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陶渊明的诗歌风格(48句)

浏览:    发布时间: 2023年09月19日

陶渊明的诗歌风格

1、而陶渊明的咏怀诗以《杂诗》十二首,《读山海经》十三首为代表作。《杂诗》十二首,大多表现了作者归隐山林后有志难酬的苦闷心态,着重抒发描述了自己不愿与世俗偏见同流合污的高贵品质。反映了诗人内心无限愤懑惆怅的情绪。《读山海经》十三首借吟咏《山海经》中的奇异事物,侧面表达了同样的情愫。

2、这种哲学可以称为“自然哲学”,它既包含自耕自食、俭朴寡欲的生活方式,又深化为人的生命与自然的统一和谐。

3、陶渊明诗歌的风格,苏轼认为“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貌似“枯淡”,而中实膏美(《东坡题跋·评韩柳诗》:“柳子厚诗在陶渊明下,韦苏州上。退之豪放奇险过之,而温丽精深不及也。所贵乎枯澹者,谓外枯而中膏,似澹而实美,渊明、子厚之流是也。若中边皆枯,澹亦何足道!”惠洪《冷斋夜话》:“东坡尝曰:渊明诗初视若散缓,熟视有奇趣。”)秦观亦云“陶潜之诗长于冲淡”(《韩愈论》:“昔苏武、李陵之诗长于高妙,曹植、刘公干之诗长于豪逸,陶潜、阮籍之诗长于冲淡,谢灵运、鲍照之诗长于峻洁,徐陵、庾信之诗长于藻丽。”)杨时《龟山先生语录》:“陶渊明所不可及者,冲淡深粹,出于自然。”曾纮曰:“余尝评陶公诗造语平淡而寓意深远,外若枯槁,中实敷腴,真诗人之冠冕也。”(李公焕《笺注陶渊明集》卷四引)葛立方《韵语阳秋》:“陶潜、谢朓诗,皆平淡有思致,非后来诗人怵心刿目雕琢者所为也。”吴澄《送袁用和赴彭泽教谕诗序》:“其为诗也冲澹,华而不炫,如絅里之锦,读者莫知其藏绚丽之美也。”(《吴文正集》卷二十一)王世贞《艺苑卮言》卷三:“渊明托旨冲淡,其造语有极工者,乃大入思来,琢之使无痕迹耳。”胡应麟《诗薮外编》卷二:“元亮得步兵之澹。”叶矫然《龙性堂诗话初集》:“阮、陶二公,抗迹尘寰,神致冲淡,妙寄笔墨之外。”

4、平淡并非浅薄,也不是没有深文大义。平中有奇,淡中有浓,才是诗人们苦心孤诣的深衷,正所谓舍皮毛而得真髓,透表相而知神韵。

5、高远拔俗、天然浑成的艺术境界。陶渊明的诗歌意象看似平淡无奇,然却创造了高远拔俗的艺术境界。其诗的主旨在于写意,在于表达自己的心志、情趣和人生体悟,而写景、叙事只是为意造境。陶诗的许多作品达到了物我合—、主客融合的浑然天成的艺术境界,做到情、景、理的交融统一。(陶渊明的诗歌风格)。

6、纵览陶渊明的这首诗,语言朴实,叙述平淡,但字里行间却充满了旷达和恬静。作者任运随缘、自得其乐,更与乡亲们亲密无间、如同亲人,再也没有宦途的烦恼和忧虑。(陶渊明的诗歌风格)。

7、陶渊明是浪漫主义的典范——“有风自南,翼彼新苗。

8、“古之学者耕且养”,陶渊明也是继承古训的,务农自不必说,但猜想他庄家肯定种得一般,也不是一位持家有方的人。读书亦是如此:“好读书不求甚解”;泛览、流观可窥其读书的态度了。

9、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挂冠而去,给后世留下一段佳话;他寄情山水田园,隐居世外,留下一篇篇佳赋名作。

10、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国文学史教学大纲》中揭示陶诗的艺术特色时说:“在骈俪盛行的时代,陶渊明独能创作那样质朴优美的诗歌和那些优秀的散文,具有非常进步的意义。”余冠英先生在他的《汉魏六朝诗选》的前言中说:“他(指陶潜)的诗是当时形式主义风气的对立面。他不讲对仗,不琢字句,‘结体散文’,只重白描,一一和当时正统派文人相反。”谭丕模先生在他的《中国文学史纲》(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中说:“在陶渊明的时代,一般诗人的风尚,不是‘文章殆同书钞’(钟嵘《诗品序》),便是‘情必极貌以写物,辞必穷力而追新’(刘勰《文心雕龙·明诗》)。只有陶渊明不随波逐流,傲然独往,高度地发挥他的独创精神和独创能力。”这些意见的共同点是肯定陶诗的语言特色和当时诗歌崇尚骈俪和辞藻的风气相对立,表现出独创性。

11、而一旦有了意志的枷锁、外在的追求,也就破坏了自然的本性,那时的山气和飞鸟也就截然不同了。由此可见,陶渊明遵循的就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12、欧阳修:晋无文章,唯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13、陆游|位卑未敢忘忧国,可以失败,但绝不放弃!

14、说“雍、端两人年龄都是十三”,看来这两个人一定不是同母的弟兄了。陶渊明在彭泽县作县令时,下令公田全都种成高粱,说:“这样我就能常醉酒了,便心满意足了。”但妻子和儿子坚决请求种粳稻,他就下令让二顷五十亩种高粱来酿酒,五十亩种粳稻供食用。他在《归去来兮辞》中自叙也说:“公田的收成,足够做酒,所以顺便求了彭泽令这个小官。”他本希望种的庄稼熟了,一年后离任。然而从仲秋到冬天,他在官仅八十几天,就自动免官离职。所谓的高粱粳稻,都没有能吃到一颗一粒,可悲啊!

15、恬淡自然、醇厚隽永的艺术风格。陶渊明的诗歌题材和内容贴近平淡的日常生活,诗歌的形象也往往取自习见常闻的事物,而且是直写其事,不假雕琢,不尚辞采,陶渊明田园诗深厚的意蕴只以淡淡的白描和真情实感,托出诗的艺术形象和意境,然平淡之中见神奇,朴素之中见绮丽。朱熹说:“渊明诗平淡,出于自然。”(《朱子语类》)苏轼说他的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与苏辙书》)又说:“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东坡题跋》上卷《评韩柳诗》)元好问说他的诗:“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论诗绝句三十首》)陶诗除了这种基本风格外,还有一些被鲁迅称为“金刚怒目式”(《且介亭杂文二集·题未定草》)的诗歌。朱熹也曾谈到他豪放的一面:“陶渊明诗,人皆说是平淡,据某看他自豪放,但豪放得来不觉耳。其露出本相者,是《咏荆轲》一篇,平淡底人如何说得这样言语出来。”(《朱子语类》)

16、但陶渊明骨子里依旧是诗人,于是他将自己的所见所闻和所想,都加以记录并整理,后世的读者才有幸了解那个时代的田园生活。

17、将房屋建造在人来人往的地方,却不会受到世俗交往的喧扰。问我为什么能这样,只要心中所想远离世俗,自然就会觉得所处地方僻静了。在东篱之下采摘菊花,悠然间,那远处的南山映入眼帘。傍晚时分南山景致甚佳,雾气峰间缭绕,飞鸟结伴而还。这里面蕴含着人生的真正意义,想要分辨清楚,却已忘了怎样表达。

18、陶渊明是中古时代的大思想家。他的文学思想是魏晋南北朝文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他对真的理解,既注重历史与生活的真实,更注重思想情感和襟怀抱负的真实,是较完美的艺术真实。

19、李贺——灵心善感,诗风忧郁激愤。诗歌充满青春乐趣以及人生寥落地悲哀,意象色彩斑斓且组合密集。

20、诗人从南山美景中联想到自己的归隐,从中悟出了返朴归真的哲理。

21、“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中的“心远”是远离官场,更进一步说,是远离尘俗,超凡脱俗。 

22、田园诗:描写了自然恬静的田园风光和自然纯朴的田园生活。这是被诗人理想化、艺术化了的一种境界。反映了诗人的恬淡闲适的生活情趣和悠然自得的超脱心境,同时也是对当时黑暗现实和官场丑恶的一种否定。如《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野外罕人事)、《饮酒》(结庐在人境)、《和郭主簿》等。抒写了对躬耕生活的体验和对劳动的热爱,并体现了诗人对农民的深情厚谊。如《归园田居》(种豆南山下)、《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等。描写自己生活的困顿和农村的凋敝,反映了诗人的理想化境界之外的现实世界。如《怨诗楚调示庞主簿邓治中》、《归园田居》(久去山泽游)、《乞食》等。

23、张戒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此景物在目前,而非至闲至静之中,则不能到,此味不可及也。”

24、中四句写静观周围景物而沉浸自然韵致的物化忘我心态。

25、沈约《宋书·隐逸传》:潜弱年薄官,不洁去就之迹。自以曾祖晋世宰辅,耻复屈身后代,自高祖王业渐隆,不复肯仕。所著文章,皆题其年月,义熙以前,则书晋氏年号;自永初以来,唯云甲子而已。

26、陶渊明的诗坦诚地记录了他内心细微的波澜,没有夺人的气势,没有雄辩的力量,也没有轩昂的气象,却如春雨一样慢慢地渗透到读者的心中,他的诗不追求强烈的刺激,没有浓重的色彩,没有曲折的结构,纯是自然流露,但因其人格清高超逸,生活体验真切深刻,所以只要原原本本地写出来就有感染力。

27、陶诗在诗歌题材上、语言锤炼上、表现手法上都具有鲜明的创新性。其田园诗继“风骚”,承“三曹”,开创了田园诗歌的先河,如《归园田居》。

28、这首诗其实主要就讲了两件事情,一是闲暇时大家经常在一起喝酒聊天,关系亲密到可以过门相呼。只要有人先在门前大声吆喝一下,大家就纷纷走出家门,然后立刻就开启了一种有点原始、但又非常快乐的诗酒生活。

29、关于陶渊明诗歌的语言特色和他当时诗歌风气的关系问题,近来在不少古典文学著作中常常发生一种误会,本文打算提出来商榷一下。

30、写田园风光和闲适心境的。比如《归园田居》写,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写的是农村的袅袅炊烟,这个现在我们很难见到啦。再如我们较熟悉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是《饮酒》组诗里面的,不仅写的很美,而且心境特别好,很闲适,恬淡。这类诗在陶渊明诗歌里占了很大一部分,主要是在他刚归隐田园的时候所写。这时候他的心态很好,当然也主要是因为口袋里还有钱啦。

31、颜延之《陶徵士诔》:居备勤俭,躬兼贫病。人否其忧,孑然其命。隐约就闲,迁延辞聘。非直也明,是惟道性。纠缠斡流,冥漠报施。孰云与仁?实疑明智。谓天盖高,胡愆斯义?履信曷凭?思顺何置?年在中身,疢维痁疾。视死如归,临凶若吉。药剂弗尝,祷祀非恤。傃幽告终,怀和长毕。 

32、这首诗就是陶渊明“以物观物”所创造的“无我之境”的代表作。

33、而晋代陶渊明的诗歌却更显平淡,阅读他的作品,感觉就像是诗人在拉家常,又如一杯清淡的白水,可以一眼看穿,但细细品味,又觉得有滋有味。下面介绍陶渊明的一首古诗,风格平淡,却却洗尽铅华,从容自然。

34、“古之学者耕且养”,陶渊明也是继承古训的,务农自不必说,但猜想他庄家肯定种得一般,也不是一位持家有方的人。读书亦是如此:“好读书不求甚解”;泛览、流观可窥其读书的态度了。

35、天然本色、精练传神的语言。陶渊明的诗歌不尚藻饰,不事雕琢,而是惯用朴素自然的语言和疏淡的笔法精练地勾勒出生动的形象,传达出深厚的意蕴,达到了写意传神的艺术效果。他善于提炼日常生活口语入诗,沾染着浓厚的生活气息,也常用比喻、象征、寄托等手法,即使使用典故也是俗语化。

36、张若需——《春江花月夜》,融入浓烈情思和深刻哲理。

37、以平淡自然为主调但仍有豪迈雄健的一面(资料图图源网络)

38、陶渊明总是让人联想到菊花。他的诗也符合菊花淡然的风格。这首主要写赏菊与饮酒,诗人完全沉醉其中,忘却了尘世,摆脱了忧愁,逍遥闲适,自得其乐。对菊饮酒,啸歌采菊,自是人生之至乐。

39、 王维、孟浩然——山水田园诗表现山水田园之美,表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地宁静平和心境。王维诗风的恬淡生动,其山水诗既有雄浑壮观地自然景象,又有清逸雅致地山水画面。更多见的是融诗情画于一体而清逸雅致、表现物即我、我即物的庄禅境界的山水诗。孟浩然诗风语淡味重、恬静浑健。

40、陶渊明在诗中描写景物不求形似,也没有浓墨重彩的渲染。在叙事上不讲究情节的完整与故事的曲折,只写习见之物,叙平常之事,却表达了世间之真情,人生之真切感悟。他无意于准确传神地模山范水,只是要抒写心中的一片天地。

41、所谓“忘言”,实是说恬美安闲的田园生活才是自己真正的人生,而这种人生的乐趣,只能意会,不可言传,也无需叙说。

42、仲春遘时雨,始雷发东隅。众蛰各潜骇,草木纵横舒。翩翩新来燕,双双入我庐。先巢故尚在,相将还旧居。自从分别来,门庭日荒芜。我心固匪石,君情定何如?

43、咏怀诗和咏史诗:陶渊明的咏怀诗和咏史诗内容相近,咏史亦是咏怀,它继承了阮籍《咏怀》和左思《咏史》的诗歌传统。诗的主要内容是抒发个人思想、情怀和志节。有的表现了理想与现实、入世与出世的思想矛盾;有的忧患生命价值的实现,抒发了壮志难酬的苦闷;有的反映了不与黑暗现实同流合污、坚守个人志节的高尚品格;也有的以“金刚怒目式”的方式抒发着激愤的情怀。如《饮酒》、《拟古》、《杂诗》、《咏贫士》、《咏荆轲》、《读山海经》等多属这一类。

44、  陶渊明诗中,有许多描写景物的句子。这些句子用白描和写意的手法,把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写的诗意盎然,丰富了读者的想象,好像在读者面前展示了一幅生动有趣、意境深远的画面。

45、陶渊明本来是彭泽县令,可是他只干了不到三个月就挂印离去,理由是不为五斗米折腰。当时诗人已过不惑之年,之前也做过各种小吏和幕府,但最终选择归隐,当然不完全是因为喜欢恬淡悠闲的生活。

46、东晋后期的大诗人陶渊明,本来还是名人之后,他的曾祖父是赫赫有名的东晋大司马。年轻时的陶渊明就有着“大济于苍生”之志。可是,在国家频临崩溃边缘、动乱频繁的岁月里,陶渊明的一腔抱负很难实现。再加之他秉性耿直,清明廉正,更不愿卑躬屈膝于权贵,因此和污秽不堪黑暗的现实社会发生了不可调和的矛盾,产生了格格不入的情感。他被黑暗势力所迫害,最终也是难免的!

47、陶诗显然接受了玄言诗的影响。玄言诗虽然抄袭老庄,落了套头,但用的似乎正是“比较接近说话的语言”。因为只有“比较接近说话的语言”,才能比较的尽意而入玄;骈俪的词句是不能如此直截了当的。那时固然是骈俪时代,然而未尝不重“接近说话的语言”。《世说新语》那部名著便是这种语言的记录。这样看,渊明用这种语言来作诗,也就不是奇迹了。他之所以能够超过玄言诗,却在能摆脱那些老庄的套头,而将自己日常生活体验化入诗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