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晋文公攻原(79句)

浏览:    发布时间: 2023年09月13日

晋文公攻原

1、韩非,生于周赧王三十五年,卒于秦王政十四年(约前281年-前233年),韩非为韩国公子(即国君之子),汉族,战国末期韩国人(今河南省新郑)。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政论家和散文家,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后世称“韩非”或“韩非子”,中国古代著名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韩非的著作,是他逝世后,后人辑集而成的。据《汉书·艺文志》著录《韩子》五十五篇,《隋书·经籍志》著录二十卷,张守节《史记正义》引阮孝绪《七录》(或以为刘向《七录》)也说“《韩子》二十卷。”篇数、卷数皆与今本相符,可见今本并无残缺。(晋文公攻原)。

2、如意算盘落空,令尹子玉怒不可遏,把楚王“勿从晋师”(不可进击晋军)的告诫抛于脑后,当即挥师朝晋军所在方向进发。而此时晋文公却不迎击,反而下令军队后撤。晋国的将领们不解,议论说:“以晋君之尊,对楚臣避让,这是耻辱;楚军劳师远来,我们为何退避呢?”狐偃说:“师出以理为壮,理曲为老。没有楚国当年的恩惠,我们今天也到不了这里。退避三舍,是报当年楚恩。如果我们食言,则会激发楚军士气。我们现在主动避让,如果楚军退去,则求之不得。如果楚军仍不还师,就成了君退而臣犯,对方则理屈。”于是晋军主动退避三舍,楚军虽知理亏,但子玉却仍旧不许军队撤退,坚持向晋军驻地逼进。

3、沐则心覆,心覆则图反,宜吾不得见也。居者为社稷之受,行者为羁绁之仆,其亦可也,何必罪居者;

4、公元前522年,宋元公猜忌华族,华向、华定、华亥与向宁谋反,双方妥协,互派人质,盟誓讲和。公元前521年,晋、曹相继出兵救宋,联军连败华氏,围困于南里,华登赴楚国求援。公元前520年,楚遣使向宋元公施压,迫其赦免华氏。华氏族流亡至楚,内乱至此平息。公元前517年,宋元公去世。

5、晋国私许曹、卫复国,楚军挥师北进陶丘,子玉得到了楚成王增派的援兵之后,更加坚定了同晋军作战的决心。他为了寻找借口同晋军决战,派宛春向晋文公提出了一个晋许曹、卫复国,楚解宋国之围的休战条件。子玉提出的这一条件使得晋文公很尴尬。狐偃认为子玉太无礼,他只解宋之围,却要晋放弃曹、卫两国,主张抓住这个理由,向楚军进攻。先轸不同意。他认为子玉的提议,可以使宋、曹、卫三国都复国,如果晋国不答应,就把三国都得罪了。晋名义上是来救宋的,如果宋灭亡,各国诸侯定会责难晋国。楚变成三国的恩人,而晋却与三国结怨。因此,他提出的对策是:、“私许复曹、卫以携之,执宛春以怒楚,既战而后图之。”于是晋文公扣留宛春,私下允许曹、卫两国复国。曹、卫两国遂都与楚绝交。这样一来,子玉果然被激怒了,不顾楚成王“无从晋师”的吿诫,立即挥军向曹都陶丘前进。

6、晋军“退避三舍”,表面上是为了履行诺言,而实际上达到了争取舆论,避开楚军锋芒,松懈楚军士气,后发制人的目的。

7、县志所记沁水为“原伯故城,县西北有碑,张大司马曾辨之”,指的是在沁水县城西北凤原所存几通刻有“原伯故城”的明代碑刻。

8、三月甲辰,晋军抵达阳樊,然后兵分两路,右师包围王子带所居之温邑,左师前往氾地迎接襄王。夏季丁巳,襄王进入王城(成周西面,周王寝宫所在)。王子带于温邑被捕,之后被杀于隰城。

9、如何看待晋文公“罢兵而去”的行为?请说明理由。(3分)

10、吴起出门,碰到了老朋友,就留人家一起吃饭。老朋友说:“好吧。马上就会回来吃饭的。”吴起说:“我等您来吃饭。”老朋友到晚上还没来,吴起不吃饭等候着他。第二天早上,派人去请老朋友。老朋友来了,吴起才和他一起吃饭。

11、楚军的战略是运用其优势力量,援鲁以制齐,结曹、卫以抗晋,并进攻背盟的宋国,以争夺中原的霸权。其结果,既结怨于晋,又树敌于齐;长期围宋,顿兵坚城,使士卒疲惫;攻齐谷邑,造成兵力分散;救卫不及,失掉了盟国。所以在战争一开始,就陷于不利的局面。

12、楚军战败,所幸子玉及时下令收兵,才不至于大败,战事就此结束。城濮之役虽然事关重大,双方仍算是点到为止。

13、②源于d项族,出自宋朝时期西夏国d项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14、北宋时期,西北地区的西夏国d项族中有汉姓宋氏,主要分布在宁夏与内蒙古交界的河套地区。

15、宋公稽为孔子的十三世祖,正考父之子孔父嘉是宋公稽七世孙。

16、沁水县城虽小,却是精心选址建成。清代邑人张道湜《补修县城来脉记》云沁水县城之气运与乌岭地脉相接:

17、上述五通碑刻,曲寨碑尚存曲寨村大庙,其他碑刻,皆见于车国梁主编的三晋出版社2012年版《三晋石刻大全·晋城市沁水县卷》。有几块残碑,至今仍废弃在城西北龙脖居民小区街巷中,做了铺路石而无人收管,很使人担忧。

18、宋哀公元年(公元前800年),宋哀公去世,宋戴公继任国君之位。宋戴公在位期间,由正考父辅佐,爱民如子,深受万民拥戴。宋戴公三十四年(公元前766年),宋戴公去世,举行国葬,人们长途跋涉涌进都城,在墓边长跪不起,周平王特赐谥号为“戴”。

19、勤王功成,晋侯朝觐襄王。周襄王以甜酒款待,并命令晋侯向自己敬酒,这都是天王所能赐予的特别荣誉。席间,晋文公请求襄王准许自己死后能使用“隧礼”,但是被襄王拒绝。所谓“隧礼”,是指墓前使用隧道相通,这是天子葬礼才有的规制。诸侯以下只能使用羡道,而羡道虽然也是地道,但上部是敞开露出于地面的,而“隧”则藏于地下。襄王不同意给予晋文公“隧礼”的待遇,他说:“这是王制的规定,周室还未被取代,如果你用隧礼,天下就会二王并存,这也是叔父您所不愿意看到的吧。”

20、③源于蒙古族,出自元末明初蒙古族官吏伯容帖木儿,属于帝王赐姓为氏。

21、早在晋文公即位那年(前636年)的冬天,周襄王遭到他兄弟叔带勾结狄人的攻击,避居郑国的氾城(令河南襄城县),向秦、晋求援。前635年,秦国出兵黄河岸上,准备勤王。此时,赵衰向晋文公建议说:要想取得霸权,最好是借此机会保护周襄王回洛阳;如果让秦国抢先,就难以号令天下。文公采纳其建议,遂于这年春率军到达阳樊(今河南济源西南),打败了狄人,杀了叔带,迎接周襄王回洛阳复位。襄王以文公勤王有功,便赐以阳樊、温(今河南温县西)、原(今河南济源西北)等地。晋文公遂命赵衰为原大夫,狐湊为温大夫,经营这一对争霸中原有战略意义的地区。从此,晋文公抓到了“尊王”这块招牌,在诸侯中的地位大为提高。这时,黄河中游是楚国的势力范围,晋国要想争夺中原霸权,就非同楚国较量不可。因此,晋楚的矛盾日益尖锐。晋文公为了表示与秦国通好,在这年秋天派兵助秦攻郡。这一行动,不仅缓和了秦晋之间的矛盾,也为秦打通了武关、荆紫关,导秦南向楚国,牵制楚国对中原的压力。

22、为表谢意,襄王将阳樊、温邑、原国、欑茅等地赐给晋国。温邑此时已然在晋侯控制之下,而阳樊、原等地本有主人,襄王只是做个顺水人情,允许晋侯去占领而已。晋侯有了襄王上喻,加上自身实力,很快便将阳樊和原国拿下,晋国自此在南阳一带开疆拓土。

23、四月四日,晋军在城濮以南的莘(亦称有辛、有莘、有俛,在今山东曹县酉北)北与楚军对阵。双方决战的兵力部署如下:晋、齐、秦、宋联军为:上军在右,狐毛为主将,狐偃为佐将,各率领一支部队,统归狐毛节制。下军在左,栾枝为主将,胥臣为佐将,各率领一支部队,统归栾枝节制。中军在中央,先轸(也叫原轸)为元帅,率领一支部队,同时指挥三军,晋文公亦在中军;郤湊为佐将,亦率领部队一支,但受先轸节制。

24、周襄王有个异母弟叫王子带,也叫甘昭公。王子带从小受母亲惠后宠爱,惠后一直想立其为王。不过惠后早死,太子郑在齐桓公的支持下继位,也就是周襄王。王子带争位不成,曾经纠集周边戎族进攻成周,被周襄王击退,王子带避居齐国。为挽回王室面子,周襄王后来在大夫富辰劝说下召回了王子带。

25、宋景公十五年(前502年),曹伯阳背晋,干预宋政,宋景公伐之,执曹伯阳及公孙彊以归而杀之。宋景公三十七年(前480年),荧惑守心,景公忧心大祸,问于太史兼司星官子韦,子韦说:可移于宰相或苍生。景公念及天下苍生,皆不同意,此时荧惑退避三舍。宋景公无子,取公孙周之子得为太子,在位48年而卒。

26、不得不说,先轸这番见解颇为高明。私许曹、卫,二国即可转投晋国;与楚一战,宋围立解。楚国一举三得之企图立即化为泡影,晋国本将遭受三国之怨转而变成施恩于三国,形势整体扭转。晋文公闻言大喜,当即扣押宛春,答应曹、卫两国复国,二国同时宣布与楚断交。

27、李悝警告左右壁垒的军队说;“小心地警惕敌人,他们早晚就会来袭击你们。”像这样的警告说了好多次,但敌人却没有来。左右壁垒的军队都松懈了下来,不再相信李悝,过了几个月,秦人前来袭击他们,打起来后,几乎消灭李悝全军,这是不讲信用的祸害。

28、明代陕西等处提刑按察司使致仕前南京大理寺左寺正禹郡松堂徐衍祚撰文、河南道整饬□州兵备佥事前翰林院庶吉士兵科给事中邑人眷生晋川刘东星书丹之万历六年(1578年)《明宗教涧松张翁配孺人李氏合葬墓志铭》:李氏“卒于万历六年正月十九”,张翁“其先代世系已备载涧松翁志矣,兹不复叙。邑令公将以四月十六日,奉柩合葬于原伯故城祖茔之兆焉,礼也。”墓主李氏为前碑张镗夫人。

29、晋文公争取齐、秦参战的策略是他自己不出面,而利用曹、卫的土地和宋国的财物,加深齐、秦同楚国的矛盾,逼楚国拒绝调停,使齐、秦为晋国“取威定霸”而出兵参战;同时还激怒子玉在不利条件下应战。晋文公这一策略运用的成功,使双方的力量对比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对于战争全局有决定意义。楚成王未能识破晋国的计谋,争取齐、秦中立,却轻率地拒绝调停,以致促成了齐、秦与晋的联合,陷自己于孤立,这是很失策的。但当中原形势已转化为对楚不利时,楚成王采取暂时避兔决战的方针,应该说是恰当的。不过,当子玉请战时,成王不仅不坚决命令子玉退军,反而企图侥幸取胜,又允其所请;既允其所请,又不给他增加较多的兵力,这些处置,无疑是错误的。

30、城濮之战,是春秋时期晋楚长期争霸战争中具有决定意义的一次战争。晋军所以能取得战争的胜利:

31、晋文公讨伐曹、卫的目的本来是想避免与楚国正面交战,间接迫使楚国回身救援曹、卫从而解除宋围。

32、之后,世袭司马荡泽(宋襄公弟公子荡的曾孙)作乱,杀死太子肥。荡氏被华元诛灭,荡泽被杀,族人逃到楚国。于是,立共公小儿子成,是为宋平公。

33、河北“冀”地,即黄河以北的古冀国,位于今山西河津境内。《左传·僖公二年》:晋国欲假道于虞以伐虢,“乃使荀息假道于虞,曰:‘冀为不道,入自颠軨,伐鄍三门。冀之既病,则亦唯君故。今虢为不道,保于逆旅,以侵敝邑之南鄙。敢请假道以请罪于虢。’虞公许之,且请先伐虢。”杜预注:“冀,国名,平阳皮氏县东北有冀亭。”皮氏县,战国魏皮氏封地,后为山西河津古称。相传冀国为唐尧后代,西周时被封在冀国(今山西河津),后被虞国所灭。春秋时晋献公又灭掉虞国,冀遂成晋邑。明傅逊《春秋左传属事》卷二《伯·晋文公之伯》:僖公二十五年:晋文公示信伐原,“退一舍而原降,迁原伯贯于冀。”属事:“伯贯,周守原大夫。冀,晋邑,今山西河津县,有冀亭古国”。

34、岁月的形式,不过是世事轮回的力量,所蕴含出的一种自然规律。

35、滑国弱小,不经打,很快便表示愿意驯服。等郑国军队一撤,滑国又立马背叛倒向卫国。于是郑国的公子士、洩堵俞弥两位大夫率师再讨滑国。事情引起王室注意,周襄王派伯服和游孙伯两位大夫前往郑国替滑国说情,希望老郑看在大家都是亲戚的份上不要讨伐滑国。照理,王室亲自出面调停,郑国多少该给点面子。不料,情商欠费的郑文公不但不给面子,反而扣押了两位王使。

36、  云梦秦简《编年纪》:秦昭王“四十二年,攻少曲”。《史记·范睢蔡泽列传》:“秦昭王之四十二年,东伐韩少曲、高平、拔之”。按:少曲,韩地,见著于史料始自战国晚期,春秋时少曲地名尚无明载,于此相关之地,据《左传》僖公二十五年(前635年)载:“晋文公朝觐周襄王时,王将阳樊(今河南济源东南)、温(今河南温县西)、原(今河南济源北)、攒茅(今河南修武)四邑与之晋。阳樊与原两地先是不服,晋围之,后降服;晋文公迁原伯贯于冀,命赵衰为原大夫,狐溱为温大夫。由此知,少曲本为周地,春秋中期一度归晋,战国属韩。又有释其为“市南小化”,认为币文中的“市”,是商业贸易场所,当为“王城之市”。王城为周都城,在今洛阳西,时有由编为列伍的商贾组成的官市,除进行商贸活动外,也兼管铸钱,市东、南、西、北、中系列中型空首布,应为王城官市作坊所铸。

37、齐桓公死后,齐国发生内乱,宋襄公率领卫国、曹国和邾国等四国人马打到齐国,齐人里应外合,拥立齐孝公,宋襄公因此声名鹊起。

38、时间一转眼到了四月,此时晋、宋、齐、秦已联军一处,驻扎于城濮。楚军则背靠险阻,双方势成僵持。其实在是否与楚军决战这件事上,晋文公一直犹疑不定。关键时候,狐偃出面劝导说:“战吧!战胜,则可得诸侯;战败,表里山河,又何惧焉。”“表里河山”指晋国地势险峻,易守难攻,不怕楚国入侵。

39、一是,战前抓紧整顿内政,发展生产,扩编军队,做好战争准备;并以“尊王”为号召,争取中原各诸侯国在政治上的支持,使其在争霸斗争中处于比较有利的地位。

40、据说,令尹子玉曾经为自己制作了镶玉的马冠、马鞅等物品,还未使用。城濮之役,战前子玉梦见河神对自己说:“把这些给我吧,我将赐给你孟诸的水草之地。”子玉不肯遵照神谕将物品献祭给河神。他的两个儿子派人劝谏,子玉也不听。

41、晋文公攻打原国,只携带着可供十天食用的粮食,于是和士大夫黄越约定十天做期限,要攻下原国。可是到原国十天了,却没有攻下原国,晋文公便下令敲锣退军,准备收兵回晋国。这时,有战士从原国回来报告说:“再有三天就可以攻下原国了。”这是攻下原国千载难逢的好机会,眼看就要取得胜利了。晋文公身边的群臣也劝谏说:“原国的粮食已经吃完了,兵力也用尽了,请国君再等待一些时日吧!”文公语重心长地说:“我跟大夫们约定十天的期限,若不回去,是失去我的信用啊!为了得到原国而失去信用,我办不到。”于是下令撤兵回晋国去了。原国的百姓听说这件事,都说:“有君王像文公这样讲信义的,怎可不归附他呢?”于是原国的百姓纷纷归顺了晋国。卫国的人也听到这个消息,便说:“有君主像文公这样讲信义的,怎可不跟随他呢?”于是向文公投降。孔子听说了,就把这件事记载下来,并且评价说:“晋文公攻打原国竟获得了卫国,是因为他能守信啊!”

42、当楚国战败之后,楚王遣使传话给子玉说:“令尹若是归国,将怎样面对申、息两地的父老呢?”子玉所帅军队多由申、息两地的子弟组成,如今死伤甚众,楚成王因此责其率性。子玉的两个儿子对楚王使者说:“子玉本想自杀以谢罪,是我二人阻止了他,说:‘还是等楚王来杀你吧。’”然而子玉毕竟无脸回国,军行至连榖时便自杀了。

43、

44、晋文公攻原①,裹②十日粮,遂与大夫期③十日。至原十日而原不下,击金④而退,罢兵而去。士有从原中出者,曰:“原三日即下矣。”群臣左右谏曰:“夫原之食竭力尽矣,君姑⑤待之。”

45、周成王时,周公旦平定殷侯武庚和三监叛乱之后,封微子启于商朝发源地商丘,建立宋国,封为公爵,尊为“三恪”之以奉商祀。到宋襄公时,宋国已成为天下诸侯之盟主,春秋五霸之一。到秦昭襄王二十一年(公元前286年),齐国灭宋,子孙遂以国为氏。

4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3分)

47、宋襄公雄心勃勃,想继承齐桓公的霸业,与楚国争霸,一度为楚国所拘。公元前638年,宋襄公讨伐郑国,与救郑的楚兵展开泓水之战。楚兵强大,宋襄公讲究“仁义”,要待楚兵渡河列阵后再战,结果大败受伤,次年伤重而死,后葬于襄陵。

48、次年春,晋文公率军讨伐曹国,向卫国提出借道前行,遭到拒绝,晋军只得绕道。随后,晋国先伐曹再讨卫,并且占领卫国的五鹿。重耳流亡时途经五鹿,遭乡人扔土块驱赶,狐偃拜而受之,以为天意。如今天意成真,五鹿果然为晋所有。

49、微子,子姓,宋氏,名启,后世称微子、微子启、宋微子。微子是商王帝乙的长子、商纣王帝辛的长兄。

50、示例二:(2)反对晋文公的行为,晋文公错在墨守成规(一成不变、不能随机而变)(2分)。因为“原三日即下矣”(或“夫原之食竭力尽矣”),如果他一鼓作气,就能攻下原国(1分)。

51、令尹子玉素来好战,此前楚国少年天才蔿贾曾指出子玉刚愎难以独任,说他带兵超过三百乘就会有去无回。子玉自然不服,早就想证明自己。因此,当楚王提出退兵时,子玉却派人请战,说:“非敢贪功,但以此证明自己的实力,以堵小人之口。”楚王怒,但将在外,只能由他做主,便给了他六卒约一百八十乘的兵力。

52、示例一:(1)赞成晋文公的行为,晋文公的可贵之处在于讲信用(恪守诚信)(2分)。因为讲信用才能不战而胜,“攻原”得卫(1分)。

53、三日之后,周襄王设宴招待以晋文公为首的众诸侯。席间,襄王以甜酒赐饮,并且特许晋文公向自己回敬。宴罢,襄王命令卿士代表自己宣布策命晋文公为诸侯首领,同时赐以相应的仪仗器物。王朝卿士还转达襄王的旨意说:“王谓叔父,‘敬服王命,以绥四国,纠逖王惹。’”意思是襄王亲自叮嘱晋文公,要他恭敬地服从王室命令,安抚四方诸侯,替王室出面除恶云云。为表谦让,晋文公三次辞谢,然后才谦虚地接受天子赏赐、表示遵守天子命令。

54、周襄王眼见不但调停不成,连派去的人也被扣住不放,一怒之下就想借狄族的部队讨伐郑国。大夫富辰赶忙劝解道:“千万不可。身居最高位者当首先以德抚民,然后亲近亲属,以此由近及远。当年周公感伤于管叔、蔡叔因叛乱而不得善终,因此将姬姓诸亲分封建国于各地,以作为周室屏障。后来,召穆公有感于周德衰微,遂聚周氏宗族于成周,号召兄弟团结、共御外侮。时至于今,周室宗亲之间,就算是有矛盾,仍应以兄弟相待。周德既衰,更要倚靠同姓诸侯,奈何因小忿而起兵讨伐郑国呢?”

55、周襄王十六年(前636年),流亡在外十九年的晋公子重耳在秦国帮助下回国即位,称晋文公。文公为了巩固其统治地位,进而同楚争霸中原,采取了一些改革措施。奖励农业,发展商业,储备物资,以增强国力。在生产发展的基础上扩充军队,于周襄王十九年(前633年)“作三军,谋元帅”。将原有的二军扩编为三军(中军、上军和下军),以郤穀为中军主将(称元帅),郤湊为副;狐毛为上军主将,狐偃为副;栾枝为下军主将,先轸为副。同时,积极训练,增强军力。为了争取可能争取的力量同神作斗争,晋文公利用晋与秦及戎狄的婚姻关系,利用并扩大齐秦同楚的矛盾,采取了联齐秦、和戎狄的政策。这样,就造成了有利于晋国争霸中原的局面。

56、鲁国此时正与楚国友好,因为楚、卫联姻的缘故,鲁国派大夫公子買带兵驻扎在卫国协防。晋文伐卫,楚国救援失利,鲁国惧怕晋国转而对付自己,干脆将公子買杀了以讨好晋国。此时的晋国可谓势大力沉,各国除了争先讨好之外,莫敢与之争锋。

57、意见归意见,郑文公得知周王落脚于自家境内,立马带人前往问候天子身边随行官员,检视天子日常所用物品,顺便汇报一下郑国的工作。这些都是礼之所在。

58、晋文公攻原①,裹十日粮,遂与大夫期十日。至原十日而原不下,击金而退,罢兵而去。士有从原中出者,曰:“原三日即下矣。”群臣左右谏曰:“夫原之食竭力尽矣,君姑待之。”公曰:“吾与士期十日,不去是亡吾信也得原失信吾不为也。”遂罢兵而去。原人闻曰:“有君如彼其信也,可无归乎?”乃降公。卫②人闻曰:“有君如彼其信也,可无从乎?”乃降公。

59、宋成公,子姓,宋氏,名王臣,春秋时期宋国商丘人,宋襄公之子,宋国第二十一任国君,在位十七年(公元前636年—公元前620年在位)。

60、宋姓祖先发明并继承建木晷天。宋由“宀”和“木”组成。木代表建木,“宀”上的点代表“天齐”,“冖”代表天穹,表示晷天历度。

61、朱学渊根据《史记·宋世家》记载的宋景公名头曼与匈奴头曼单于的名号相同,而认为他们有相同的语源。

62、2)山东成武宋氏部分是太祖次子燕王德昭的后裔,其直线世系成武郜鼎赵宋。山东成武县郜鼎部分宋氏为赵氏改姓,该族尊宋·靖王次子赵昶为其一世祖,且已经流散至各地,留在当地的人数已不多。

63、  少曲:古地名,在“今河南济源东北少水弯曲处”。少水即今沁河。

64、曾子的妻子上集市去,小儿子跟在后面哭泣。孩子母亲说:“你回去,等我回来给你杀猪吃。”她去集市回来,曾子打算抓猪来杀。妻子阻止说:“不过是和小孩开玩笑罢了。”曾子说:“小孩可不是开玩笑的对象。小孩没什么才智,要靠父母作出样子才会跟着学,完全听从父母的教诲。现在你欺骗了他,也就是教儿子学会骗人。做母亲的欺骗孩子,孩子就不相信母亲了,这不是进行教育的方法。”于是就把猪杀掉煮了。

65、A.约定(B.攻克/下达;C.粮草/餐;D.投降,投靠/归宿)

66、臣谓君之入也,其知之矣。若犹未也,又将及难。君命无古之制也。除君之恶,唯力是视;

67、春秋初期,地处江汉之间的楚国(都城郢,在今湖北江陵西北纪南城)日益强盛。它控制了西南和东面的许多部落和小国后,到楚文王时,又北向黄河流域发展,攻占了申(封地在谢,今河南南阳北)、息(今河南息县西南)、邓(今河南潔河市东南)等地方,并使蔡国(都城上蔡,今河南上蔡西南)屈服。楚成王时,恰值齐国的桓公称霸中原,楚国难以再冋…张,于是转向东方的淮河流域发展,先后灭了弦(今河南息县东南)、黄(今河南潢川西北),打败了徐戎(今江苏泗洪一带)。到齐国势力衰落后,楚又转锋北向,控制了鲁、宋、郑、陈、蔡、许、曹、卫等中小国家。周襄王十四年(前638年),楚军在泓水(今河南柘城西北)重创与之争霸的宋襄公之后,便进而向中原发展。

68、子玉挟强楚之威,派大夫宛春前去晋国军营传话:“请晋君恢复卫侯,并且退还曹国的土地,我就解除宋国之围。”晋大夫狐偃说:“子玉真无礼啊!我国君仅提出撤除宋围一个要求,子玉作为臣子,却想获取复卫、封曹两项大功。我国与楚必有一战,机不可失。”

69、隋开皇间筑,周二里一百步,池深一丈,东、西、北三门,门各有楼,东曰“迎晖”,西曰“纳爽”,北曰“拱宸”。明洪武间县丞陈德、正统中知县贾茂、景泰中知县张升、正德中知县王溱相继重修。嘉靖中,知县张爵加修。城东临河,常患冲塌,因筑石堤障之,患始息。万历中知县扈文魁重修。崇祯间流贼攻毁,署事州同张大为重修,并浚壕。

70、不料此时楚国正加紧围攻宋国,宋国一时难以抵挡,于是派使者向晋军告急。晋文公思忖:“宋国告急,若舍之不救,则宋将绝交于晋;想要楚国罢兵,楚又不许;若向楚开战,而齐、秦两国又不同意,怎么办呢?”大夫先轸建议道:“想办法让宋国请求齐、秦两国出面,让他们去跟楚国斡旋罢兵释围,我们将所获曹、卫两国的土地送给宋国以弥补其贿赂齐、秦所需的耗费。齐、秦得了好处,必然愿意出面说话,而楚国爱惜曹、卫,必然不准,齐、秦与楚之间就会因矛盾而起战事。”这里的逻辑稍稍有些绕,总之就是想办法把齐、秦两国拉进来并且使他们与楚国之间产生矛盾。

71、晋右翼上军主将狐毛,竖起两面大旗伪装主将后退,—周襄王二十年(前632年)二月,原中军主将郤殺病死,晋文公提拔原为下军佐将的先轸(即原轸)为中军主将,而以胥臣佐下军。同时,下军主将栾枝也在阵后用车拖曳树枝,扬起尘土,佯示后面的军队也在撤退,以诱子上所率的楚右军。子玉不察实情,下令全军实施追击。子西率楚左军迅速推进,以致孤军突岀,翼侧暴露。晋军元帅先轸见楚左军被诱出击,便指挥由晋国贵族子弟组成的精锐部队变换阵势,以方阵正面侧击楚左军暴露的右翼。这时,伪装后退的晋上军也停止后退,恢复原阵势,配合中军夹击楚左军。楚左军遭到夹击,大部被歼,一部溃退。子玉看到左右两军都已失败,急忙鸣金收军,退出战场,才得保全中军。城濮之战至此结束。子玉退到连谷(今河南西华县南),自杀而死。

72、宋公稽是宋微仲之子,在父亲死后继位,生卒年不详。宋公稽死后,其子宋丁公继位。

73、晋国的企图是进攻曹、卫,调动楚军北上作战,以解宋围。这样,既在舆论上避免了未报楚惠就和楚作战的指责;又可以避免劳师远征,遭受楚军与曹、卫军前后夹击的不利局面。

74、C.夫原之食竭力尽矣/一食或尽粟一石D.可无归乎/男有分,女有归

75、王观察指沁水郭壁王纪,顺治年进士,官至济南道参政。曾参编顺治《沁水县志》并为作序,志不存。后来的县志中多见“王观察曰”评语,即王纪之语。康熙《沁水县志》将“王观察曰”直接署为“王纪曰”,并置于卷首。王氏之言,亦指沁水县治实与历山舜庙气运相通,其实沁水县治更多与中镇霍山气运相通。

76、北魏孝昌中,置泰宁郡及东永安县,真君七年省端氏,太和二十年复,置为安平郡治。北齐郡废,县改曰永宁。隋开皇初,废安平郡。

77、晋侯辞秦师而下,三月甲辰,次于阳樊。右师围温,左师逆王。夏四月丁巳,王入于王城,取大叔于温,杀之于隰城。戊午,晋侯朝王,王飨醴,命之宥。请隧,弗许,曰:“王章也。未有代德而有二王,亦叔父之所恶也。”与之阳樊、温、原、攒茅之田,晋于是始启南阳。阳樊不服,围之。苍葛呼曰:“德以柔中国,刑以威四夷,宜吾不敢服也。此谁非王之亲姻,其俘之也!”乃出其民。冬,晋侯围原,命三日之粮。原不降,命去之。谍出,曰:“原将降矣。”军吏曰:“请待之。”公曰:“信,国之宝也,民之所庇也,得原失信,何以庇之?所亡滋多。”退一舍而原降,迁原伯贯于冀。

78、楚国大夫荣季听说此事之后接着劝他:“假如身死而有利于国家,都要去做,何况几件玉器呢?与国家利益相比,玉石犹如粪土罢了。既然有利于军事,又何必吝惜?”子玉仍旧不听。荣季告退,出来后对子玉的两个儿子说:“不是上天要令尹失败,而是令尹不以民为重,实在是自取其败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