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程颢程颐的思想主张(72句)

浏览:    发布时间: 2023年08月29日

程颢程颐的思想主张

1、①《诗经》共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诗歌305篇,分为“风”、“雅”、“颂”三大部分。

2、于是,他便和他的朋友游酢一块儿到程家去拜见程颐,但是正遇上程老先生闭目养神,坐着假睡。这时候,外面开始下雪。

3、明朝中期以后,陆王心学得到广泛传播。宋明理学历经几百年的发展,对中国社会政治、文化教育以及伦理道德都产生了深远影响。但是,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并不能科学地说明人的认识和实践的关系。

4、程颢、程颐兄弟俩都是宋代的博学之士,大多时间在洛阳讲学,门生很多。福建将东县有个叫杨时的进士,杨时精通史学,能文善诗,人称龟山先生。他年轻时就考中了进士,为了继续求学,放弃了做官的机会,奔赴河南拜二程为师,钻研学问。他特别喜好钻研学问,为了丰富自己的学问,毅然放弃高官厚禄,到处寻师访友,跑到河南颖昌(今河南省许昌市)拜程颢为师,虚心求教。程颢去世时,杨时已经40多岁,但仍然立志求学,程颢又将杨时推荐到其弟程颐门下,拜程颢的弟弟程颐为师,在洛阳所建的伊川书院中求学。

5、  理学是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形成的新儒学,是宋代主要的哲学思想。朱熹是理学发展的集大成者,朱熹继承了北宋哲学家程颢、程颐的思想,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了客观唯心主义的理学体系,后人称之为程朱理学。其核心内容为:“理”是宇宙万物的本源,是第一性的;“气”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材料,是第二性的。把“天理”和“人欲”对立起来,认为人欲是一切罪恶的根源,因此他提出“存天理,灭人欲”。这实际上是为封建等级秩序辩护。

6、理学的集大成者是南宋的朱熹。朱熹是“二程”(程颢、程颐)三传弟子李侗的学生。(程颢程颐的思想主张)。

7、二程认为“礼”是孔门之教中最重要的核心价值观念。《论语·子罕》载:“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朱熹《论语集注》引:“程子曰:‘此颜子称圣人最切当处也,圣人教人,惟此二事而已。’”(朱熹:《四书章句集注》,第111-112页)

8、▲电影《墨攻》讲述了战国时期十万赵国军队攻打梁城,墨者革离孤身救城的故事

9、|声明:综合整理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小编删除

10、  (3)对传统文化中的糟粕,必须否定和抛弃。如“三从四德”的女性观,“天不变道也不变”的自然观,“别尊卑,明贵贱”的封建等级观等。

11、法家的富国强兵思想强调的就是提高综合国力。先秦法家思想理论和两千多年的政治实践,对我们提高综合国力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有了综合国力,不仅可以更好地构建和谐中国,还可以贡献于全人类,在当前纷繁复杂的国际格局中提供构建和谐世界的思想参照。

12、程颢“识仁”工夫甚重“诚”“敬”二字,而程颐的工夫论也归结为一个“敬”字,他说“入道莫如敬”(《遗书》卷三),又如邵伯温问:“心术最难,如何执持?”伊川仅回答一个“敬”字(参《遗书》卷二二上)。他又说,“涵养须用敬,进学则在致知”(《遗书》卷十八)。但两人所说的“敬”的内涵实不相同。在小程那里,所谓的“敬”指的是一种闲邪之道,人只有在动容貌、整思虑、整齐严肃时才能生敬。从某种意义上说,这其实是一种相当消极的治心工夫,即把心只当成习心看,故需要闲邪存诚,一方面去除物欲给人带来的昏蔽,另一方面使心思不放逸、不走作。

13、李贽的思想主张:指出孔子不是天生圣人,儒家经典也不是神圣不可侵犯的理论。他认为是非标准依照时代变化而变化,反对以孔子的是非为标准。他批判道学家“存天理,灭人欲”的虚假说教,强调人正当的私欲。

14、②《楚辞》的主要作者是屈原,其主要作品是《离骚》。

15、(1)统治者支持:长期的混乱,不利于大一统的稳定和巩固,宋代统治者倡导尊儒读经。

16、  (2)对有些内容可抽取其封建性的思想内核,提取其有用的精神因素,使之成为今天新文化建设有用的思想要素。如“民本”思想。从西周初年的“敬天保民”到孟子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再到荀子的“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民本思想构成了中国古代政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当然古代“民本”的真正内涵,不是也不可能是人民的利益。今天我们剔除其封建内核,则可以从人民当家作主的角度来转化古代的民本思想,将其发展为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的社会主义观念。儒家提出“修己安人”、“正心修身”等命题,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仍具现实意义。今天我们仍需要提倡自身修养和为社会主义而献身的精神。

17、董仲舒,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儒学为基础,以阴阳五行为框架,兼采“黄老”等诸子百家的思想精华,建立起一个具有神学倾向的新的儒学思想体系。

18、《诗经》与《楚辞》历来合称“风骚”,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两大源头。

19、中原先哲所倡导的天人合一精神、礼治精神、德治精神、仁爱精神、举贤精神、民本精神、人本精神等等,经过现代的转化和洗礼,必然会成为一种具有世界性的精神文化资源。

20、(2)魏源:编撰《海国图志》,阐述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21、北宋理学家张载也认为“礼”就是“理”,并对“礼”与“理”的关系进行了辨析。《礼记·仲尼燕居》曰:“礼也者,理也。”《礼记·乐记》曰:“礼也者,理之不可易者也。”张载据以认为礼就是理,知理才能制礼。他说:“礼者,理也,须是学穷理,礼则所以行其义,知理则能制礼,然则礼出于理之后。”(张载著,章锡琛点校:《张子语录·语录下》,《张载集》,中华书局,1978年,第326-327页)张载认为,理出于礼之先,为礼之依据。张载在《横渠易说·系辞上》中解释《周易·系辞》“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曰:“形而上者,是无形体者也,故形而上者谓之道也;形而下者,是有形体者,故形而下者谓之器。无形迹者即道也,如大德敦化是也;有形迹者即器也,见于事实如礼义是也。”(张载著,章锡琛点校:《横渠易说·系辞上》,《张载集》,第207页)在张载看来,道是根本、原理,器是表象、事实,道、理是礼的形上依据,礼是道的形下事实,然而道与器不可分离,礼与理亦不可分。由此可见,张载一方面将礼升华到形上依据的高度来看待,礼与理一样,具有恒常意义。另一方面,在张载的思想体系中,理并非礼的终极根源,这一点与二程的认识有所不同。当代学者林乐昌先生曾著文论述说:“在张载思想体系中,由于‘理’是居于‘天’之下的次级范畴,‘理’和‘天’并未如二程洛学那样同一化为一个整体观念;理虽具有根源涵义,但毕竟还不是终极根源。”(林乐昌:《张载礼学论纲》,《哲学研究》2007年第12期)张载将礼的终极依据称作“太虚”,他说:“大虚(太虚)即礼之大一(太一)也。大者,大之一也,极之谓也。”(卫湜:《礼记集说》卷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8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第216页)此所云“太虚”,是无形的、聚而未散的气,“太虚无形,气之本体,其聚其散,变化之客形尔”(张载著、章锡琛点校:《正蒙·太和篇第一》,《张载集》,第7页)。张载于此所说的“本体”,是指原始的、本来如此的、永恒的状态。张载以礼源于太虚,即以礼来源于属于本体范畴的气。张载还认为礼本于“天”,他说:“礼本于天,天无形,固有无体之礼。”(卫湜:《礼记集说》卷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8册,第126页)张载此处认为礼本于天,天无形,就有无体之礼。

22、朱熹是理学集大成者。强调理之源在于天理,而天理就是作为道德规范的三纲五常。强调“存天理,灭人欲”。

23、程朱理学的影响:程朱理学适应了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有力地维护了封建专制统治。朱熹编著的《四书章句集注》,成为后世科举考试依据的教科书。朱熹的学术思想还传播到日本、朝鲜乃至欧洲;在日本和朝鲜,甚至形成“朱子学”学派。

24、①盛唐诗坛上有以王维、孟浩然为首的山水田园诗派和以高适、岑参为首的边塞诗派,前者是中华民族热爱自然、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的民族心理的艺术积淀,后者体现了中华民族热爱和平、反对侵略和不畏强暴的民族性格。

25、顾炎武倡导经世致用: (1)主张走出家门,到实践中求真知,力求解决国计民生的现实问题。 (2)著述《天下郡国利病书》。这部书记述了山川形势、物产风俗、民生利弊,有很高的实用价值。 (3)影响:顾炎武以他崇实致用的学风和锲而不舍的学术实践,开一代朴实学风的先河。 

26、三教合一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新发展: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道教也在民间广为传播。儒学吸收佛教、道教的精神,有了新的发展。 

27、墨家学说在很大程度上预示了中国人民在曲折的国家历史过程中形成的鲜明的民族特性。他的“尚同”、“尚贤”、“兼相爱,交相利”的思想奠定了对国务活动家和政治家的活动的道德评价基础。这种思想至今有其现实性并有世界意义。

28、  由于程朱理学适应了赵宋王朝重建封建统治秩序的需要,受到统治阶层的扶持,因此成为人们日常言行的是非标准和识理践履的主要内容。在南宋以后600多年的历史进程中,程朱理学在促进人们的理论思维、教育人们知书识理、陶冶人们的情操、维护社会稳定、推动历史进步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同时,它对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历史和文化发展,也有巨大的负面影响。

29、程朱理学: 程朱理学产生的背景原因: (1)统治者支持:长期的混乱,不利于大一统的稳定和巩固,宋代统治者倡导尊儒读经。 (2)儒家学者的努力:展开了复兴儒学、抨击佛道的活动;融合了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形成了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理学”。 (3)代表人物:北宋时期的程颢、程颐兄弟和南宋时期的朱熹,成就最为突出,所以“理学”也称为“程朱理学”。 

30、宋宁宗嘉定十三年(1220年),赐谥程颢为“纯公”,程颐为“正公”。理宗淳祐元年(1241年),又追封程颢为“河南伯”,程颐为“伊川伯”,并“从祀孔子庙庭”。元明宗至顺元年(1330年),诏加封程颢为“豫国公”,程颐为“洛国公”。明代宗景泰六年(1455年)诏令两程祠以颜子(即颜渊)例修建,规制比于阙里,前后殿庑斋室等房共六十余间,祭文称颂两程“阐明正学,兴起斯文,本诸先哲,淑我后人”。清康熙二十五年,二程进儒为贤,位列孔子及门下、汉唐诸儒之上,次年康熙皇帝又赐给两程祠‘学达性天’匾额。

31、首先,元杂剧高扬了反抗精神,抨击黑暗势力、落后观念与丑陋风习,歌颂了不畏强暴、反抗压迫、争取自由的叛逆形象。如《窦娥冤》中的窦娥。

32、(4)实践:1898年发动戊戌变法,但最后结果失败。

33、  程朱理学是一种以道德为本体的人文主义哲学,它确立了以道德为主体的独立性,执著地追求人生精神价值,将传统儒学哲学化了,对后世产生了重大影响。对培养人的气节情操、社会责任感、历史使命感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

34、元曲:元代,散曲的创作进入繁荣阶段,与元杂剧一起,合称为元曲。元曲通俗生动,豪放飘逸,以关汉卿、马致远等人的创作成就最高。 

35、  程颐参加了两次科举考试,因故没有被录取,便绝意仕途,在家讲学授徒。程颐具有养物不伤的仁者情怀。一次,程颐在四川汉中陪朝中官员游三峡。在游白帝城时,京城来的官员叫来了轿子,让人抬着上山。程颐坚持不坐轿,走着上山。他看着官员被人抬着,抬轿的人累得气喘吁吁的样子,感慨地说:“吾不忍乘,分明以人代畜啊!”后来,程颐在皇宫给年幼的宋哲宗当老师时,他更是向宋哲宗灌输养物不伤的仁者理念,并将之推广到行仁政、广爱民。

36、宋代程颢、程颐兄弟,今河南洛阳人,创新儒家学说,形成了洛学,奠定了宋明理学基础,其新儒学思想体系不仅接续了先秦儒家的道统与学统,而且又成为宋元明清以来居统治地位的主流意识形态,长达七百多年;他们的思想还对东亚及东南亚各国如日本、韩国、越南等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37、拙文还指出:上个世纪认为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礼”的学者,基本上都是反孔派或批孔派;而认为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仁”的学者基本上都是尊孔派。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现象,主要是在上世纪初以来形成的一浪又一浪的社会革命和文化革命形势影响下形成的对“礼”的认识偏差所致。上个世纪初期的新文化运动时期,许多主张社会革命和文化革命的思想家和学者普遍认为,中国数千年的封建社会的种种罪恶都是导源于封建“礼教”,而孔子所创立的儒家学说实际上就是几乎一无是处的吃人的“礼教”,于是这些主张社会革命和文化革命的学者们便普遍认为孔子的核心思想就是“礼”,孔子及其所倡导的“礼”是落后的、反动的,都在应该受到批判和反对之列。对此,蔡尚思先生在《孔子的礼学体系》一文中有过这样的阐述:“古代崇拜儒家孔子者,都公开宣传礼学与孔子的密切关系;到了近现代,传下西方的民主主义、社会主义等思想后,崇拜儒家孔子者便多避而不谈孔子的礼学,甚至宣传孔子反对三纲、孔子主张臣权、孔子尊重女权等等。……我从幼至今不断研究孔子思想,写出的文字也不少,其中较大的转变,是对他从尊信到疑问,从笼统到具体,从核心是仁到核心是礼,核心是礼并不以礼为限。”(蔡尚思:《孔子的礼学体系》,《孔子研究》,1989年第3期)而一些尊孔派学者,尤其是当代新儒家的一些学者,由于意识到难以否认封建“礼教”中确实存在着许多消极、落后甚至反动的内容,又难以完全否认孔子与“礼教”的关系,因而便设法从孔子思想中挖掘、提炼出“仁”这一范畴,作为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而否认“礼”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因为“仁”虽然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年代常受到“阶级调和论”和“资产阶级人性论”的指责,但无论如何,谁也难以否认“仁爱”精神在历史上的进步性,谁也难以否认在儒学的“仁”范畴中蕴含着丰富的人道主义和民本主义精神,于是上个世纪的尊孔派学者基本上都主张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仁”,而不是“礼”。

38、(1)背景: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不断壮大;民族危机严重;早期维新思想的影响。

39、早期儒学: (1)孔子创立儒家学派。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他认为仁就是爱人,人与人之间要互相爱护,融洽相处;要做到待人宽容,“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强调统治者要以德治民,爱惜民力,取信于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孔子首创私人讲学,主张“有教无类”,打破了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 (2)孟子和荀子是儒家学派的两位重要代表人物。孟子发展了孔子“仁”的思想,主张实行“仁政”,进一步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在伦理观上,孟子主张“性本善”。 荀子也主张统治者施政用“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并提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的著名论断。 (3)孟子、荀子对儒家思想加以总结和改造,又吸收了一些其他学派的积极合理成分,使儒学体系更加完整,儒家思想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

40、智者学派产生的背景: 雅典等一些古希腊城邦,奴隶制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雅典成为希腊政治和文化中心。人在社会中的地位日益突出,有些学者的研究越来越关注“人”本身。

41、历史不能割断,文化与日俱新,今天的新文化建设,必须以传统的优秀精神文化为资源。

42、曾祖父曾任尚书虞部员外郎,祖父则为吏部尚书。两程的父亲程珦(xiàng)又以世家的荫庇,照例做了一个“郊社斋郎”,得到了晋升机会,由此起家,连续做了几十年的中央和地方官,官至太中大夫,到了暮年,才因老病退休。

43、概念:封建纲常伦理为国家根本,用西方科学技术来挽救统治。

44、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的政策,即尊道、礼佛、崇儒。佛教和道教开始挑战儒学的正统地位,儒学大师韩愈率先提出复兴儒学。

45、《外书》,12卷,朱熹编定的是《遗书》的补编或续编,内容多系传闻杂记。

46、 石氏星表和浑仪 中国是天文学发展最早的国家之一。 

47、把“心”作为宇宙万物的本原,提出“心”就是“理”的主张;强调“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真理”,认为天地万物都在心中。

48、明代末年徐必达汇集二程所有著作共6种,以《二程全书》之名刊行。清康熙间吕留良又加校勘,重新刊刻,后涂宗瀛又重校印行,此即为今本《二程集》所据本。其旧本《二程全书》,尚有1920年上海中华书局铅印的四部备要本。《二程集》是一部重要的理学著作,书中第一次把“理”作为宇宙本体,阐述天地万物生成和身心性命等问题,奠定了以“理”为中心的唯心主义哲学体系。其中,程颢的识仁、定性,程颐的性即理、主敬、体用一源等许多重要哲学概念和命题,都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次提出来的,为后来许多哲学家所沿用,对宋明哲学产生了重大影响。

49、程颢、程颐兄弟俩都是宋代博学之士。进士杨时,为了丰富自己的学问,毅然放弃了高官厚禄,跑到河南颍昌拜程颢为师,虚心求教。后来程颢死,他自己也有40多岁,但仍然立志求学,刻苦钻研,又跑到洛阳去拜程颢的弟弟程颐为师。

50、  做学问的人贵在讲信用,讲信用贵在诚实。诚实就能讲信用,讲信用就是诚实。人如果没有忠心和诚心,就不能在社会上立足。不讲信用就不能立于世,不诚实就不能在社会上行走。没有诚心就不会有善心,没有诚心就不会成为君子。

51、  对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认识:西汉前期,封建统治者迫于经济凋弊、民心思治的社会形势,以退为进,奉行黄老之学为统治思想,试图达到无为而治。但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到汉武帝时期开始实行有为政治,统治思想也必然面临新的抉择。

52、礼是那天地自然之理。理会得时,繁文末节皆在其中。“礼仪三百,威仪三千”,却只是这个道理。千条万绪,贯通来只是一个道理。夫子所以说“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忠恕而已矣”,是也。盖为道理出来处,只是一源。散见事物,都是一个物事做出底。一草一木,与他夏葛冬裘,渴饮饥食,君臣父子,礼乐器数,都是天理流行。活泼泼地,那一件不是天理中出来!见得透彻后,都是天理。(黎靖德编:《朱子语类》卷四一《论语》,第1049页)

53、  ①九思:《论语·季氏篇第十六》中记载: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54、二程兄弟虽然年龄仅差一岁,但两人的性格及由此表现出来的气象迥然有异。大程性格温和,充养有道,和粹之气,盎于面背,门人朋友与之交往数十年而未尝见其有忿厉之容,即使与人学术、政见有所不同,也心平气和,从容相与,其气象如阳春时雨,而又浑然天成,所以人往往将他比作颜子,认为是“天生之完器”。在宋明诸儒中,大程在气象上最为人所称道,不论后来理学分化如何,但各家各派对大程之气象均赞誉有加,无一微辞。

55、  追求富裕的生活,是人的正常欲望。假如与义相符合,虽然使自己受委屈也可去追求;如果与义不相合,就要守住贫贱以保持心志。这样做不是以贫贱为乐,而是因为义不可舍弃呀!

56、   程颢和弟弟程颐自幼深受家学熏陶,在政治思想上尤受其父程珦的影响,以反对王安石新法著称。二程兄弟自幼熟读圣贤之书 。后来,兄弟二人终于成一代儒学大师,受到各地士人的尊崇,纷纷拜师于其门下。二人不仅竭尽全力为之传道受业,并开创了自己的学派——洛学。程颐年轻时在太学一举成名,20余岁就开始接纳门生,教授儒学。程颢于北宋熙宁五年退休回乡,便同其弟住在一起,二人日以读书劝。由于兄弟二人长期讲学于洛阳,其所形成的学派才被称为“洛学”,这个学派在中国学术思想上具有重大的影响。

57、二程是宋明理学的主要奠基人,他们对宋明理学的主要贡献就是在《礼记》“礼即理”的命题基础之上建立起以天理为最高范畴的“理学”。天理说是二程对传统儒学的创新性发展。程颢自谓:“我学虽有所受,天理二字却是自家体贴出来。”(程颢、程颐著,王孝鱼点校:《河南程氏外书》卷《二程集》,中华书局,1981年,第424页)二程认为世界的本源是“理”,也叫做“道”,也叫做“天理”。程颢提出“天者理也”的命题(《遗书》十一)。所谓“天”,指最高本体,认为“天即是理”,就是认为“理”是最高本体。

58、王阳明心学出现的背景: (1)明中期以后,阶级矛盾日益尖锐,社会动荡不安,封建专制统治陷入危机。 (2)王阳明继承和发展了陆九渊的学说,成为心学的集大成者。

59、三纲五常,礼之大体,三代相继,皆因之而不能变,其所损益,不过文章制度小过不及之间。(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1983年,第59页)

60、大程有言,“天理”二字是他自家“体贴”出来的。“天理”二字不仅是二程学问的总纲领、总归宿,甚至可认为是整个宋明理学所共同关心的主题,后来“理学”之名,亦可说是依此而成立。

61、克己奉公的勤政廉洁之美。张载一生两被召晋,三历外仕,虽然为官时间不长,而且都是不太大的小官,但即便如此,他为官理政,恪守职责,政令严明,勤政有为,清正廉洁。治理地方,亲民爱民,以“敦本善俗”为先,重视道德教化,经常体察民情,了解民间疾苦,在大灾之年说服环庆路经略使蔡挺用军资数万救济灾民,秉公执法,曾到明州(今浙江宁波市南)审理忠正军节度副使苗振贪污案,在查实其并无贪污的事实后,将其由死刑改判为撤职。1077年时任秦凤路守帅的吕大防以张载学术承继古代圣贤思想向朝廷推举,张载随即接到朝廷召唤,满怀实现政治理想的期冀,以病老之身前往京城,担任礼部副职。但当张载希望实行复古婚冠丧祭之礼的愿望与礼部官员产生矛盾,礼官以古今习俗不同,无法实行过去的礼制。在自己政治抱负再次受挫后张载选择了借病辞官回家。这年农历腊月从开封返回眉县途中,当他走到临潼时,永远离开了这个世界,时年五十八岁。这位两度被皇帝征召进京、三次出任地方官,学富五车的大学者,在临潼旅舍辞别人世之际竟然身无分文,伴随他的外甥甚至连给舅舅买棺材入殓的银两都没有。直到老师仙逝的消息传到长安,在长安的张载学生赶过来,才为老师入殓,然后将棺椁送回眉县老家,安葬在太白山大振谷父亲张迪墓南。张载为官治学,一生清廉,直至身死,家无一点余财。从他身上,我们看到了一个勤政有为,清正廉洁的高大伟岸的大美君子的崇高形象。“张载”的之名据说是来自《易经》,《易·坤卦》:“《象》曰: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坤象征大地,君子应效法大地,胸怀宽广,包容万物。我们感到,大儒张载的一生孜孜以求践行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儒家核心理念,他的为人,他的人格,他的学问和他的名字可谓名副其实。

62、与程颢温润宽和的气象形成鲜明对照的是,程颐气质刚方,严毅庄重,如孤峰峭壁,有些不近人情。其任崇政殿说书时,某一春日,少年皇帝戏折柳枝,就遭到小程的批评:“方春发生,不可无故摧折。”有人请小程喝茶看画,他严厉拒绝说:“吾平生不啜茶,亦不识画。”故与明道接交,使人如沐春风,而与伊川相处,则有“程门立雪”的故事。朱公掞来见明道于汝,归谓人曰:“光庭在春风中坐了一个月。”游、杨初见伊川,伊川瞑目而坐,二子侍立。既觉,顾谓曰:“贤辈尚在此乎?日既晚,且休矣。”及出门,门外之雪深一尺矣(参《外书》卷十二)。这一记载相当形象地说明了二程在气象上的差别。大程待人和易,而小程则庄重自持。有一次他们随父亲宿某僧寺,大程右行,小程左行,结果随从都跟大程往右边走,盖门人对程颢则亲近,对程颐更多的是敬重。二程在接引弟子时,如果有议论不同,大程常会说“更有商量”,小程则直说“不然”,所以明道生前曾对伊川说:“异日能尊严师道,是二哥。若接引后学,随人材而成就之,则不敢让。”(《外书》卷十二)又据程门弟子称,小程晚年也渐趋平易,不过,终究还是不如大程温润平和。

63、程颢北宋(1032~1085)字伯淳,人称明道先生,原籍河南洛阳,生于湖北黄陂县。宋代大儒,理学家、教育家,封“先贤”,奉祀孔庙东庑第38位。与程颐为同胞兄弟,世称“二程”。“二程”早年受学于理学创始人周敦颐,宋神宗赵顼时,建立起自己的理学体系。

64、▲老子《道德经》外文译本超过500种,涉及30多种语言

65、代表人物及特点: (1)魏晋楷书有定鼎之功,钟繇、王羲之贡献最大。 (2)唐代楷书步人盛世,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的楷书各具特点,分别被称为欧体、颜体和柳体,成为后人学习、临摹的范式。 (3)魏晋以来,草书盛行不衰,名家辈出。东晋的王羲之、王献之,唐朝的张旭、怀素等,都是草书大家。 (4)行书兼具楷书的规矩和草书的放纵,东晋王羲之、唐朝颜真卿、北宋苏轼、元朝赵孟頫、明朝文征明等人的行书,历来备受世人喜爱。

66、 结果:经过六十多年的休养生息,汉朝的经济实力逐渐恢复和增强,人民生活安定,社会繁荣,国力日盛。 

67、▲孟津雷河边的龙马负图寺,寺内供奉伏羲氏神像

68、  彼时二人已是年近且早已登进士第,可谓成名已久。

69、张载离开这个世界已经一千多年,但从他的为人处世,他的治学理政,他的宏阔思想中,我们分明感受到的是一种大美,一种让人肃然起敬,为之动容的美;一种让人心情澎湃,赏心悦目的美,一种给人力量,精神振奋的美。这种美所蕴含的思想精华和人文力量,在穿越千年时光后,在今天依然光彩照人,依旧能丰富完善人们的精神世界,润泽滋养人们的心田!

70、(1)林则徐:设立译馆,编译《四洲志》、《各国律例》,成为中国近代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71、主张:他们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