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黑格尔哲学三大定律(34句)

浏览:    发布时间: 2023年09月11日

黑格尔哲学三大定律

1、历史唯物主义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是无产阶级的历史观。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历史的发展有其自身固有的客观规律。

2、早期启蒙主义者主要有贝尔、孟德斯鸠、伏尔泰、孔狄亚克等。下面对他们各自主要的思想观点作介绍。

3、批判宇宙不变论,提出潮汐摩擦假说和原始星云假说,打破形而上学僵化的自然观,为自然辩证法的真理观发展开拓了道路。核心思想为“人为自然界立法”

4、此文另一个有意思的地方,是以“物之初是反”解读老子的“反者道之动”。太初是无,无中何以生有?“反”(无之反为有)未尝不可看作一种解释。当然这样的解释是哲学的,不是科学的。评论家李劼对“反者道之动”的反则有另一种理解,他认为反是返回,回归的意思,而非叛逆、背反。他的解释似乎也同样有道理。可见如果止于概念,一件事很可以作各种不同的解说而都有道理。

5、孔狄亚克1715年—1780年,著有《人类知识起源论》、《感觉论》、《体系论》等。

6、比如,以常见的“桌子”为例,外界现实中的桌子,作为物体来看千差万别,但可以在思维中统一为一个“桌子”的概念。

7、(c)实践儒学三要素的效验主义与黑格尔说的绝对观念性格(黑格尔哲学三大定律)。

8、归根结底,还是那几条著名的论断: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客观的状态决定意识内容。

9、狄德罗:著有《供明眼人参考的论盲人的信》、《对自然的解释》、《达朗贝和狄德罗的谈话》、《关于物质和运动的原理》等。

10、       一般来讲,我们将善恶、美丑、真假、是非这样的四个问题的体察与认知的经验主义过程,概称为“四良知”,即:知善知恶,知真知假,知美知丑,知是知非。这“四良知”不单涉及人生的经验问题,也涉及宇宙的经验问题,也就是说,不只是人生哲学里关乎善恶、真假、美丑、是非的经验,也同样在宇宙哲学里关乎这些范畴的经验。

11、胡兰成的说法虽然不真,但有时也确实精彩,比如他说:“银河系群之在大自然的‘无’的息中,如一泡沫之在大海。而此无的息亦无所不在于现实自然界的物里,如池冰之绫纹,如云霞之散绮,皆息之所为。中国人讲的山川灵气与文章气韵,亦是此息。如息之弥漫无所不在,则知大自然之幅。又知意志,则知大自然之统一中心。孟子之言王天下,即是基于此。而意志又即是息,故中国人言志气。”很可鼓掌的。前面讲,息的概念有点像能量,如将此处的息换做能量,这段话的前半部分很有道理,天地间的确无处不存在着能量。但能量这个词不如息漂亮,它是一个比较物化、比较可见的概念,所以也比较能让人确信。息感觉上不很真实,但具有生命的意味,在审美上,更有价值。这么想一想息之弥漫无所不在,是挺好的,但这又只能是艺术的想,是不能当真的。至于后面的“知意志,则知大自然之统一中心。孟子之言王天下,即是基于此。而意志又即是息,故中国人言志气。”则又是牵强附会的胡说。所谓大自然有意志,而此意志为大自然之统一中心,如果推广到现实中,自然就是所谓的王天下。那么,谁能代表此意志以王天下呢?假如真有这样一种意志,代表这个意志的只能是上帝。那么,谁来代表上帝?皇帝,天子,不就是要代表上帝么。要代表上帝,要王天下,自然就要高出众生,将众生踩于脚下。

12、审美主体是联系理论主体与实践主体的中介,审美自我是一种“反思的判断力”。分别从质、量、关系等方面揭示美的特质,说美是不凭借概念而普遍令人愉快的。(黑格尔哲学三大定律)。

13、费希特企图以自我和非我的同一克服康德的二元论、不可知论,论证思维和存在的同一。

14、所以,对宇宙的探索,我以为应该交给科学家。而对宇宙的思索,必须基于科学。胡兰成对宇宙的思考,则全然是哲学式的。他认为宇宙起源于无,而无中又有意志与息;从息的呼吸中又产生阴阳二气,阴阳二气则生出素粒子,素粒子就是万物之初,介于物质与非物质之间。但是素粒子如何形成星球、星系、生命乃至如今看到的整个宇宙的图景,胡兰成就没有作进一步的说明,因为要描述这一切,就得进入科学的层面,解说实际的事物,不能只是形而上地泛泛而谈了。据说胡兰成花了十多年时间研究天文物理学,所以诸如星球怎么形成生命如何出现这些他未必不知道,但他或许以为只要把最基本的问题解释好了即可,其余的具体的知识可以交由现代科学去说明。

15、第一方面是本原性问题,第二方面是同一性问题。

16、第在认识领域。认为绝对真理永远达不到,只能是一定范围、一定约束条件下的真理,也就是中国古语所说的“花无百日红”。

17、18世纪在法国发展成为感觉主义心理学。主要代表人物有拉·美特利、孔狄亚克、爱尔维修、狄德罗和霍尔巴赫等。从法国大革命的需要出发,继承法、英两国的唯物主义心理学思想,注意吸收当时自然科学(尤其是生理学、医学)的研究成果。以唯物主义为基本特点,明确提出感受性是物质普遍具有的特性,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主张从生理学和脑的机能的角度研究心理的产生和发展。

18、       事实上,有关知识价值、道德价值以及审美价值的“真”“善”“美”三论题的维度,在康德以降,已然成为了宇宙哲学抑或人生哲学的一种思维范式或定律,乃至后来的很多哲学家都受其影响。假使是单单讲“真”“善”“美”其中的某一维度,这在古希腊以来的思想脉络的展开里,可谓俯拾皆是,而把这三个维度一并纳入到统一的体系里面,乃使得从“真”的问题到“善”的问题,从“善”的问题到“美”的问题,形成逻辑而缜密的演绎秩序的链接关系,辄大抵是从康德那里开始的,这是他了不起的地方。

19、然而,他对否定之否定规律内涵的认识却存在层次不高的缺陷,因为恩格斯是从黑格尔《逻辑学》的论述结构中把握住这一规律的,所以他对否定之否定规律的认识没有能够上升到本质的高度,而是停留在它的形式上。

20、对历史与宗教变迁的关系的理解,费尔巴哈主张先有宗教变迁、进而带动历史变迁。

21、“百科全书派”的无神论的反宗教思想更公开、更鲜明、更彻底、更坚决。具体的方面有:他们驳斥了一切宗教赖以建立的基本原理;他们对特别为基督教所信奉的一些基本教义和信条,都进行了批判和嘲笑;他们不只限于对宗教的教义和神学理论的荒谬性作理论上的揭露和批判,而是对教会及僧侣在实践上对人民残酷的剥削和压迫,罪恶的欺诈和愚弄,对社会国家造成的祸害,以及僧侣阶级本身的反动腐朽都进行了多方面的揭露和批判、嘲骂和痛斥。

22、         我们知道,“良知”这个概念最早可溯源到《孟子·尽学》那里,所谓“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讲的是“不虑而知”为前提的“良知”。这个“不虑而知”,以我们现在的话讲起来,便是:不假思索乃即能获得的道德认知。但问题是,不假思索的接近于潜意识的那样“不虑而知”性格的良知本体,究竟该做怎样的内涵界定,则在孟子这里并没有讲。

23、谢林(1775—1854),德国哲学家。谢林的客观唯心主义哲学以“绝对同一”为核心,包括自然哲学(从自然中引出精神)和先验哲学(从精神中引出自然)。认为绝对同一是万物的本原,是一种宇宙精神,有一个矛盾发展过程,其辩证法思想为黑格尔创立唯心辩证法体系提供条件。

24、此学说,目标极大,俨然是要构建一个包罗万象,解释宇宙万事万物的体系,与西方科学分庭抗礼。文章开头即宣称:“中国人讲王天下,大自然是统一的,世界当然可以统一。统一世界是先要来统一学问,诸基础学问乃至宗教亦在内。如何可以把来统一?以大自然的法则为共同的标准则可以统一。”这种想要统一万物,君临天下的架势,不禁令人想起黑格尔,黑格尔亦是要以其绝对精神绝对理念去统一一切。中国人向来有治国平天下的大志,所以总在为江山尽折腰。胡兰成不消说也有此种大志,他是帝师情结很重的一个人,并不甘心只作文学家或学问家,而是希望在政治上实现抱负,成就一番大业。这种情结,使他欣赏那些由暴力革命起家的草莽帝王。而他的理论,大抵也会使他赞同专制统治,因为不专制不集权是不可能统一什么的。

25、怎么观察“社会历史——人的活动——意识和目的”这样一个链条,就区分了是不是马克思主义哲学。

26、故在王阳明看来,不假思索,积熟成习,固然是“良知”的道德性格的自然呈现,但还要挺立起两个极重要的精神,一谓之将“良知”做心本论的理学意义的浸染,一谓之给“良知”以具体的明辨伦理的功能。也正因为这后一个精神的特出,乃跟“知善知恶”的命题涵义挂接了起来。

27、卢梭的社会不平等与平等论具有为革命辩护和倡导人民主权的民主制度的实践意义。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政治思想家托马斯·霍布斯于1651年出版了他以怪兽命名的著作《利维坦》,意在用以比喻一个强大的国家,借此论证君权至上,反对“君权神授”。传说,在上帝造人之后,人请求上帝:“上帝啊,我们太弱小了。请你再创造一个英雄吧,让他保护我们”。上帝说:“英雄在保护你们的同时,也会欺压你们,吃你们”。后来人们为了抵御各种外来的风险,自己创造了一个利维坦,创造了一个能让他们有归属感的庞然大物——政府,但政府这个利维坦有双面的性格。它由人组成,也由人来运作,因此也就具有了人性的那种半神半兽的品质,它在保护人的同时,又在吃人。所以,就有了人类社会的最高理想就是把利维坦关进笼子(权力监管)里一说。

28、重点:舒本华向理性主义哲学权威挑战,对黑格尔哲学进行批判。舒本华说黑格尔哲学是“赤裸裸的胡说、拼凑空话——无意义的疯狂的词组”,“只有在疯人院里听到过的最大的狂妄”。舒本华站在非理性主义哲学的立场批评黑格尔对康德哲学的“错误”态度,指出黑格尔的理性主义哲学是“完全虚构”,是变相的神学,是为普鲁士政府服务的哲学。舒本华对黑格尔哲学的批判,推动了西方哲学从理性主义向非理性主义的转变。

29、       在阳明那里,就善恶的认知,首先是根底于身体的体察与认知,这是经验主义的实现过程。但善恶的明辨,并非止于此,也即绝不是在每个人的自我的思维世界里,有个善恶的观念建立了起来,就是知善知恶了,或者说良知的达成了。须是将这样的知善知恶的经验性格的体知,进一步推到为善去恶的体觉层面,从涵养实践上去加以真正地落实,方才算是知善知恶了,或者说良知的达成了。这在阳明的《全书》八之《书朱守乾卷》即有近似的说法:“人孰无良知乎?独有而不能致之耳。……良知也,是所谓天下之大本也;致是良知而行,则所谓天下之达道也。”又在《与顾东桥书》有这样一则话:“以是而言,可以知致知之必在于行,而不行不可以为致知也,明矣。知行合一之体不益较然矣乎。”

30、(1)高兆明:黑格尔《法哲学原理》导读(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31、恩格斯说,正确的做法是扬弃黑格尔,保持辩证法、修正唯心论,从而形成唯物辩证法,即马克思主义。

32、辩证法三大规律包括对立统一规律、量变质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辩证法三大规律是德国哲学家黑格尔在《逻辑学》中首先阐述出来的,黑格尔全面有意识地叙述了辩证法的一般运动形式,对辩证法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33、卢梭是性善论者,他觉得良心不仅是道德的原则,而且也是知识的原则。他的良心论的主要观点有:良心是天赋的自然情感;良心在知识和理智活动领域起着判别真假是非的规范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