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舅舅打灯笼歇后语(33句)

浏览:    发布时间: 2023年09月13日

舅舅打灯笼歇后语

1、转眼又是农历新年了,春日里的好光景,需要喜庆的气息来衬托。比如,大红的春联,像飞在小姑娘脸上的胭脂;再比如,大红灯笼打起来,旧时记忆里,满村子转悠,呼朋引伴的孩童,直至今日,我似乎仍能听到他们的欢呼声。

2、邻居小伙子爱下棋,但每次跟王大爷下杠棋没有赢过,王大爷笑他下棋像孔夫子搬家净是输(书)。

3、    绘图作者则从小女孩招娣的视角出发,用五彩斑斓的插画,带领我们同小主人公招娣一起感受过年时对“打灯笼”的期盼、兴奋与留恋。而这些单纯丰富的童年生活,对简单的快乐的留恋,对过年的期盼,不正是儿时的你我他吗?

4、陕西关中民间的风俗“打灯笼”,可远溯至汉代上元节的习俗“燃灯”,自汉以来,历朝历代沿袭不衰,燃灯时间也因时因地略有不同。民间一般从正月初开始送灯笼活动。灯笼的样式以宫灯(圆灯,或红色,故俗称“火罐”)、盆灯(因其形如牛粪,故俗称“牛粪”)为主。一般是舅舅送给外甥或外甥女,送一对灯笼,十根蜡烛,连送十二年,祝愿他们健康茁壮的成长。孩子收到灯笼后,每晚打灯笼成群结队的玩耍嬉闹,直到正月这是一年灯节的最后一夜,故称“完灯”,意思是今年的灯节结束。因此每个孩子都要尽情玩灯,直至把灯笼烧掉——民间习俗认为,如果来年打旧灯笼,舅舅就会害红眼病。歇后语“外甥打灯笼——照旧(舅)”,也是因这个风俗而来。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前后,人们都要挂起象征团圆意义的红灯笼,代表着合家团圆。

5、灯笼也有豪华版,豪华版的灯笼是羊皮做成的,直径足有一米左右,还能旋转,灯笼壁上贴有剪纸做成的各色人物,蜡烛点亮后,灯笼转起来,称之为“走马灯”。至今仍记得走马灯中的人物肖像,他们来自《西游记》《水浒传》,也有来自《金刚葫芦娃》《哪吒闹海》里的场景,走马灯匀速地旋转着,这样的灯笼,有很强的演艺功能,玩了一会这个灯笼,就等于是看了一场电影。

6、    《打灯笼》是一本图文并茂的经典绘本,中国古典文学博士王亚鸽的朴素文字与朱成梁的精美插图巧妙的结合在一起,为我们勾勒出一幅中国农村正月十五“打灯笼”的生动景象。绘本中以成年人的视角,细腻传神的描绘出“打灯笼”这一传统习俗。

7、“外甥打灯笼一一照旧(舅)”这个歇后语本身有两种解释:(舅舅打灯笼歇后语)。

8、外甥打灯笼——丢大人了。外甥是小孩子找不到舅舅或姨了,把大人给丢了。

9、歇后语在结构上是“比喻——说明”式的俏皮话。使用的人往往只说出比喻部分,后面的解释部分则让对方自己领悟。歇后语可以分成两种类型,还有一种是谐音类的,例如:

10、童年我们是回不去了,但初心还在,愿我们在2018年,能够不忘初心,无所畏惧,砥砺前行,实现自己伟大的梦想,创造出人生的辉煌。

11、外甥打灯笼——照旧(舅),这则歇后语的出处,我估计来源于正月舅舅给外甥送灯笼这个习俗。

12、作者简介:孙亚玲,笔名:怡薇,陕西蓝田人,鲁迅文学院高研班学员,西北大学作家高研班学员。系中国散文学会会员,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现任陕西省散文学会创联部主任。出版有散文集《太白烟雾》《一轮明月映秦岭》;长篇小说《回家》;主编《蓝田青年美文选》,纯文学季刊《作家摇篮》杂志。

13、据说元代末年,朱元璋参加了郭子兴的义军,后来回老家安徽濠州时,在大街上遇到了一帮耍把式卖艺的街头艺人。朱元璋也挤到人堆里看热闹,见那些人拳脚兵器功夫耍得有模有样,围观的众人不断喝彩。朱元璋看了之后不由大笑起来,其中一人以为朱元璋是嘲笑自己功夫不到家,就怒气冲冲地要与朱元璋比试武艺。

14、搭起戏台卖螃蟹一货色不多, 架势大(比喻表面.上气势汹汹,而内里却空虚怯弱)

15、解释分析:这是一句逻辑推理型歇后语,来源于北方农村有个传统民俗,每年正月当舅舅的要给外甥送一个灯笼,从出生后一直送到外甥的第一个本命年结束,也就是十二生肖完成一个循环,以此表达长辈的美好祝福。所以就有了一句歇后语:外甥打灯笼——照舅(旧)。

16、王羲之写字——入木三分;熟手;手熟;熟能生巧

17、五月天喝凉茶——美透了(比喻十分漂亮。或非常满意)

18、而江澄和金凌,是魔道里很有趣的一对舅甥组合(是组合不是cp,不要乱伦啊)

19、许家庙地理位置适中,地处玉山北麓,河水之畔,上横岭,进东山,去渭南,到商洛,必须经过许家庙。周围各地人都到这里赶庙会,于是,清朝咸丰三年,干脆把集市由玉山村迁移到许家庙,每逢十为集市日。

20、朱元璋推辞不过,就与那人拉开架势比试起来,两人打斗几十回合之后,朱元璋飞起一脚,踢到那人身上,那人一下子重重地倒在地上。朱元璋一见,连忙过去把那人搀扶起来连声道歉,那人强撑着向朱元璋认输。朱元璋怏怏离去,路过一户人家门前时,正好遇到一个妇人出门泼脏水,又一下泼到朱元璋身上,朱元璋正要发脾气,抬头一看,见那妇人原来竟是自己分别多年的姐姐。

21、见了官老爷叫舅——高攀舅老爷请春客——奉陪到底

22、小时候,舅家灯笼是我最盼望得到的新年礼物。过了初亲戚们都要互相走动走动,我那时最盼望来到的客人是舅家人。等到舅家人来的那一天早上,我会穿着棉衣站在埋了双脚的积雪里,焦急地在冰天雪地里寻找舅家人的身影。乡村的小路上到处都是南来北往走亲访友的人。自行车在那些年是很少见的交通工具,况且在积满雪花被行人踩得又光又滑的雪地上也派不上什么用场,大家都是手里提着简单的礼物很小心地慢慢向前移动着,平常寂静的乡村小路也因为过年而变得喧闹起来,人们舒心的笑声像雪花一样撒满了乡间的小路。

23、既然有“外甥”,必然有“舅”,那么“外甥打灯笼”,自然是“照舅(旧)”了,这里“舅”——“旧”,谐音。

24、久而久之,许家庙成为蓝田县东乡重要集镇,蓝田县东川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许家庙的声名在关中平原乃至陕西闻名。

25、假如一家女孩子今年刚出嫁,那么今年娘家要给婆家送至少3对也就是6个灯笼,还要不同品种。

26、歇后语是中国劳动人民自古以来在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是一种短小、风趣、形象的语句。

27、 有了我的女儿以后,内兄年年都要送来一对很好看的电子灯笼。打开开关,一段悠扬的乐曲便会撒满整个院子。女儿简直到了爱不释手的地步,整天嚷嚷着让我给她的灯笼买电池。我拗不过她,就在商店里买了满满的一盒电池放在手边准备打发她。

28、农村的拜年习俗是“小看大”,也就是小辈给长辈、老人拜年。不过,初五以后、正月十五之前,则是老辈到小辈家去送灯笼大部分是舅舅家给外甥送灯,一般外甥长到十二周岁,舅舅家送最后一次,叫“完灯”有的人给自己认个干亲,比如“干儿子”,每年春节也要像舅舅家一样给干儿子送灯。

29、正月初是许庙镇第一个集,当地人把赶集称呼上会。按照蓝田的年俗,一般年正月初一在家,不出门,初二到初四是出门走亲戚拜年。

30、点起灯笼来找。据说这是“由外甥打灯笼——照旧”引申出来的歇后语。

31、乡村的夜晚是寂静的,一年之中能给乡村的夜晚带来生机的,恐怕还要算孩子们的“灯笼会”了。通常在舅舅吃完午饭还没有回家的时候,我就会嚷嚷着让父亲给我点灯笼。父亲总是不肯。整个下午的时间就会在央求于呵斥中度过。磨蹭到天黑,没有理由的父亲才会为我点起晚上的第一盏灯笼。夜幕降临之后,乡村窄窄的街道就成了孩子们的乐园。和我年龄相仿的孩子都挑着舅家送来的灯笼在村子里穿梭,东游西窜够了便挤在一起比谁的灯笼大,谁的灯笼亮,谁的灯笼结实,谁的灯笼蜡烛燃得时间长……这种比赛也并不是马上就有一个结果,同伴们会因为小小的一点不同而争得面红耳赤。决不出胜负的时候,接下来便是碰灯笼了。这时候,总会有人“不怀好意”的建议:谁碰灭了谁的灯笼谁胜!于是负气的双方就会抡起灯笼狠劲地碰,到最后往往是弄得两败俱伤。瘪了灯笼的便会哭着鼻子去找家里人点第二盏灯笼。灯笼会上还会有一些刚过了挑灯笼年龄的调皮孩子,他们经常会躲在老槐树后面或者猪圈的墙脚,掏出自制的小弹弓瞄准了亮着的灯笼“啪”地一声,眼前马上就会多了一块黑暗,黑暗中会迅速传来哭叫的声音,而此时在另一块黑暗里便会传来低低的笑声。

32、还有另一处点蜡烛的地方,就是孩子们的灯笼。春节过后,刚刚开市,满大街都是兜售灯笼的摊位,在皖北,灯笼要舅舅买给外甥,外甥的灯笼好不好看,比的是舅舅的腰包和脸面,所以,又有个歇后语叫“外甥打灯笼,照旧(照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