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论语十二章君子食无求饱(41句)

浏览:    发布时间: 2023年09月06日

论语十二章君子食无求饱

1、试译:孔子说:“不怕别人不理解自己,只怕自己不理解别人。”

2、(1)答案:孔子认为“文”“质”是对立统相辅相成的互补关系。若人完全依照本性的质朴而为,缺乏文化修养,必会粗俗不雅;知识文化的陶冶,能使人们谦恭有礼,但若过分文饰,不免失实浮夸。只有二者配合适当,文质兼修,才能成为合格的君子。

3、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里仁》)

4、《十二章》中,孔子强调《诗经》的重要性,认为学习《诗经》可以“兴观群怨”,还可以“     ,     。     。”(论语十二章君子食无求饱)。

5、试译:孔子说:“君子没什么好争的,一定要争的话那就比比射箭吧。射手首先相互揖让,登堂射箭;射完后相互作揖下堂,比输的喝罚酒。这种比争是有君子风度的。”

6、孔子说:“君子懂得大义,小人只懂得小利。”(《里仁》)

7、(4)反映“君子”和“小人”不同的价值追求的句子是“               ,                ”。

8、曾子说:“士人不可以不弘大刚毅,因为他肩负的任务重大而路程遥远。把实现仁德作为自己的任务,难道不是重大吗?到死方才停止下来,难道不是遥远吗?”(《泰伯》)(论语十二章君子食无求饱)。

9、D.所守者/道义所行者/忠信所惜者/名节以之修身/则同道/而相益/以之事国则同心/而共济/终始如一/此君子之,朋也。

10、(答案解析)本题考查小说人物形象。分析小说人物形象时要结合小说的情节逐一分析,同类概括。题干要求“结合小说内容简要分析”,学生要注意文本内容的呈现。

11、《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语录结集,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至战国前期成书。全书共20篇492章,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12、D.周武王时,全国所有的臣下三千人结成了一个朋d,自古以来作为朋d又多又大的,谁也不及周朝。

13、9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14、 ·知者不惑:心怀大智者,通晓是非,明事理,内核稳定,处变不惊,内心不受外界因素干扰,情绪不会不受控制地波动,内心豁达通明,似有范公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之境界。

15、按照这种分类,“朝闻道”更接近第一种,故多数说法中将其翻译为“真理”。

16、出自《汉书·盖宽饶传》:“宽饶居不求安,食不求饱,进有忧国之心,退有死节之义。”

17、②君子为当权者,小人为拼命,在孔子的观念中,在位君子应当有理想人格,而平民小人只计较利害得失,因此执政者要对症下药,满足百姓的利益需求。宋儒朱熹、程颐、陆九渊多支持第一种说法,此处不必强求一致。

18、《十二章》中,孔子强调人要仁爱之心,否则遵守礼仪也没什么用的句子是“          ,      。”

19、 读书之于品行,如读书之于博学。读书,不仅是为理,也是为了德,二者缺一不可。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若朴素大过才华,则难免显得粗俗鄙陋;若才华横溢的外表下内部却没有美德支持,又会变得虚饰浮夸。现代社会,附庸文雅的斯文败类不是少数,“质”就显得格外重要。所以在学习过程中,不光要进行知识的积累,还要重视品德的修养。

20、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21、21哀公问社于宰我。宰我对曰:“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曰:使民战栗。”子闻之曰:“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22、孔子说:“做人如果没有仁德,怎么对待礼呢?做人如果没有仁德,怎么对待乐呢?"

23、然臣谓小人无朋,惟君子则有之。其故何哉?小人所好者,禄位也;所贪者,货财也。当其同利之时,暂相d引以为朋者,伪也。及其见利而争先,或利尽而交疏,则反相贼害,虽其兄弟亲戚,不能相保。故臣谓小人无朋,其暂为朋者,伪也。君子则不然。所守者道义所行者忠信所惜者名节以之修身则同道而相益以之事国则同心而共济终始如一此君子之朋也。故为人君者,但当退小人之伪期,用君子之真朋,则天下治矣。

24、《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语录体书籍,由孔子及其再传弟子编写。

25、(1)答案:根据”敏于事而慎于言“可知,君子应当勤奋敏捷地工作,谨慎地说话。

26、孔子说:“君子饮食不贪图奢糜,居住不贪图安逸,在做事时机敏还在说话时谨慎,靠近道德规范就使自身正派了——可以称得上是喜好学习的人。”

27、(解析)敏:古义,勤勉;今义,敏捷请事斯语矣

28、但是臣下我以为:小人并无朋d,只有君子才有。这是什么原因呢?小人所爱所贪的是薪俸钱财。当他们利益相同的时候,暂时地互相勾结成为朋d,那是虚假的。等到他们见到利益而争先恐后,或者利益已尽而交情淡漠之时,就会反过来互相残害,即使是兄弟亲戚,也不会互相保护。所以说小人并无朋d,他们暂时结为朋d,也是虚假的。君子就不是这样。他们坚持的是道义,履行的是忠信,珍惜的是名节。用这些来提高自身修养,那么志趣一致就能相互补益。用这些来为国家做事,那么观点相同就能共同前进。始终如这就是君子的朋d啊。所以做君主的,只要能斥退小人的假朋d,进用君子的真朋d,那么天下就可以安定了。

29、未成一篑:只差一筐土而没有成功;篑,盛土的竹筐。平地:平,形容词作动词,填平。

30、7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31、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是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学派创始人。晚年修订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

32、在《十二章》中,既强调榜样的良好作用,又强调要自我反思的句子是:           ,           。

33、敏於事一一敏,敏捷。意思是说勤於做事,不能拖拖拉拉。

34、在《十二章》中,曾子认为读书人(有志之士)任重道远,具体表现为:“           ”和“           ”。

35、(1)应以孝当先,从孝亲敬老开始,中华传统美德就是百善孝为先,尊老爱幼,孝敬长辈就是践行“仁”了。

36、 论语本是孔子留给我们后人的宝贵财富,其中言论言简意赅,既不会长篇大论,又句句在理。通过《(论语)十二章》的学习后,对于仁又有了一些不同的看法。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既要保持内心的朴质淳朴,又得在行为上合理表达,不能仅仅注重内心的想法而忽视了表达,这样就显得很野蛮粗鲁,却又不能只注重浮于表面的礼节,应该从内心深处有仁的想法。所以内心的仁和实际中的行为应兼备,这样以后才是君子。生活中,既要自发地敬重仁,内心有仁的想法,并且在对外的行为中也不能表现轻浮,要与心中仁之情结合。这样之后,就算得上仁了。

37、但“怨”并不局限于“刺上政”这一类不满情绪。如《采薇》表达的是人民遭受战争痛苦后的不满《氓》表达的是弃妇的不满……我们应该借鉴《诗经》这种社会作用,将自身的不满情绪用诗歌发泄出来,不仅缓解了自己的积郁,还诞生了一篇具有真情实感的好作品。

38、“温故而知新,…”讲的是学习方法,强调温故而知新。

39、试译:孔子说:“蛮夷边鄙之地有君王,不如中原华夏之地没君王。”

40、孔子说:“质朴多于文采就难免显得粗野,文采超过了质朴又难免流于虚浮,文质兼备、配合适当,这样之后才可以成为君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