他比其他人更加有智慧,恰恰是因为只有他知道自己是无知的,这就是苏格拉底著名的「无知之知」,或者说是那句听起来有些悖论味道的苏格拉底格言:「我唯一知道的就是我一无所知。」

45、  柏拉图全部思想奠基于“理念”这一核心概念之上,他认为文艺在本质上是对理念的模仿。柏拉图继承了苏格拉底模仿说的精神,承认“诗的模仿术模仿行为着——或被迫或自愿地——的人,以及,作为这些行为的后果,他们交了好运或恶运(设想的),并感受到了苦或乐。除此而外”“别无其它了”但他又从理念论的角度对苏格拉底的模仿理论进行了改造。他认为“理念”是世界的最终根源,自然万物的存在是模仿理念的结果,文艺又是模仿自然世界的结果,因此,文艺就像影子的影子,和理念的“真实隔着两层”柏拉图排斥文艺的认识论方面的原因,就是文艺在本体上离理念太远,在实存上是对自然物的复制和抄录,是比自然实体还要等而下之的东西。柏拉图以精神实体理念作为艺术的最终根源,并把文艺贬低为比现实世界低一等的东西,颠倒了物质和意识之间的因果关系,这是其理论错误性的一面;但在这一“错误”的理论中却又蕴含着两个方面的“正确”的认识。第柏拉图强调文艺是对实在之物的模仿时,他没有意识到他在从发生学的角度论证社会生活是文学艺术产生的直接根源;第当他坚持理念中心论,坚持文艺理念创造文艺现实时,实际上是在强调理想性高于现实性,艺术世界是人类在物质世界以外创造的第二自然,这又从价值论的角度抬高了文艺活动的意义。

46、其次,根据已故著名学者Gregory Vlastos的观点来看,柏拉图早期对话与中期对话作品中的苏格拉底有诸多差异,其中最为人关注的就是早期对话中的苏格拉底的对话方式是辩驳式的,其中又带有讥讽对方的方法,而后期对话中的苏格拉底是位循循善诱的导师,是致力于教导对方的哲学家。

47、  审美“和谐说”给“模仿说”这一文学创作原则提供了内在的理论根据。不过,前苏格拉底时期,模仿说难以跳出自然哲学的窠臼,所谓“模仿”,系指对自然物构成形式和功能的学步。赫拉克利特认为,“和谐”是自然物存在的特征,艺术活动是对自然物构造方式的模仿,“自然……是从对立的东西产生和谐,而不是从相同的东西产生和谐。例如自然便是将雌和雄配合起来,而不是将雌配雌,将雄配雄……艺术也是这样造成和谐的,显然是由于模仿自然。绘画在画面上混合着白色和黑色、黄色和红色的部分,从而造成与原物相似的形相。音乐混合不同音调的高音和低音、长音和短音,从而造成一个和谐的曲调。书法混合元音和辅音,从而构成整个这种艺术”德谟克里特视模仿为人在艺术活动中对事物自然功能的学步,“在许多重要的事情上,我们是模仿禽兽……从天鹅和黄莺等歌唱的鸟学会了唱歌”

48、本书包含三个部分内容,一个是北京大学吴飞教授据希腊文翻译的柏拉图的《苏格拉底的申辩》,并作了很多注释,对理解文本很有帮助;第二部分是吴飞教授为这个中文译本写的导言,对这个古代经典文本的背景知识,给读者一个较为总体的概念;第三部分是吴飞教授从自己的角度,对柏拉图的《苏格拉底的申辩》的一个相对独立的解读和思考,特别是对《苏格拉底的申辩》中哲学与政治之间的关系的理解。第三部分尤其重要,是中国学者自觉地用西方古典思想来理解现实处境、逐渐回归中国自身的问题的一个尝试。

49、说到这里,有人可能会好奇,苏格拉底到底是怎么揭露其他人的无知的呢?

50、即便最后的审判中,他也不遗余力地履行自己的神圣使命。

51、游叙弗伦想了想,说:“做神喜欢的事情就是虔诚,做神不喜欢的事情就是不虔诚。”

52、是否有这样一种人,美勒托斯,他虽相信世人之事的存在,却不相信存在着世人?诸位,请让他回答,让他不要再三再四起哄——是否有人不相信有马,却相信有马之事?或者说不相信有吹簧管的人,却相信有吹簧管之事?不会有这样的人吧,最优秀的人儿!——如果阁下不想回答,那么,我就要替你向其他这些(陪审)人作答。你至少得回答我下面这个问题:是否会有人相信神灵之事,却不相信存在着神灵?

53、凡是公认的理所当然的事情,其实很少真的如此。苏格拉底教给我们的是,一种观念是否正确,跟它是否被大多数人接受,跟相信它的人有多么伟大,一点关系也没有。只有独立去思考,反复地用理性去推敲,才能让我们的信念更加坚定。即使我们不断地拷问,似乎触到了更为坚实的认知的基石,我们也要时刻准备着,当有了新的反例,我们就必须放弃旧有的理念,一切从头再来。这个过程是很艰难的。我们心中都有两种倾向:一种倾向是,我们都想要努力改进和完善自己的理性,但同时,我们还有另一种倾向,我们都会逃避、害怕和憎恨自己可能犯错误。这两种同时存在的倾向让我们感到很痛苦。

54、这一以性命为代价上演的最终篇章,激发出人们对雅典民主与专政、哲学与政治无尽的遐思,苏格拉底用这场“失败”的申辩打开了通向哲学的大门,让千年后的我们找到一条追逐真理,寻求智慧的向上之路。

55、  苏格拉底毕竟只是一个过渡人物,他虽然扭转了古希腊文学研究的方向,但对一般文艺问题缺乏思考,对具体文艺问题的研究更嫌单薄,这与古希腊人丰富的文艺实践是不相称的。他未竟的事业是由柏拉图接续,并由亚里斯多德最后完成的。

56、公元前367年60岁,将学园交欧多克索(即欧多克索斯)主持,自己带弟子和友人第二次往叙拉古,当年老狄奥尼索斯(狄奥尼索斯一世)死,狄翁摄政,此时柏拉图已声名远播希腊及以外。

57、他分别对那些判处他死刑的人和那些认为他无罪的人说了几句话。

58、正如西塞罗所说:“苏格拉底是将哲学从天上召唤到地上的人。”在他之前的哲学家,关心的是宇宙与自然、物质的本源,而苏格拉底让使哲学立足于社会,与每一个人都息息相关,将其内涵拓展到人生和道德问题。某种意义而言,苏格拉底为哲学打开了这扇通向人类社会的大门,或者说,为人类打开了通向哲学的大门。

59、那么,诸位,请你们跟我一起来考察,他的话在我看来何以就是那个意思。而你,美勒托斯,回答我们!正如我一开始就请求过你们的,即便我以自己惯常的方式作出论证,也请你们一直都记住,不要对我起哄。

60、“你们要知道,这可是神明的命令,而且我认为,在这个城邦中,对你们来说,还没有什么更大的好处比得上我对神明的侍奉。因为我四处奔走,所做的不过是劝说你们,无论青年还是长者,不要如此强烈地关心身体,也不要如此过度关心钱财,甚至超过关心灵魂、关心如何才能使之变得最优秀。我会说:‘美德不来自钱财,相反,钱财以及世人其他所有好东西,无论私人生活还是公共生活中的,都来自美德。’

61、在这场漫长旅行中,他与那些“充满智慧的人”展开一场场关于“虔诚”“忠诚”“正义”的论辩,常常会将其辩驳得哑口无言,让其陷入尴尬的境地,并因此不断招致非议与怨恨,而他却声名鹊起,甚至有不少青年学生也效仿他的做法,不断去挑战权威,证明权威的无知与虚伪。苏格拉底认为,正因这种四处树敌的行为,最终招致了被控告。

62、没有,我以宙斯之名起誓,法官大人,因为他说太阳是石头,月亮是尘土。

63、海勒丰回来,就把这话告诉了苏格拉底。如果你是苏格拉底,当你听到神谕说你是世界上最聪明的人,你会如何反应?很多人会欣喜若狂吧,赶紧发个朋友圈,好让大家点赞。那么,苏格拉底是怎么反应的呢?

64、在苏格拉底看来,如果让他停止哲学讨论,停止反思,停止对自己和他人灵魂的拷问和检审,那么这样的人生根本就不值得过,那无异于把人变成行尸走肉,无异于把活人变成死人。

65、公元前399年,希腊雅典,在这座世界上最早的民主制城邦里,501名陪审员进行了一场特别的审判。70岁的苏格拉底被指控“不敬神、败坏青年”的罪名。

66、  柏拉图的著作大多是用对话体裁写成的,人物性格鲜明,场景生动有趣,语言优美华丽,论证严密细致,内容丰富深刻,达到了哲学与文学、逻辑与修辞的高度统不仅在哲学上而且在文学上亦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67、ChoiZG主编作品|尽情分享朋友圈|转载请看首页须知

68、苏格拉底认为,“一个经过理性省察而立志追求自身价值的人,不会计较生死,其唯一的评判标准只在于自身行为的是非与善恶。”

69、随后,游叙弗伦再次尝试,说:「虔诚就是做所有神都喜欢的事。」

70、苏格拉底就是用这种被称为「诘问法」或「辩证法」的方式和各种各样的雅典人、外邦人讨论问题,从而表明他遇到的所有人都配不上「智慧」之名。

71、游叙弗伦就把事情的来龙去脉讲了一下:“我要控告他谋杀。我家有个仆人,这个仆人喝醉酒之后把家里的另一个家奴杀死了。我父亲当时很生气,就把这个杀人的仆人手脚捆起来扔到了沟里。然后,我父亲派人去请教神巫该如何处置这个杀人凶手,回来之后却发现这个人已经在沟里冻死了。在我看来,我父亲就是杀人凶手。你知道吗?竟然还有人认为我控告自己的父亲是亵渎神灵,真是愚昧地不可理喻!”

72、历史散文(3部):《理说明朝》《理说宋朝(北宋篇)》《理说宋朝(南宋篇)》

73、而且这一次就是最终判决,没有任何上诉的可能。

74、这时候我们要特别注意这个「立刻投票」的制度,这是雅典民主制度的一个重要特点,不管是公民大会上的辩论还是法庭辩论,听众都没有时间进行充分的思考,更没有时间进行广泛的商讨,而是要立刻做出决定,这也就导致人们往往会诉诸各种情感而非理性做出决定。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苏格拉底的死刑判决。

75、这就是在哲学和神学史上都非常著名的「游叙弗伦问题。」

76、而我,诸位,在这方面兴许也与大多数人大相径庭,如果非要说我更智慧那么一点点,大概就在于此吧:既然我不大懂得冥府里的事情,我就认为自己不懂。但我却深深地懂得,对那些(比自己)更高的——无论神还是人——行不义,不服从他们,那就是不折不扣的恶和耻辱。

77、苏格拉底又问:“那要是这样的话,如果不同的神有观点的分歧该怎么办?就说你的事情,你要起诉父亲杀人,可能有的神会支持你,有的神不喜欢你这样去做。按照你的标准,这件事情到底是虔诚,还是亵渎神灵呢?”

78、在我看来,苏格拉底的眼里,死亡并不是可怕的,可怕的是做不义的事,以不智慧为智慧。他宁愿死,也不愿不义或不虔诚,最终选择相信自己的信仰和精神,保持哲人灵魂的纯洁,以自己的所思和所行为自己申辩,为哲学申辩,从容而平淡地赴死,只留下一句——“分手的时候到了,我去死,你们去活,谁的去路好,唯有神知道。”

79、你让我太高兴啦,因为你终于开口回答,尽管太勉强,而且也是被这些(陪审)人所迫。——好哇,你说我相信并且传授有关神灵的事情,且不管这种神灵实际上是新的还是古老的,那么,根据你的说法,无论如何我都相信神灵之事吧——你在诉状中还庄严起誓承认过这一点。而如果我相信神灵之事,那么我当然就必定相信神灵喽!难道不是这样?肯定是这样嘛!既然你不回答,我就视为你同意了。难道我们不都认为神灵要么就是神明,要么是神明的子嗣?你说是不是?

80、简单来说,苏格拉底想要人们摒弃遣词造句、表情及声音造成的偏见,而仅去捕捉话中的真相。 

81、你觉得真相是什么呢?我个人的猜测是,雅典人自己也没有想到事情的结局会是这样。这场审判的真正主使人是安匿托士,他是一个平民政治家。不过,安匿托士在政治上是温和派,他也不是宗教狂热分子。贵族政府垮台之后,安匿托士一直主张各个政治派别之间和解。他要求判苏格拉底死刑,不是为了让苏格拉底真的去死,只是为了让苏格拉底知难而退,同意被流放。哪里想到苏格拉底这么倔强。这事儿最后闹大了,谁也没有好下场。苏格拉底在狱中服毒自尽。雅典人民又意识到自己犯了个大错,于是,他们为苏格拉底举行了隆重的悼念活动,那个起诉苏格拉底的青年迈雷托士被判处死刑,而安匿托士自己也遭到流放。

82、总之,雅典人,我绝对没有犯美勒托斯诉状中所指控的罪,我认为不需要做更多的辩护,因为刚才这些已经足够了。你们要清楚地知道,我前面所说的很多人对我产生了大大的仇恨,倒是真的。假如我被判有罪的话,这才是定罪的原因,也就是说,祸不在美勒托斯,也不在安虞托斯,而在于大众的诽谤以及他们的嫉妒。虽然其他很多人,当然也包括一些好人,都由于这种原因获罪,但我想,它还会继续让人获罪。不必担心,这不会到我为止。

83、在他看来,自己不但无罪,还是雅典人的恩人,他东奔西跑,和遇到的各色人等讨论虔诚、节制、正义、勇敢之类的德性,都是为了这些人灵魂的健康,是为了让他们真正关心自己的生命。

84、于是苏格拉底就跟游叙弗伦说:「哎呀,太好了,你简直是我的大救星啊,我正好被人起诉『不敬神』,如果你能告诉我应该如何信神、什么才是『虔诚』就再好不过了。」

85、何为真?何为善?怎样生活才算是过上了“好”的生活?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常因这些问题感到困惑,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也是如此。柏拉图在其师苏格拉底身上,看到了一位不断叩问并尝试回答究竟什么才是“好”的生活的哲学家的姿态。

86、公元前384年43岁,亚里士多德生,德谟斯提尼生。

87、这时游叙弗伦已经没办法了,只好说:「虔诚会让神高兴和喜欢。」

88、而德尔菲这个地方就是被宙斯定位成宇宙中心的地方。换句话说,到这个地方求神谕,权威性是很高的。

89、于是,苏格拉底就开始跟各色人等交流,这里有达官显贵,有各行各业的智者,通过交谈,苏格拉底发现,这些被公众认可的智者其实都不是有智慧的人。经过苏格拉底的论证,他证明神谕真的是正确的,神说他是最智慧的人,说白了也就是,苏格拉底是知道自己不知道的人!他最有智慧,那是因为他知道自己没有智慧,而那些被认为有智慧的人,连这点都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