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海德格尔诗意地栖居(71句)

浏览:    发布时间: 2023年08月28日

海德格尔诗意地栖居

1、  诗人如是说。如果我们把荷尔德林的这个诗句置回到它所属的那首诗中,我们便可更清晰地倾听此诗句。首先,我们来倾听两行诗;我们已经把上面这个诗句从这两行诗中分离开来。这两行如下:

2、桥梁飞架于溪水之上,“轻盈而刚劲”。它并非仅仅把已存在那里的两岸连接起来。只有当桥架于溪水之上时,河岸才作为河岸出现…

3、通过论证栖居对人生的积极作用和诗意与栖居的本质联系,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诗意地栖居”对人生的重要意义。将“诗意地栖居”具象到诗歌来说,欣赏诗歌、创造诗歌不再被视作单独的、孤立的文学活动,一种只是形式的筑造,而将被置于广阔的人类存在领域思考,思考其蕴含的价值判断、审美取向和人生态度,并由此探索人生的本质。诗歌不是“诗人想象力的非现实游戏”,将人们从大地那里、现实那里、存在那里拉了出来,而是帮助人门更好地栖居在这片“充满劳绩”的大地上。诗歌影响的广度与深度也将被重新估量。欣赏诗歌、创造诗歌不仅仅需要积累文学知识,也需要在实践中达成对人生本质见解的契合。因而其对人生的影响是长期的而不是短暂的,是深刻的而不是浅薄的。

4、马丁·海德格尔是20世纪存在主义哲学的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之一。逝于德国梅斯基尔希。马丁·海德格尔在现象学、存在主义、解构主义、诠释学、后现代主义、政治理论、心理学及神学领域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其代表作有《存在与时间》、《形而上学入门》等。

5、我爱你们,母亲。所以痛苦着,伤心着,对我而言,仅有怨恨。

6、让我们丢开所有故作屈尊的讨好行为和虚假的民族性喧嚣——让我们学会认真地对待山民的那种简洁、坚韧的此在吧。然后它才又向我们言说。 

7、短距离本身并不是亲近;而大距离就其本身而言也不是疏远。

8、讲,作为言说某事,属于语言的存在之刻划,这刻划遍于一切形式的说,遍于一切说出的东西;在场者与不在场者均借此一刻划宣告出来,允诺或拒绝自己,显示或撤回自己。来自众多不同渊源的多样的说,是语言存在之刻划中的无所不在的东西。

9、  人就他所归属的那个维度来测度他的本质。这种测度把栖居带入其轮廓中。对维度的测度是人的栖居赖以持续的保证要素。测度是栖居之诗意因素。作诗即是度量(Messen)。但何谓度量呢?如果我们把作诗思为测度,我们显然就不可把这种作诗安置于一个关于度量和尺度的任意观念中。

10、我们对这个问题甚至还没有发问,就一下子拐进关于这个问题的某种讨论中了。不过这一交代是必要的,因为对这个问题的发问和一般惯常的情况截然不同。没有一条循序渐进的通道,让我们从习惯的情况出发,来慢慢熟悉这一问题。因此,这个问题一定像是事先就置放到面前来(vor-gestelltwerden)的那样。另一方面,在进行这一置-前表像(Vor-stellung)与谈论这一问题时,我们切不可撇开发问活动,甚至完全忘却它。(海德格尔诗意地栖居)。

11、如果您没有把我们设为“星标”,可能再也看不到我们的推送了。/(ㄒoㄒ)/~~

12、郜元宝,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博士生导师。先后涉足现当代文学研究、现代汉语观念研究、鲁迅研究、海德格尔研究等领域。

13、  对于这些诗句,我们仅作几点思考,而且,我们的惟一目的是要更清晰地倾听荷尔德林在把人之栖居称为“诗意的”栖居时所表达出来的意思。上面朗读过的开头几行诗(第24-26行)即给我们一个暗示。它们采用了完全确信地予以肯定回答的提问形式。这一提问婉转表达出我们已经解说过的诗句的直接意蕴:“充满劳绩,但人诗意地,栖居在这片大地上”。荷尔德林问道:

14、想法就是有想法,想法就是有。因为原因正在发生。同时,思想是存在的。因为思想在里面,在听(圣雄甘地)。

15、感受狂野西部的神秘脉动,追寻故乡热土的前世今生

16、  好在有几行荷尔德林的诗句保存了下来。这几行诗对我们大有助益。在事实上和时间上看,这几行诗属于《在可爱的蓝色中闪烁……》一诗的范围。这几行诗如下(斯图加特第二版,第一卷,第210页):

17、这就意味着,那在本质意义上内在地要求思及的东西,我们尚未正视它,尚未受它的支配……我们尚未在思,这根源于如下事实:那应该被思及的东西离开了人,很久以前就离开了……只要那有待思及的东西撤回去了,人们并不能真正地思。

18、我不会止步,踏出的每一步都不会后悔,所以,我下令,只有你不能背叛我,不能离开我左右,绝对不能!

19、我很喜欢“诗意地栖居”这个定义,感觉非常的美好、非常的放松、非常的治愈。

20、城市里的人认为屈尊纡贵和农民作一番长谈就已经很不简单了。夜间工作之余,我和农民们一起烤火,或坐在“主人的角落”的桌边时,通常很少说话。大家在寂静中抽着烟斗,偶尔有人说起伐木工作快结束了,昨夜有只貂钻进了鸡棚,有头母牛可能早晨会产下牛犊,某人的叔伯害着中风,或者天气很快就要“转”了。我的工作就是这样扎根于南黑森林,扎根于这里的农民几百年来未曾变化的生活的那种不可替代的大地的根基。

21、一旦我们让自己涉身这样的学习,我们就已然承认自己还无能去思。

22、 译者: 朱松峰 出版社: 南京大学出版社  

23、  “……人诗意地栖居……”。说诗人偶尔诗意地栖居,似还勉强可听。但这里说的是“人”,即每个人都总是诗意地栖居,这是怎么回事呢?难道一切栖居不是与诗意格格不入的吗?我们的栖居为住房短缺所困挠。即便不是这样,我们今天的栖居也由于劳作而备受折磨,由于趋功逐利而不得安宁,由于娱乐和消遣活动而迷迷惑惑。而如果说在今天的栖居中,人们也还为诗意留下了空间,省下了一些时间的话,那么,顶多也就是从事某种文艺性的活动,或是书面文艺,或是音视文艺。诗歌或者被当作顽物丧志的矫情和不着边际的空想而遭到否弃,被当作遁世的梦幻而遭到否定;或者,人们就把诗看作文学的一部分。文学的功效是按照当下的现实性之尺度而被估价的。现实本身由形成公共文明意见的组织所制作和控制。这个组织的工作人员之一(既是推动者又是被推动者)就是文学行业。这样,诗就只能表现为文学。甚至当人们在教育上和科学上考察诗的时候,它也还是文学史的对象。西方的诗被冠以“欧洲文学”这样一个总名称。

24、然而,几个世纪以来至于今,人们也许做的太多,思的太少了。今天,人们对哲学的浓烈持久的兴趣随处可见,差不多每个人都号称对于什么是哲学已经成竹在胸!此时此刻,怎么竟敢断定我们尚未在思呢?哲学家是那些卓越的思想者。他们被称作思想者,正因为思本来就发生在哲学中。

25、海德格尔在逻辑上首先讨论了人类的栖居之所。这个概念在《筑·居·思》被表述为栖居的范围,即天、地、神、人四方的纯一性构成的“四方整体”。这个晦涩难懂的表述兼具哲学家的严谨和诗人的浪漫,显然受到了荷尔德林原诗的影响。如何理解四方的纯一性呢?天是天空,其本质是飘忽不定,难以捉摸,“接受天空之为天空”构成栖居的原因,以此看来天空代指人类难以知晓、干涉的高远存在环境。地是大地,是“效力承受者,开花结果者”,“拯救大地”构成栖居的原因,以此看来大地代指人类加以利用、赖以生存的切近存在环境。神是诸神,是“有所暗示的神性使者”,“期待着作为诸神的诸神”构成栖居的原因,以此看来诸神代指人类追求而难以到达的高远存在身份。人是终有一死者,能够“承受作为死亡的死亡”,把“本己的本质”护送到栖居中构成栖居的原因,以此看来终有一死者代指人类被迫接受的切近存在身份。

26、但是,对所有距离的疯狂废除并没有带来任何亲近,因为亲近不在于缩短距离。就距离而言,离我们最短的距离,凭着它在银幕上的图像或无线电收音机里的声音,可以仍离我们很远很远。而在距离上离我们遥远莫测之物,却可以离我们很近很近。短距离本身并不是亲近;而大距离就其本身而言也不是疏远。

27、     当然,思考与写作都需要安静的独处。海德格尔谈孤独,雄辩地肯定了孤独的好处:”孤独有某种特别的原始魔力,不是孤立我们,而是将我们整个存在抛入所有到场事物本质而确凿的近处。“他在孤独中,扩大了自己的世界,显然也在实施着他的“终极关怀”,追问了生命、宇宙的源头。

28、       在他接到柏林大学的邀请,准备去任教时,他去向人们告别。他描写道:那位“75岁农民用他那双清澈无比的眼睛不加任何掩饰地紧紧盯着我,双唇紧抿,意味深长地将他真诚的双手放在我肩上,几乎看不出来地摇摇头。这就是说:‘别去’!”——这述说了他与乡民们建立的真挚感情,他的通心,也换来了他人对他的通心。         注:本文写于2015年。

29、  作诗建造着栖居之本质。作诗与栖居非但并不相互排斥。而毋宁说,作诗与栖居相互要求,共属一体。“人诗意地栖居”。是我们诗意地栖居吗?也许我们完全非诗意地栖居着。如果是这样,岂不是表明诗人的这个诗句是一个谎言,是不真实的吗?非也。诗人这个诗句的真理性以极为不可名状的方式得到了证明。因为,一种栖居之所以能够是非诗意的,只是由于栖居本质上是诗意的。人必须本质上是一个明眼人,他才可能是盲者。一块木头是决不会失明的。而如果人成了盲者,那就总还有这样一个问题:他的失明是否起于某种缺陷和损失,或者是由于某种富余和过度。在沉思一切度量的尺度的那首诗中,荷尔德林说(第75-76行):“俄狄普斯王有一目或已太多”。所以,情形或许是,我们的非诗意栖居,我们的栖居无能于采取尺度,乃起于狂热度量和计算的一种奇怪过度。

30、人安静地生活,哪怕是静静地听着风声,亦能感受到诗意的生活。——海德格尔

31、要是说谁的力量都靠不住的话那也没关系,本来我就是一个人。这是从受诅咒的凡多伍海姆家中诞生之人的宿命,你这样的人是不会理解的。英格索尔名言英格索尔名言

32、海拔1150米,在南黑森林一片开阔的高地的陡坡上,有一所小小的滑雪屋。小屋的地基宽6米,长7米。

33、对死亡而生的意义是:当你无限接近死亡时,才能深刻体会到生命的意义。

34、人生是一所学校。在那里,不幸而不是幸福才是好老师。因为生存在深渊的孤独中。

35、马丁·海德格尔(MartinHeidegger18026-19026),出生于德国梅斯基尔希,毕业于弗莱堡大学,德国哲学家。

36、  而且诗人必得答曰:“绝对没有”。为何?因为当我们说“在大地上”时,我们所命名的东西只是就人栖居于大地、并且在栖居中让大地成为大地而言才存在。

37、力争使祖国变得更加美好的人才是最爱国的英格索尔

38、  然而,为什么这种在我们今人看来如此怪异的尺度被允诺给人并且通过作诗的“采取尺度”而向人公布出来了?这是因为惟有这种尺度测定着人之本质。因为人是通过贯通“在大地上”与“在天空下”而栖居的。这一“在……上”与“在……下”是共属一体的。它们的交合乃是贯通;只要人作为尘世的人而存在,他就时时穿行于这种贯通。在一个残篇中(斯图加特第二版,第一卷,第334页),荷尔德林说:

39、  于是,我们面临着一个双重的要求:一方面,我们要根据栖居之本质来思人们所谓的人之生存;另一方面,我们又要把作诗的本质思为让栖居,(5)一种筑造,甚至也许是这种突出的筑造。如果我们按这里所指出的角度来寻求诗的本质,我们便可达到栖居之本质。

40、然而,几个世纪以来一至于今,人们也许做的太多,思的太少了。今天,人们对哲学的浓烈持久的兴趣随处可见,差不多每个人都号称对于什么是哲学已经成竹在胸!此时此刻,怎么竟敢断定我们尚未在思呢?哲学家是那些卓越的思想者。他们被称作思想者,正因为思本来就发生在哲学中。

41、一旦我们让自己涉身这样的学习,我们就已然承认自己还无能去思。

42、作为测度的神性指的是超越的眼光,正是它通过测度人类的栖居之所,产生了理想、信仰、沉醉和超脱等一切只可能在诗意中实现和体会的感情和思想。诗人“并不是要描写天空和大地单纯的显现”,而是要让“自行遮蔽着的东西在自行揭露中显现出来,而且是让它作为自行遮蔽着的东西显现出来”。这种神性以平庸的人性来看是荒诞的不可能的,但却真实地发生在人身上,或许可以被称作“超人性”。

43、       笛卡尔:“我思故我在”。思考,是哲学家的本职工作。海德格尔描述自己的本职工作,是何等具有诗意!

44、  “善良”——什么是“善良”呢?一个无关紧要的词语,而荷尔德林却以大写的形容词“纯真”来加以命名。“善良”——如果我们取其字面含义,这个词就是荷尔德林对希腊文χ‹ρις一词的精彩翻译。索福克勒斯在《爱亚斯》(第522行)中说到这个χ‹ρις:

45、必死的凡人就是人类。人类之所以被称作凡人,乃因其能死。死意味着能使死成其为死。

46、人安静地生活,即使安静地听风声,也能感受到诗意的生活。

47、  “(虽然)充满劳绩,但人诗意地栖居……”。下文接着是:“在这片大地上”。人们会认为这个补充是多余的;因为栖居说到底就是:人在大地上逗留,在“这片大地上”逗留,而每个终有一死的人都知道自己是委身于大地的。

48、比如说,我们称朋友中那本质的东西为“友情”。在同样意义上,我们现在称那本身有待去思的事物为“激发思想之物”。任何激发思想之物都给我们去思(的所思)。但是,它总是当那激发思想之物本质上已经是必须思及之物时,才给我们那样的礼物……什么是最激发思想之物?它如何在我们这个最激发思想的时代显出它自己?

49、棋子就要像棋子一样服从上司的命令,这才是长寿和成功的秘诀。

50、⊕ 加缪:如果你一直在找人生的意义,你永远不会生活

51、我想,这就是这本《人,诗意地栖居:超译海德格尔》的最大意义所在。就像火遍网络的毛不易歌曲《消愁》的歌词:“一杯敬自由,一杯敬死亡。宽恕我的平凡,驱散了迷惘……清醒的人最荒唐。”听这首歌,我们会落泪,会感动,会对照自身,这些句子有诗意,是哲学的常见表达形式。所以,哲学离人不远,离生活不远。

52、存在是存在者的存在,存在者的存在是该存在者影响或相互影响其他存在者的根源,是被其他有意识的能力存在者认识和利用的根源。

53、相反,农民的记忆有其朴素明确永志不忘的忠实性。前些时候,那里的一位农妇快要去世了,她平日很爱和我聊天,告诉我许多村子里的古老传说。她的质朴无文的谈吐充满了丰富的想象。她还在使用村里许多年轻人不再熟悉很快就会漂没的不少古字和习语。去年,我独自在小屋里接连住过几个星期。那阵子,这位农妇经常不顾83岁高龄,爬上山坡来看我。照她自己说,她一次次来,不过是想看看我是否还在这里,或者,是否有人突然把我的小屋洗劫一空。整个弥留之夜,她都在跟家人谈话。就在生命最后一刻前一个半钟头,她还要人向那个“教授”致意。这样的记忆,胜过任何国际性报刊对据说是我的哲学思想的聪明的报道。

54、只有认识到栖居与筑造在本质上是一体的,“诗意地栖居”这个概念才成为可能。“诗意”之所以成为栖居的一种状态,离不开筑造的作用,欣赏诗歌、创作诗歌便是这样一种筑造。当我们遗忘了筑造与栖居的同一性,我们便将栖居与筑造对立了起来,栖居成为了脱离筑造的虚无存在,即人类在日常的生活中无法到达的境界。举例来说,类似道教寻仙炼丹、佛教坐禅苦修、隐士与世隔绝的行为就是这种“栖居”的标准。实际上,贤者是在以这样的行为放弃有害的物质筑造而促进有益的精神筑造,故高僧居士的禅理诗得到人们的推崇,陶渊明隐逸的田园诗能万古流芳;而遗忘者枉羡栖居的境界,全不筑造,只能画虎不成反类犬。

55、我们借下列事实阐明某些自明的东西,不过这自明的东西及其全部含义,我们并未致思于它。对另一个人讲,是指:对另一个人说某事,显示某事,使彼此确信所显示之物。与另一个人讲,是指:一起交谈某事,互相显示那在讲中宣告出来以及在讲中说出来的东西,即那自行明朗化的东西。未讲出的并不仅仅是某种无声的东西,而是那保持在未被说出的状态的东西,即尚未被显示出来、尚未达于其显现的东西。那必须完全保持在不讲状态的东西在不说中被收回,作为不可显示者隐于遮蔽状态,这就是神秘。对我们讲出的东西是作为断言而讲出的。断言是指某种透露出来的东西,讲这种东西甚至无须被听到。

56、哲学劳作并不是一个怪异之人用来消磨时间的癖好。它实在是内属地处在农人劳作的中心。当年轻的农人拖着沉重的兽角雪橇爬上坡,随后又惊恐地把雪橇上的山毛榉木材卸下来堆放在他的屋前时,当牧人缓步而又若有所思地把他的牧群赶上山坡时,当农人在他的农舍里修补无数片房顶用的木瓦以期与原木瓦尽量无异时,那么我的劳作与他们的劳作属于同一个方式。它根植于农人,与农人的劳作直接相关。城里来的人,只要他与一位农人长谈一次,他就会认为自己屈尊“深入百姓”了。

57、        紧接着,海德格尔做了一连串的描写:“当农家少年将沉重的雪撬拖上山坡,扶稳撬把,推上高高的山毛榉,沿危险的斜坡运回坡下的家里;当牧人一无所思,漫长缓行赶着他的牛群上山;当农夫在自己的棚屋里将数不清的盖屋顶用的木板整理就绪:这类情景和我的工作是一样的。”这不就是“道法自然”吗?正如他说:“思想深深扎根于现实的生活,二者亲密无间。”他的思考,不是只用头脑,而是用“身心灵”整个生命。

58、  它前面的词句是:“充满劳绩,但……”。听来就仿佛是,接着的“诗意的”一词给人的充满劳绩的栖居带来了一种限制。但事情恰好相反。限制是由“充满劳绩”这个短语道出的;对此,我们必须加上一个“虽然”来加以思考。虽然人在其栖居时做出多样劳绩。因为人培育大地上的生长物,保护在他周围成长的东西。培育和保护(colere,cultura)乃是一种筑造。但是,人不仅培养自发地展开和生长的事物,而且也在建造(aedificare)意义上进行筑造,因为他建立那种不能通过生长而形成和持存的东西。这种意义上的筑造之物不仅是建筑物,而且也包括手工的和由人的劳作而得的一切作品。然而,这种多样筑造的劳绩决没有充满栖居之本质。相反地,一旦种种劳绩仅只为自身之故而被追逐和赢获,它们甚至就禁阻着栖居的本质。这也就是说,劳绩正是由其丰富性而处处把栖居逼入所谓的筑造的限制中。筑造遵循着栖居需要的实现。农民对生长物的培育,建筑物和作品的建造,以及工具的制造——这种意义上的筑造,已经是栖居的一个本质结果,但不是栖居的原因甚或基础。栖居之基础必定出现在另一种筑造中。虽然人们通常而且往往惟一地从事的、因而只是熟悉的筑造,把丰富的劳绩带入栖居之中。但是,只有当人已经以另一种方式进行筑造了,并且正在筑造和有意去筑造时,人才能够栖居。

59、就此,海德格尔完成了对人之栖居以诗意为基础的论证。“诗意”不再是“栖居”可有可无的形容词,他们在本质上实现了统一。

60、最近,我已经感受到心态的变化给自己的生活带来的变化了。我的女儿曾经两度因为我的要求和不耐心放弃了弹钢琴,现在却又对钢琴充满了兴趣;曾经对着英语书流眼泪,现在却主动拿着英语书来找我教她单词;我的家里原来堆满了各种小零碎,看起来很凌乱,现在却整洁起来了,看起来爽心悦目了……

61、        真正的思考,只有在纯粹独处的状态中才能够发生。因为,真正的思考,就是与自己通心,与自己内心丰富的感受通心。“严冬的深夜里,风雪在小屋外肆虐,白雪覆盖了一切”,在这样的境遇之中,你还想做什么呢?你还不能够放下所以的与人交往的奢望吗?你还不能够超越人们的肯定、赞美或者贬斥、误解等等吗?

62、⊕ 黑格尔:一个深刻的灵魂,即使痛苦也是美的

63、从那一天开始,直到现在,在黑暗之中,黑暗中。

64、木兰,一名老师,湖南省网络作家协会会员。爱好阅读与写作,在多个杂志和平台发表文字作品。

65、进行哲思活动就意味着去追问:“究竟为什么存在者存在而无反倒不在?”

66、让我们转过头来考察诗歌,诗歌书写的范围与栖居的范围惊人地重合了。于天的维度,便有民间诗歌传播神话,宗教诗畅想天国地狱;于地的维度,便有怀乡诗思乡念亲,山水田园诗自得其乐;于神的维度,便有史诗歌颂英雄,浪漫主义诗歌书写梦幻和豪情;于人的维度,便有《诗经》传承礼乐,现实主义诗歌书写生老病死。诗歌就这样进入了栖居的本质。

67、这便是我的“工作的世界”——由观察者(访客和夏日度假者)的眼光所见的情况。严格说来,我自己从不“观察”这里的风景。我只是在季节变换之际,日夜地体验它每一时刻的变化。群山无言地庄重,岩石原始地坚硬,杉树缓慢精心地生长,花朵怒放的草地绚丽而又朴素的光彩,漫长的秋夜山溪的奔涌,积雪的平原肃穆的单一——所有的这些风物变幻,都穿透日常存在,在这里突现出来,不是在“审美的”沉浸或人为勉强的移情发生的时候,而仅仅在人自身的存在整个儿融入其中之际……

68、在冬天的深夜,当猛烈的暴风雪铺天盖地地袭来,在小屋周围打着旋儿怒号,然后,哲学的高潮就到来了。然后,哲学的追问不可避免地变得简洁而又本质。对任何思想的钻研都不可能不坚韧和不尖锐。其语言风格也会努力像耸立的松树抵抗着风暴那样挺拔。 

69、人们被扔进了这个世界。海德格尔名言我们绝不应当让恐惧或别人的期望划定我们命运的边界。你无法改变你的命运,但你能够挑战它。

70、比如说,我们称朋友中那本质的东西为“友情”。在同样意义上,我们现在称那本身有待去思的事物为“激发思想之物”。任何激发思想之物都给我们去思(的所思)。但是,它总是当那激发思想之物本质上已经是必须思及之物时,才给我们那样的礼物……什么是最激发思想之物?它如何在我们这个最激发思想的时代显出它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