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为什么尼采的书要少看(87句)

浏览:    发布时间: 2023年08月22日

为什么尼采的书要少看

1、@在大堂度过圣诞节:会,金钱和时间都那么宝贵。做任何一件错事都令我懊恼。

2、周国平:尼采哲学被歪曲成第三帝国主要的思想渊源,他被说成是一个法西斯哲学家,这是有个过程的。在这里面首先起作用的是他的妹妹,他的妹妹当时嫁给了德国的一个非常活跃的反犹太主义者,尼采疯了以后,基本上是尼采的妹妹在照顾他,实际上也就控制了他的全部著作,当然他已经发表的著作他的妹妹是不可能再篡改,但是后来的著作她做了篡改。尼采疯的时候是1889年,我对照了一下,像《瞧这个人》里面就是这样的。《瞧这个人》是尼采最后一本书,但是是在尼采疯了以后发表的,这里面专门有一章尼采是骂他母亲和妹妹的,意思就是我的血统比她们高贵,他讲的血统是一个精神血统,但是最后尼采妹妹把它改成夸耀自己波兰贵族血统,完全改掉了。

3、我先大致说一下,我对经典的理解。经典是经过时间检验的,一个学科或者领域内的开创之作或集大成者,或者是表现人类对世界及自身探究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作品。

4、所以,打好根基,强壮树干,就请从经典读起,从源头读起。(为什么尼采的书要少看)。

5、但是,仅仅几十年之后,马丁·海德格尔(MartinHeidegger)宣称,西方形而上学的历史在尼采的思想中最终达到了顶峰。如果柏拉图是西方形而上学的创立者的话,在尼采中,柏拉图的每个深刻见解都被颠覆了。故事从一个极端转向了另外一个极端。当时,很多人可能会同意,宣称尼采是先驱者的新运动频繁上演层出不穷,有艺术的、有思想的,也有政治的活动。不幸的是,并非所有这些运动都是可敬的,很多将在未来的几十年后玷污了哲学家的声誉。最臭名昭著的是,很多法西斯主义者和纳粹分子在尼采身上看到了他们世界观的清晰先驱。或许最有名的例子是女演员莱妮·里芬斯塔尔(LeniRiefenstahl)1935年的宣传电影《意志的胜利》,里面描述了准超人阿道夫·希特勒(AdolphHitler)就像查拉图斯特拉(Zarathustra)那样从云端降下来,向德意志人民致意。结果,在自由民主派和进步人士圈子里,尼采最初是常常被当作令人心有余悸的可怕人物来接受的。人们认定他是缺乏平等思想,宣扬力量和残酷性的哲学家,或者是令人恐怖的非理性主义鼓吹者。伯特兰·罗素(BertrandRussell)在1945年的著作《西方哲学史》中说出了很多人对尼采的看法,他写道:

6、尼采造成这样一种风气,在这种风气中,法西斯主义与希特勒主义诞生。切勿羞于承认这个可疑的亲缘关系。我们必须特地强调这种关系。连傻子都可以看到,而且确实看到,尼采憎恨那些尤其由希特勒代表的东西,希特勒把自己的成功归功于这些东西。(第一讲)

7、诚然,想想尼采在《善恶的彼岸》最后一章关于高贵的讨论,我们从中可以看到尼采立论的高度。施特劳斯强调高贵性(Vornehmenheit)与家世渊源的关系,因此这让人想起优良政制或贵族制的特征。在这次课程上,他没有像在论文结尾那样在这个方向走得太过。在那里,他发现尼采展示或讨论了“经过行为、生活的媒介所反映的未来哲学;这种反映出来的未来哲学把自己展现为未来的哲学”。这种行为及其德性提醒我们更注意一个孤独、悲悯的神,他的高贵性在于独特、排他、并且限定在它能被共享的层面上,而不是一个正义而节制的思想者,既平凡又独特。施特劳斯文章结尾的地方提到《善恶的彼岸》中的一句话,他在课上也强调过这句话的重要性,他文章最后(用德文)写下“高贵的自然取代神圣的自然。”在课程临近结束的地方,施特劳斯说“个体的自然”:

8、@周有绿:都流落荒岛了,就给《荒岛求生指南》一点面子吧。

9、施特劳斯相信,这条格言“极为重要”(格言87),是对也出现在重要的格言188中的一个基本思想的简写本。

10、比如,尼采以表现出对耶稣基督的矛盾情感而出名,偶尔嘲讽他一番,偶尔称赞他是唯一的对手,值得他专门写出《反基督》一书。不管哪种情况,他是唯一真正的基督徒,“死在了十字架上”。后来的基督徒修改他的言论,认为他寻求带来普遍之爱。现实是,他们渴望用吻合奴隶平庸性的世界取代古代希腊罗马那个高贵的、热爱战争的世界,因此需要找到一个方法,重新将软弱和恭顺描述为道德美德。最后的结果是基督教道德,其核心是怨愤。尼采常常兴致勃勃地指出,普遍之爱的宗教对罪恶的观念有些偏执,对于那些在地狱中受罪的人有一种类似性快感的满足。尼采认为,对于无意识的动机的这种无知导致我们提出庸俗的、无根据的道德主张。这个见解在当今常常被一群评论家错误地使用,他们用通俗的心理学分析取代对对手立场的真正分析。求助于怨愤可能被危险地过度使用,以此排斥有关公平和正义的真正诉求。因此,这是对我们理解道德的重大贡献。

11、施特劳斯借助意志讨论这个问题。事实上,比起那篇文章,施特劳斯在这次课程中更加充分地探讨了尼采关于意志(格言19)与权力意志的讨论。他梳理了感觉(feeling)、思考(thinking)、情感(affect)在意志中的统为何尽管没有充分的意识(consciousness)也会有知识或意识,而且“毕竟,即便这三样完全是有意识的,它们或许受到某种它们不曾意识到的东西驱使”(第七讲)。自然的东西或许是一团亟待洞穿的混沌,但对尼采而言,不同种族用不同的方式体悟或感知。事实上,尼采“推测”,(对人而言)已知的东西是需求、冲动、驱动、激情。从这些东西当中,“我们的知性形成了狗、猫之类的东西”(第七讲)。因此,对尼采而言,“历史的生理心理学应该作为基础科学”(第四讲)。“尼采还说:心理学必须、将要、再次成为通往基本问题的道路。心理学应该再次被认作科学的女主人”(第四讲)。任何秩序或价值都由人来制造,但是,依据的并非康德理解的理性法则,而是“创造”意志。施特劳斯强调,尼采所谓的与我们息息相关的世界与其说是我们的发现,不如说是我们的制作;这就是洛克所谓的第二性质(secondaryqualities)(例如颜色)的世界,或者更确切地说,是“第三”性质,美好的或神圣的牛,也就是说,不仅仅是棕色的牛。尼采如今意识到或(自我)意识到我们制作与我们相关的世界的过程、意识到它源于意志,还意识到意志的结果和我们习得历史的能力与才干。

12、凤凰文化:您觉得尼采的诗有哪些优劣?比如说您刚刚说格言诗很棒。

13、所以,当一个人逐渐的走向哲学的时候,自然会增加一些抑郁的情绪,哪怕有一些哲学的智慧是让我们抛开情绪看待生活,但是也不免会产生抑郁思想。2:悲剧会让自己开始探索哲学有的人是先看到哲学之后才看到悲剧,但是更多的哲学家,是因为先看到悲剧之后才开始去探索哲学。

14、我们今天对这本书的介绍仅限于第一部的《序言》,作为入门的开始。

15、自称“敌基督者”的尼采借书中一个疯子之口,大声呐喊,“我们已经杀死了他,我们都是谋杀犯”,这句话被后人称为“历史上最伟大的谋杀行为”。

16、“末人”不再把自己视为需要修行跟克服的阶段,他们追求的是在白昼有自己小小的快乐,在夜里也有丁点的乐趣。他们讲究岁月静好,重视健康,平平淡淡。正因为“末人”让人感到轻松,所以在查拉图斯特拉演讲完后,群众就对他狂呼:“把我们弄成这种末人吧!我们就可以把超人送给你了。”

17、施特劳斯在课上讲解了常见的尼采作品三期说,但他对此做出不同于其他人的解释。尼采受训成为古典学家,但恰恰成为了反对他时代精神的古典教育者,他对叔本华和瓦格纳的崇拜也同时激发了这种反对。“不过,这种古典主义(classicism)与叔本华—瓦格纳的结合是一种非常不稳固的结合,尼采与之决裂。”(第一讲)尼采与浪漫主义的决裂引发他的第二阶段,这个阶段被形容成揭穿与挖掘,我们在诸如《人性的,太人性的》中可以看到这些工作。但是最终光明到来……这意味着第三阶段始于《扎拉图斯特拉如是说》。

18、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善与恶的超越一译善恶的彼岸道德的谱系偶像的黄昏是尼采的经典巨著,看些介绍正确尼采的书。当然青少年估计理解起来比较困难。

19、只能是凭借猜测。然而,他不是凭空猜测,而是根据自己的某种体验,也就是上述所谓“一种被确证的、亲身经历的神秘主义”。对于这一点,尼采自己有清楚的意识。还在写作此书时,一个朋友对他的酒神理论感到疑惑,要求证据,他在一封信中说:“证据怎样才算是可靠的呢?有人在努力接近谜样事物的源头,而现在,可敬的读者却要求全部问题用一个证据来办妥,好像阿波罗亲口说的那样。”

20、哲学家可以有严重的个人好恶,但这些是建立在个人独立的思考之上的。你可以借鉴别人,从他人那儿吸取营养,但这些只是为自己的思考积累素材,而不是照搬硬填。

21、另外起很重要作用的实际上是一个马克思主义文艺评论家叫卢卡奇。卢卡奇在二三十年代的时候写了一本书,从种族主义角度去分析尼采。苏联完全接受了卢卡奇的观点,把尼采说成法西斯主义哲学家。中国的观念实际上是从苏联过来的。

22、然而告诉我、我的兄弟们啊:如果人类还没有目标,岂不是也还没有——人类自身吗?”

23、@Tinalu_盧楊楊:重读,就像在旧街道上走着走着突然发现墙角的一朵新开的小花时喜悦的心情,处处都是先前未发现过的惊喜。

24、施特劳斯还讨论到尼采对虚无主义和末人、超越善恶的好坏的内涵的关注,但没特地强调这些。他更多地强调尼采对未来哲人的预见,以及尼采对宗教的理解。未来哲人是完成了的人,或者说“补充性的”人,正是由于未来哲人,其余的存在才得到辩护。正如我们所说,《善恶的彼岸》的各种讨论写作的出发点都是作为这种哲学的序曲。施特劳斯认为《善恶的彼岸》的第二章《自由精神》(或如他所译“自由心智”)展示了未来哲人的要素,而不是像第一章那样首先谈论过往的哲人以及尼采认为属于哲人偏见的东西。即便康德和黑格尔也只是在汇编价值,而非创造价值,创造价值是未来哲人特有的使命:未来哲人不同于以往的哲人。因为,《善恶的彼岸》是一种未来哲学的序曲,然而,“它并不打算为真哲学(thetruephilosophy)做准备,而是为一种新哲学(anewkindofphilosophy)准备”。但是,“由于这一事实,《善恶的彼岸》打算作这种未来哲学的样板(aspecimenofthephilosophyofthefuture)”(第九讲)。尼采是自由心智的一个或唯一一个榜样,尽管自由心智摆脱了过往哲人的偏见,但是,并不能证明:

25、20世纪上半叶,人类历史上爆发了最惨烈的两场战争,一站和二战。信仰在战火面前显得脆弱无力,欧洲人乃至全世界,既不能填饱肚子,也不能相信神明。

26、然而,修行是需要机缘的,只有当一个人经历了痛苦之后,他才能真正的有时间去反思人生,这个时候就是修行的开始,也是和哲学结缘的开始。

27、施特劳斯关于尼采《善恶的彼岸》的这次研讨课是在马里兰州安纳波利斯的圣约翰学院开设的,始于1971年10月6日,结束于1972年5月24日。施特劳斯曾于1959年在芝加哥大学开设过尼采《扎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的课程,还曾于1967年在芝加哥大学开设论尼采的课程,其中包括3次讲《扎拉图斯特拉如是说》、9次讲《善恶的彼岸》、4次讲《道德的谱系》。我们这里的这次研讨课涵盖《善恶的彼岸》九章中的每一章,开始时简短地讨论了《扎拉图斯特拉如是说》选段,同时偶尔引用到《对历史的使用和滥用》、《快乐的科学》以及其他作品。这次研讨课的相当大一部分没有录音:讨论《善恶的彼岸》第9章的部分有一些或几乎全部没有录音。不过,我们这里的誊写本包含相当多的新誊写材料,这些新内容增补到原有的录音稿中,许多地方都清楚起来。

28、对于永恒轮回的误解不亚于对权力意志的误解。一旦有人把永恒轮回理解为回到原先的组合(毕竟已经试过其他组合了),一旦有人将永恒轮回解释为同一性或身份的轮回,我们就会再一次用愚蠢的假设代替尼采的思想。没有人比尼采对同一性的批判更甚。在《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的两个段落中,尼采十分清楚地否定了永恒轮回是一个回到同一性的圆。永恒轮回恰恰相反,因为它与一个选择密不可分,即一个双重选择。首先,它选择意志还是思想(尼采的伦理学):选择意志,那些事物只会永恒轮回到我们也意愿的事物(消除所有的半意志,当我们说“就这一次,仅仅一次”时,是我们意愿的东西)。其次,这是存在的选择(尼采的本体论):回归的东西,或者易于回归的东西,只是那些在词语最圆满的意义上生成的东西。只有行动和肯定回归了:存在属于生成,也只属于生成。任何对立于生成的东西,如同一性或身份,严格来说都不是存在。否定作为最低层次的力,消极作为最低层次的形式,它们不会回归,因为它们是生成的对立面,生成构成了唯一存在。我们可以看到永恒轮回与同一性的接受无关,而是与超变形(transmutation)有关。永恒轮回是生成的瞬间或永恒,它们消除了任何抵抗的东西。它出现了,毋宁说它创造了活力,最纯粹的活力,最纯粹的肯定。超人唯一的意思是:他就是权力意志和永恒轮回,狄奥尼索斯和阿里阿德涅,一起来生产。这就是为什么尼采说权力意志与渴望、贪求、寻觅没有关系,而是与“给予”、“创造”有关。这本书最开始的关注点就是对尼采所谓的生成的分析。

29、凤凰文化:尼采是哲学家,但也写诗。您研究哲学,但也跨界散文。这是不是受尼采的影响?

30、在简短地讨论《扎拉图斯特拉如是说》选段之后,施特劳斯开始讲解《善恶的彼岸》。按照老规矩,他先讨论这本书的标题与副标题,并且考察它的结构与谋篇。

31、在我们年轻时,书友碰到一起,不读尼采,就难以融入交流讨论。

32、不仅喜欢,或者几年后有些积累,这个人是尼采自传式的著作可以考虑先看看。

33、查拉图斯特自认为自己的智慧已经充盈了,就像采足了蜜的蜜蜂,他想把这些智慧传播到人世间去,影响其他人,所以他说“我需要伸展的双手。”

34、主要写了悲剧、日神、酒神,可读性和可理解性较强,算是有“趣味”的一本,不那么严肃的书。

35、(ps:个人想法:其实还有一本《权力意志》,但,我深以为,这本由妹妹在他过世之后整理,集结的遗作,内容虽为本人所写,但,却不是本人所“愿”的,起码,有很大一部分的作家们,对自己生平所著,所写的东西,少有全部满意的,大部分都觉得是自己思想中的“糟粕”,满意的始终太少,所以,这本应该算是一个全面了解地过程,但,我觉得,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有点,没有“意义”。)

36、因为很多所谓的哲学家,他们身上都充斥着悲剧色彩,一生都演绎着悲观主义,最后的结局不是疯了,就是自杀了。

37、有基础的话,基本就可以随便选了,难易程度,我会标出来,自选哈!

38、每次去方所,看着高高的书架,满眼的书,一方面很庆幸,这个时代对爱书的人来说,是幸福的,一方面也很难过,这些书都像一个个陷阱,很多人陷在其中,而不自知。

39、我是一回事,我的著作是另一回事。——在我还没有谈这些著作之前,我在这里首先要提一下对这些著作的理解或者不理解的问题。我只是随便提一下,其实并不合适:因为谈这个问题的时机绝对还没有到来。我的时代也还没有到来,有几本书要作为遗著发表。——不管什么时候,人们都需要建立另外的制度,在这些制度中人们过的生活和所受的教育就像我所理解的那样;也许哪一天甚至要设大学教授职位来讲解《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但是,如果我今天就希望有人能听懂并领会我的真理,那么这与我的本能完全是矛盾的:今天人们不会听我的,今天人们还不懂得从我这里吸收东西,这不仅可以理解,而且在我看来也是有理由的。我不想被人混淆,同时,我不能混淆自己。——我再说一遍,在我的一生中,你很难证明我有什么“恶意”;即使是文字上的“恶意”,我也几乎举不出一个例子。相反,纯粹的傻事倒做了不少……我觉得,如果有人拿起我的一本书,——我甚至认为,他会因此脱掉鞋子,就更不用说脱去靴子了,——那么他就可以证实他自己得到了罕见的嘉奖了……有一次,海因里希·冯·施泰因博士坦诚地诉说,他对我的《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一书完全不理解。我告诉他,这是很正常的:如果一个人理解了书中的6句话,也就是说,体会了这些话,那么他可以把普通人提升到“现代人”所能到达的更高一层的境界了。有了这种距离感,我怎么能希望我认识的“现代人”去读我的书呢!——我的成功与叔本华的成功刚好相反,——我说“现在没有人读我的书,将来也役有人读我的书”。——人们在否定我的著作时总是做出无辜的样子,我不想低估这种无辜给我带来的乐趣。还在今年夏天,有段时间我也许有能力以我重要的文学、太有分量的文学使其余的全部文学失去平衡,这时柏林大学有位教授好意地向我暗示,说我应该用另一种方式:这类东西没有人能读。——最后,不是德国,而是瑞士提交了两个极端的事例。维·魏德曼博士在《联邦》杂志上发表了一篇有关《善恶的彼岸》的文章,标题为《尼采的危险著作》。另外,就是卡尔-施皮泰勒先生对我的著作撰写了一篇综合报道,也发表在《联邦》杂志上。这两篇文章是我一生中最好的东西——对此我要小心谨慎地说……比如,后者把我的《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看做是“较高的风格尝试”,并希望我今后还关心一下内容。魏德曼博士表示敬重我在努力消除一切合乎礼节的情感方面所表现出来的勇气。——由于偶然略施狡诈之手腕,使得这些文章的每一句话都合乎逻辑,这让我肃然起敬,不过在事实上却是颠倒是非:其实,他什么都不用做,只要“重估一切价值”,就能以引人注目的方式击中我的要害。——用不着把钉子钉在我的头上……更何况我试图得到一种解释。——最终,没有人能够从包括书本在内的事物中,听到比他已经知道的更多的东西。在经历中无法理解的东西,就无法分辨。让我们思考一个特殊的例子:例如一本书谈的纯粹是经历,而这些经历完全不可能是经常性的或少见的经验——那么它是一系列经验中的最初的语言。在这种情况下,简直什么也听不到,由于听觉上的错觉,在听不到什么东西的地方,也就以为那里什么东西都没有……总之,这是我通常的经验,如果你愿意,也可以称做我的经验的原创性。自以为理解我著作中某些东西的人,其实只是根据自己的想像从我的东西里整理出某些东西——常常与我的本意是相矛盾的,比如,说我是一个“理想主义者”;对我的东西毫无了解的人,就不会把我放在考虑之列——“超人”这个词是教养最好的那一类型的人的标志,这种人与“现代”人、“好心”人、基督教徒和其他虚无主义者完全楣反——这个词出自查拉图斯特拉之口,出自毁掉道德者之口,是个令人深思的词——这个词几乎处处都无辜地被理解为与“查拉图斯特拉”形象对立的那种价值,硬把超人说成是一类较高等的“理想主义”典型的人,是半个“圣人”,半个“天才”……由于这个词的缘故,另外一些受过教育的有角牲畜竟然怀疑我是达尔文主义者;在这里面,甚至又流露出那个违背知识和意志的大骗子卡莱尔的“英雄崇拜”的思想,这种思想是我所深恶痛绝的。如果我悄悄地对某人说,他最好在凯撒·波尔查那里而不是在帕西法耳那里寻找超人,他会不相信自己的耳朵的。——请大家原谅,我不能满足任何人的好奇心。我反对评论我的著作,尤其在报纸上。我的朋友,我的出版者知道这一点,他们不跟我谈诸如此类的事。有一次,在一个特殊的场合,我看见有人对我的一本书——《善恶的彼岸》——发表了种种非议;对此,我可以写一篇优秀的报道。要是你相信的话,《民族报》——普鲁士的一家报纸为我的外国读者写补充说明,恕我直言,我本人只读《巴黎晚报》——当真的,我知道这本书是“时代的象征”,是地地道道的真正的容克哲学,而《十字报》是缺乏勇气说这种话的……

40、因为尼采的书很深奥,是解救痛苦的人,不痛苦的人根本读不懂。尼采的一身也是很悲苦的。所以要少看尼采的书。

41、@Oaksss:买错书不会懊恼,单从买书本身来说,已经足以让人满足愉悦了。而且“错”不在于它不好,我会找机会把它送给适合它的主人。

42、@普通人总觉得饿:斯宾诺莎《伦理学》吧,可靠的英或德译本。

43、死是不可能死的,只能让存在变得更有意义。所以便对悲剧人生,尼采引进“日神因素”,赋予继续活下去动力,即人生艺术化。

44、对于读什么样的书?应该是因人而异的,不同的人会喜欢不同的书,我建议还是遵从自己内心的选择,不会让看书成为自己的负担,只有自己喜欢才更容易坚持。我喜欢读历史,通过读《明朝那些事儿》,《如果这就是宋史》让我养成了读书的习惯。

45、这时有人想起50多年前那句“上帝死了”,难道它真的应验了?人类还能依靠,或者说为了什么而活?

46、@陈韭香女士:会,而且还会在网上疯狂吐槽这本书让大家避雷!

47、日神精神就是使人沉浸在万物美丽的表象之中,企图用审美克服世界和人生痛苦;酒神精神本质上是对生命的肯定,它所唤起的是人最本真的冲动。

48、上面提到的这些人本身具有的某种超越常人的品质肯定是不容置疑的,但是光有品质是远远不够的,对人类来说,每个时代人的品质应该是差不多的,不存在有的时代人的品质高,有的时代人的品质低,如果只从生物进化的角度来说,现在的人的身体素质与大脑发育应该是超越过去的,但现实的情况是,在当代做出巨大成就的艺术家与思想家却乏善可陈。这当然跟环境有关,跟这个时代有关。

49、凤凰文化:这次在上海书展亮相的有三本尼采的译作。关于尼采,大家很容易把他和哲学、美学联系起来,但是尼采写诗确实是很多人不了解的。能否请您讲一讲尼采的诗?

50、受缚之心灵(heart),自由之精神(spirit)。——人若紧紧束缚住自己的心灵,便可给予自己的精神更多自由。这话我以前曾说过。然而别人不信我的话,假如他们不是已经知道——

51、查拉图斯特拉出城后,走过森林和沼泽地,来到一座小屋旁,他敲开了门,本想下山赠与人类礼物的他,居然变成了向乞食者,他失败了。门里走出来的是一个老人——也就是原来那个圣徒。老人赠与查拉图斯特拉两份食物,查拉图斯特拉说他的同伴死了,没想到老人却说:“谁敲我的门,也就得接受我端给他的。”

52、读书必需思考,不思考就不要读书;读书不重要,思考才最重要;

53、人类的目的不可能存在于时间的尽头,而只能存在于人类最高级的典型中。

54、周国平:很早就有人提这样的问题,我就说互相影响,我也影响着尼采,影响着他的传播。而且我介绍的尼采可能跟别人介绍的不一样,他还是经过我的消化,其实加进了我的东西,尤其在《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这本书,其实真的是很多借尼采的口来说我想说的话,可以感觉到这一点,有时候我故意让它模糊掉,其实是我的话,但是让人看起来可能是尼采的吧。我耍了一个滑头,借尼采说我自己想说的东西。

55、“迄今为止有千个目标,因为有千个民族,只是一直没有套在千个颈项上的锁链,一直没有一个唯一的目标。人类根本没有一个目标。

56、这本,是曾经入选过我认为的,最难读的一本书之与之并列的还有《尤利西斯》。

57、毕竟,作为哲学家的尼采从本身来看,应该是要与科学呈对立的,但是,在这里的叙述,他又是以哲学家的身份去抗拒艺术,同时也抗拒着哲学家的“语言”。

58、很多人患上了偏见症,无法用无偏见的认识去深入社会与生活。而他们的这些偏见并不是自己独立思考的结果,是从别人那儿继承过来的。他们甚至不知道自己所持偏见的那些东西到底是怎么样的,就人云亦云地带着偏见,可笑而可悲。

59、就是因为哲学的本质就是看清人生的真相,而人生的真相就是以悲剧垫底。

60、《作为教育者的叔本华》,概括的说,像是一个小“迷弟”写给“偶像”的书,把叔本华比作一位神圣的救世主,其实很有趣;

61、@炼云:如果可以作弊,带一个kindle,并且拥有一个一直有电的电源,不能作弊会选红楼梦或者现代汉语词典。

62、受到怨愤情绪驱动的人或许声称仇恨富豪或者外国人,希望将他们毁灭。但是,他们也依靠这些人,因为充满怨恨者感到自己有力量的唯一办法就是觉得自己在道德上优越于他们反对的人。穷人需要觉得在道德上优越于富人才会宣称他们是受到剥削的受害者,民族主义者需要感受到自己在道德上优越于外国人才会对自己的集体身份认同感到自豪。在这个意义上,怨愤是一种让人号啕大哭和阳痿不举的力量,但从来不能取得任何真正意义上的改变。这留给真正伟大的人,他们为自己生活,按照自己的价值观生活,很少去关心他人的观点或者行为。

63、周国平:当然是,他绝对不是业余作者写的东西,也不是哲学的一种延伸。

64、我们重新发现了怨愤的定义:怨愤是一种反应,既是可感知的东西,同时又不再成为可采取的行动:这是对疾病的笼统定义。尼采不仅仅是说怨愤是一种病,而是说这种病是一种形式或者怨愤。

65、所以尼采活着的时候没有人追随,人们都只把他当成一个“疯子”,一笑了之,直到尼采去世半个世纪后……

66、尼采指出,这种现代人生存状态在文化上的投影,表现为精神上的贫困和知识上的贪婪。

67、另外希望能介绍一个好一点的译本,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从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开始你根本就不能理解里面多少东西,另外周国平有本尼采,瞧,只有自己的解读,周国平的要先看哪本其他人翻译的都可以。

68、查拉图斯特拉介绍完“超人”后,换来的却是一阵嘲笑。人们急切要看走绳演员的表演,对什么新价值毫无兴趣。于是查拉图斯特拉只好退求其次,告诉人们怎么做好一个“普通人”。他说:“人是一根系在动物与超人之间的绳索,——一根悬在深渊之上的绳索。”人要正确认识自己的一名过渡者,不要停留和回望,要大胆的向“超人”跨去。即使是没落,也要为了“超人”的诞生而没落。

69、1844年10月15日,弗里德里希·尼采出生于普鲁士萨克森吕岑附近的洛肯村的一个牧师家庭。

70、(上海译文出版社最新推出《悲剧的诞生:尼采美学文选》《瓦格纳事件:尼采美学文选》)

71、一个痛苦的人,他思考问题的深度,一定比那些整天沉迷于酒色之中思考的人,要更深层一些。

72、读书的方式就是你的生活方式,思考可能不会为你的生活增加什么,但会让你明白自己是怎么走到今天,如何更好地面对自己,面对他人,怎样能够活得更加坦然。

73、原谅我,作为一名老语文学家,怀着不可遏制的恶意,要对那些低劣的阐释艺术指指点点;不过,那种被它的物理学家们如此骄傲地谈论、似乎如何如何的“自然法则”,只是由于你们的诠释和低劣的“语文学”才得以存在,——它不是事实状况,不是“文本”,而是带着一种幼稚的博爱进行的调整和曲解,你们以此来充分迎合现代灵魂中的民主本能!

74、《瓦格纳在拜雷特》,和上面一本也差不多,算作给瓦格纳的“赞歌”;

75、尼采想要一种自由心智,否则他就会是个反启蒙者(obscurantist),但是必须为此付出一个代价,这就是受缚之心灵……思想之自由——我们并非天生就有这权利。这权利必是习得,而且是经由其对立面——不自由、服从才习得。(第十讲)

76、不管他经历的是身体的病痛,还是生活的挫折和磨难,只有经历了痛苦之后,才会触发他去思考的心思。

77、如果看多了,自己的定力又不行的话,很可能会陷入悲伤的环境。

78、所以哲学的伴侣就是抑郁,即便很多人认为哲学能让我们看清人生的真相,能看清生活的本质,变得更释然,就像佛道两家思想所说的,能够以自己的无常之心,无为之心去面对这个世界。

79、@涉世与归-:会懵一下,但是不会懊恼,毕竟阴差阳错也都是缘分hhhh。不加预设或许值得一读,书嘛,多读一本多一分收获,总没坏处。

80、这次课程并未明显偏离1967年课程关于《善恶的彼岸》的讨论,也未偏离施特劳斯那篇《注意尼采〈善恶的彼岸〉的谋篇》,这篇文章初刊于在1973年《解释》,后收录在《柏拉图式的政治哲学研究》(芝加哥大学出版社,1983)。这三次讲疏当然有所不同,我们在这本誊写稿中看到的一些内容补充或进一步说明了这篇文章,尤其是结论处重要但简略的讨论。此外,这里的有些讨论并非重复文章中的内容,至少不是直接重复。考虑到政治学学生特别敏感,施特劳斯分析了尼采应该在多大程度上对希特勒、墨索里尼负责。

81、我们现在这个时代,这些浮于表面的潮流与声音就特别多,充斥在书架上的评论集,充斥在社交工具上,充斥在一些精神导师的心灵鸡汤里。那些满是标签与结论的东西,根据触及不到事物的本质,只是一堆情绪的排泻物,但它们足够的多,年轻的孩子们很难穿过它们,找到一处安静之地,人烟稀小,用自己的头脑想点东西。

82、@小完能干拌面:因为我觉得偶然捡到宝的概率比较低,所以大概是会的吧。如果买错的书翻起来还不错那可能也不会那么生气。

83、核心问题是,尽管“哲人”这个词唯独出现在第一章的起始处,而没出现在别的章题中……那只是个假象。整本书都是哲人。(第一讲)

84、在这样的问题面前,艺术起到的作用是双重的,既阻止了外界枷锁让痛苦意志走向悲观厌世,又将生命欲望引入了审美的轨道。

85、1844年,弗里德里希·威廉·尼采出生在德国一个清教徒家庭。从小,父母严格要求他压抑自己的个性和欲望,保持接近苦行僧般的节俭作风,以将所有精力放在对上帝的虔诚上。

86、也许你也觉得,人生确乎是悲剧的,短短数十载,倏忽便过。从生下来开始逐渐适应外界的规则;在学校、社会要受学业、道德、制度的约束;长大后又要为了生存奔波;如果你是少数群体,还要多受一点别人的非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