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电影叫什么(107句)

浏览:    发布时间: 2023年10月02日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电影叫什么

1、这一段时间热播电视剧《大江大河》,抛开那个时代的热血变革之外,更让我看重的是雷东宝和萍萍之间以及小杨巡和那个东北女朋友的爱情故事。

2、2011年,米兰.昆德拉入选七星文库,成唯一在世入选作家。(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电影叫什么)。

3、不过我们的风流客在某时某地的某一天却做了一个连自己都想不到的决定——结婚!

4、张北川说:在我们的性文化里,把生育当作性的目的,把无知当纯洁,把愚昧当德行,把偏见当原则。只愿大家能正确观念,重新认识这一概念。

5、当特蕾莎,托马斯,弗兰茨,政治家,革命者,都在不断追求着从轻到重的过程中时,她却用背叛,逆向而行。在萨宾娜的眼中,美是一个被背弃的世界,要发现美只有不断击破和毁灭。萨宾娜不屑于追求所谓的笃定和恒常,她喜欢未知喜欢自由,和每日必沉入海底的夕阳相比,今晚会不会有爬上枝头的月牙,显然是更诗性俏皮的存在。

6、通过他们的故事,作者表达了他心中的永恒轮回的观念,同时也引发人们对生存和生命的思考。

7、《小说课》是茅盾文学奖得主毕飞宇推出的首部文学讲稿,看一个小说家读小说,就像走到戏台的幕布后面,看唱戏的角化妆,满足了一颗好奇心。看毕飞宇读这些耳熟能详的作品,才发觉中学的语文课似乎浪费了这么个好材料,都局限在字字句句的翻译上了。可惜可惜。

8、负担越重,我们的生命越贴近大地,它就越真切实在。相反,当负担完全缺失,人就会变得比空气还轻,就会飘起来。就会远离大地和地上的生命,人也就只是一个半真的存在,其运动也会变得自由而没有意义。

9、「为何我坐在你的墓前,却因为一条狗而流泪」(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电影叫什么)。

10、昆德拉说:“我很感动,也许可以说,尤为让我感动的是瓦茨拉夫.哈维尔给我的信。特别是信中的这样一句话:他把这此授奖看做是给我与祖国和祖国与我的关系,画上了一个句号。”

11、人们通常从灾难中逃向未来,用一条拟想的线截断时间的轨道,眼下的灾难在线的那一边将不复存在。

12、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我们既不能把它与我们以前的生活相比较,也无法使其完美之后再来度过。

13、他曾多次获得国际文学奖,并多次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的候选人。除小说外,昆德拉还出版过三本论述小说艺术的文集,其中《小说的艺术》(1936)以及《被叛卖的遗嘱》(1993)在世界各地流传甚广。昆德拉原先一直用捷克语进行创作。但近年来,他开始尝试用法语写作,已出版了《缓慢》(1995)和《身份》(1997)两部小说。

14、离婚后,自由自立的单身生活为他生命带来新的契机,并且了解萨宾娜只是他对革命与冒险生活的追随。

15、第二个女人是萨比娜,她比托马斯还要“轻”。萨比娜也有许多情人,对她来说,每个情人都不过是过客,当然也包括托马斯。

16、所以特蕾莎就是那个一直在寻找关系和意义的“生命之重”。她偏偏爱上了抛妻弃子,一生追求孤独和情欲的托马斯。认定要把这个风流成性的男人据为己有、捆绑一生,她离开托马斯爱的目光一寸都无法生活。多年来用她粘稠滞重的爱,想让灵与肉分离的“生命之轻”的托马斯灵肉合甘心坠落。但迎接她的永远是日日的恐惧和心碎。

17、避免承担生命的责任,就是“轻”,极致的“轻”让人脱离于真实的生活之外。被世俗的意义所捆绑,就是“重”,困于家庭、社会、环境,失去了自我。

18、作者认为,人生是一种痛苦,这种痛苦来自于人们对生活目标的错误选择,对生命价值的错误判断,世人都在为自己的目标而孜孜追求,殊不知,目标本身就是一种空虚。

19、★《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600字5篇

20、《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表面看是一部爱情故事,骨子里却是一本概念小说,机智、诱人、严肃,充满情感,是一部开阔又复杂细致的作品。它里面交织着政治与哲思、肉欲和灵魂、趣味和深度……对于性爱与政治之间巧妙的交互作用进行娴熟的叙述。《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以深刻的哲理开头,结束于悲怆的诗意氛围中,为我们揭示了人性的弱点和人类不可避免的误解所产生的深刻原因。

21、第一个女人是特蕾莎,她是托马斯生命中的“重”。她让托马斯违背了自己的原则,再次将他拖入婚姻。为了维系这样的生活,特蕾莎有爱、忠贞、忍耐,这样沉甸甸的词语,死死地抓住托马斯。

22、投稿邮箱:kindlelaiwang@eub-inc.com

23、背叛,在萨宾娜眼里有着无与伦比的美妙。背叛,当然是她以进为退的最好盾牌。因为我怕你离开我,我就先一步背弃你。“背叛,就是脱离自己原来的位置。背叛就是摆脱原位,投向未知。而萨宾娜觉得再没有比投身未知更美妙的了。”

24、后来他与他的学生相恋,在实际参与一场虚伪游行活动后,意识到自己真正的幸福是留在他的学生旁边。一场突然抢劫中,弗兰茨因为想展现自己的勇气而蛮力抵抗,却遭到重击,在妻子的陪伴下,无言地死于病榻上。

25、试想如果你是一个植物人但是灵魂可以飘出来,也许你可以看透一切聪明绝顶,却再也无法体会触摸到世间的一切,岂不是一种悲哀?

26、特蕾莎把托马斯看得比生命还要重要,但每一次逼迫托马斯的追随,其实不是因为深爱,而是出于考验。而托马斯总是在一次次想要彻底摆脱特蕾莎的过程中,发现自己对她的同情之爱,已经彻底不能离开她。“他们的爱情是一座不对称的奇特建筑:它建立在托马斯对特蕾莎之忠贞的绝对信念上,就像一座庞大的宫殿仅基于唯一的一根圆柱。”

27、亚马逊Kindle「来·往」投稿,欢迎分享转发朋友圈

28、人生就像一座天平,必须在轻与重之间,找到合适自己的位置。

29、《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表面看是一部爱情故事,骨子里却是一本概念小说,机智、诱人、严肃,充满情感,是一部开阔又复杂细致的作品。它里面交织着政治与哲思、肉欲和灵魂、趣味和深度……对于性爱与政治之间巧妙的交互作用进行娴熟的叙述。《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以深刻的哲理开头,结束于悲怆的诗意氛围中,为我们揭示了人性的弱点和人类不可避免的误解所产生的深刻原因。

30、“在永恒轮回的世界里,一举一动都承受着不能承受的责任重负。”这是重;但“这种重负在这个轮回不存在的世界里,没有意义……只能活一次,就和根本没有活过一样。”这是轻。因为我们无法比较,不能后退,没有如果,一个猛子扎进生活以后,只有死亡能最终解脱。

31、极端环境中的一段三角关系,陌生而危险的土地上自我和欲望的缠斗,紧张刺激,不乏诙谐,考验智力。在审视他人生活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了自己。理性与激情的冲撞构建了这个性感而优雅的故事。拷问文明和野蛮的界限,探寻知性与欲望的守衡。

32、“灵”是指灵魂,即人的精神方面,“肉”是指肉体,即人的身体,有着较多的欲望和渴求。两者相比起来,自然是精神方面更高尚一些,更纯粹一些。

33、今天要说的是法国作家米兰·昆德拉的《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这是一篇探究轻与重,灵与肉的哲理性小说。

34、人有一个肉体似乎是一件尴尬事。那个丧子的母亲终于停止哭泣,端起饭碗,因为她饿了。那个含情脉脉的姑娘不得不离开情人一小会儿,她需要上厕所。那个哲学家刚才还在谈论面对苦难的神明般的宁静,现在却因为牙痛而呻吟不止。当我们的灵魂在天堂享受幸福或在地狱体味悲剧时,肉体往往不合时宜地把它拉回到尘世。

35、人永远都无法知道自己该要什么,因为人只能活一次,既不能拿它跟前世相比,也不能在来生加以修正。没有任何方法可以检验哪种抉择是好的,因为不存在任何比较。一切都是马上经历,仅此一次,不能准备。

36、虽然我读两遍了小说,但是总感觉自己还没有读透。可能作者本身就是在乱发议论,冒充深沉,自以为是哲学家,想说点人生道理却说得一滩糊涂,或者作者根本没有说透什么,所以我看不透。也可能我还没有足够的人生阅历和思辨能力去理解作者。

37、“我们不能让一个政治上有污点的人去做脑科手术”

38、托马斯和特蕾莎相爱相杀,分分合合的一生,在恐惧太远或太近和又迫切渴望永恒爱情之间,一直在找一种最舒服的妥协。

39、《傲慢与偏见》(P&P)电视剧版,和(S&S)同样根据简·奥斯汀小说改编。

40、死亡是对人类最直接的威胁,而战争是导致死亡的一种途径,爱情自然是人类精神世界互通有无的方式。一切宏大主题的相关对象都是一个民族甚至整个人类,“性”即是这样一个主题。

41、  米兰·昆德拉在《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中抛给我们一个严重而不可回避的问题,人能否真的与其“过去”割裂?“传统”能否抛弃?我们所曾固执的信念、秉持、操守、原则、理想、是非等等自我的“历史”甚至人的“历史”是否真能抛弃?这里所追问的不是道义上的“应不应当”,而是事实上的“可不可能”?米翁的回答简单而直接:负载于我们的“生命之重”不可能抛弃!不抛弃“过去”;不抛弃“历史”,最终就是不抛弃“自我”!

42、投稿细则:来·往|我们想帮你把乐趣变成财富

43、带着这些问题,我们去深挖它文字背后的深意,你就会发现这本书几乎每个人物、每个情节,乃至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都是隐喻。而整部小说就是隐喻套着隐喻创作完成的。

44、《四个婚礼和一个葬礼》休·格兰特、安迪·迈克道威尔主演。

45、我不敢过分怀疑,因为这本小说实在太有名。我口口声声说不相信权威,其实还是有点相信,因为这不是权威啊,而是权威中的权威,成为经典了。所以我要谦虚地说:好好读书,天天琢磨。不过我想:“得了吧,还琢磨?就是要琢磨,也要过几年再琢磨,在那时,说不定不用琢磨就读透该书,会明白到底是作者太高深还是我太愚笨。

46、  人在抛弃掉一些东西之后的状态就是“生命之轻”。但在人们不经意或义无反顾的抛弃某些东西的时候,焉知被抛弃的不是对于我们最重要的东西,而往往在抛弃后就再也找不回来了。“每一次的反叛都使我们离最初的反叛越来越远”,小说中“萨宾娜”这个人物就代表了某种决绝的反叛者或反抗者的形象。现代生活中我们不断追求“前进”、“进步”、“创造”、“发展”,现代人匆忙的脚步、疲惫的身躯时时提醒我们要“轻装前进”,于是“抛弃”似乎成为生活和生命的必须(现代生活的主旨就是“抛弃”),比如对于“传统”、比如对于“历史”(不论是个人的还是集体的),又比如对于无用的“道德”。但实际上在抛弃掉这些东西之后(所谓“包袱”),我们发现我们实际抛弃掉的是“自我”,是自我的丧失。生命顿时失重,生活方向迷失,这样的绝对无负重的“轻松”状态却是人所不能承受的。人就像希腊神话中有着悲剧意味的西西弗斯,沉重的背负、无望而执着地重复努力,这似乎是苦难的最好象征。但他的生存意义或价值,最终看来反倒是负重本身。我们试想,如果西西弗斯一旦摆脱了负重的宿命,或幡然醒悟于负重的“无意义”,继而毅然决绝地抛弃掉那压在背上的巨石,那他也就不成其为“西西弗斯”,而这神话故事本身就会瞬间暗淡了光彩而彻底被我们遗忘----因为他本身就没有“意义”。

47、“我很喜欢你,因为你是媚俗的对立面。在媚俗的王国,你会是个恶魔。在任何一部美国片或俄国片里,你都只是那种让人嫌恶的角色。”

48、Tomas彻底懵了,好不容易逃出来,如今妻子又只身一人回到了动荡的布拉格。他来到湖边喂着天鹅,一边决定回到布拉格寻找Teresa。(也是任性,一言不合就连鞋带裤子往水里站。)

49、1954年,中国最早的捷克语专业在北京大学成立(China’sfirstCzechlanguagemajorwasestablishedatPekingUniversity),1956年调整到北京俄语学院,1959年北京俄语学院与北京外国语学院合并。

50、讲述了法国波旁王朝时期发生的一个报恩复仇的故事。2014年上映的美国电影《包法利夫人》改编自法国作家福拜楼的代表作。

51、毕竟作者笔下媚俗的代表弗兰茨,是一个必须活在别人眼中才能有存在意义的人。但在萨宾娜面前,他愿意放弃一切强力。虽然很感人,但是对于萨宾娜,是这一刻,她永远把这个男人剔除掉了。

52、一个人在他内在的黑暗中长得越大,他的外在形态就变得越小。一个闭着眼睛的人,便是一个受到毁伤的人。

53、人只能活一次,既不能拿它跟前世相比,也不能在来生加以修正。没有任何方法可以检验哪种抉择是好的,因为不存在任何比较。一切都是马上经历,仅此一次,不能准备。好像一个演员没有排练就上了舞台。如果生命的初次排练就已经是生命本身,那么生命到底会有什么价值?

54、“如果我们没有能力爱,也许正是因为我们总渴望得到别人的爱,也就是说我们总希望从别人那儿得到什么(爱),而不是无条件地投入其怀中并且只要他这个人的存在。” 

55、从现在起,我开始谨慎地选择我的生活,我不再轻易让自己迷失在各种诱惑里。我心中已经听到来自远方的呼唤,再不需要回过头去关心身后的种种是非与议论。我已无暇顾及过去,我要向前走.

56、灵与肉两重性的古老命题终于被众多科学术语淹没,我们仅仅将其作为一种过时的浅见陋识而加以嘲笑。

57、从轻与重到卡列宁的微笑,这七部主题让我从文学角度去了解1968年苏俄入侵捷克时期,民主改革的气息演变成专横压榨之风潮。

58、小伙伴们,信不过翻译,你可以直接阅读捷克语原版生命之轻。神马?你不知道捷克语?

59、Teresa从丈夫身上闻到了别的女人的香水味,她不明白为什么丈夫可以把性和爱分开,在自己看来这二者是密不可分的。带着这些疑惑和对于Tomas不忠的怨愤,Teresa找到不久前结识的一位工程师,想主动与他发生关系。

60、《看得见风景的房间》詹姆斯·伊沃里优秀作品。

61、是的,忙碌、束缚、辛劳、责任,种.种的负担,是让我们从浮躁的云端坠落的重力,让我们根植于脚下的大地,让我们触摸到生命的质感,让我们感受生活的真实!

62、我们常常听到人们抱怨生活中有太多的责任、世俗、规矩等负担,总是感叹生命中有太多不能承受之重,因此都想快快卸掉重担轻装前行。

63、“他们为彼此造了一座地狱,尽管他们彼此相爱。”特蕾莎在多年卖命演出的苦情又以死相逼的戏码中,终于彻底“砍断”了托马斯层出不穷向外鼓起的枝桠,完全拥有他了。但也就是在这一刻,她却觉得自己永远失去了这个男人。

64、他认为,爱是通过和某个人共眠的强烈愿望来体现的,而绝非性欲。托马斯风流成性,以每年睡8个女人的纪录不断自我突破着。但是他从不和任何一个女人过夜,除了特蕾莎。所以当他有一天清晨醒来看到特蕾莎握着他的手还在沉睡的时候,他意识到必须重新界定彼此间的关系,或许“性友谊”是爱情、亲情和性欲之间更安分和懂事的存在。

65、书的结尾有一段话直戳我的内心:最沉重的负担压迫着我们,让我们屈服于它,把我们压倒地上。但在历代的爱情诗中,女人总渴望一个男性身体的重量。

66、这样的直接明了,依然不妨碍我们读这本小说的艰难。但很长时间里,我们的生活都别想再摆脱它。这里没有白昼黑夜,就是天空嵌着的半弯淡月,仿佛是等待故去的人回来的那盏不能熄灭的灯。那些看不懂的,其实都是长在我们身上的,终其一生很难自我认清并自我和解的部分。

67、《爱在日出时》、《爱在日落时》茱莉·德培、伊桑·霍克主演

68、托马斯和特蕾莎结婚了,但藏在托马斯心中的,那沉寂的充满刺激的外遇体验,又让他开始了新的婚外情之旅。

69、其中很多议论精辟、深刻,表现出昆德拉与众不同的思考。

70、说起来“轻”在生活方式上的体现很像最近流行的日本“断舍离”式生活。控制对物质的欲望,舍弃一切无用甚至少用的东西。

71、理由很霸气,因为信不过翻译。这才是文青总教的风范,够赞。

72、他首先爱上了餐厅的女服务员特丽莎,但这个女人不是按照他制定的原则选择外遇的,因为托马斯动了真情,想娶特丽莎为妻。

73、我对昆德拉的了解并不是很深,但是最感兴趣的一点是:他和俄罗斯的索尔仁尼琴其实有一定的相似之处。同样处于苏联的极权统治之下,同样流亡于国外,同样“墙内开花墙外香”。

74、杨巡为了让东北女朋友对他刮目相看,想要一口气买下整个电器市场。就是为了证明自己是做生意做大事的料。

75、  但这里有个关键问题要注意:虽然米兰·昆德拉给了我们现代人一个重大反拨,似乎有拨乱反正的意思,但这绝不等于他又回到了“宏大叙事”,更并不等于他替我们现代人解决了问题。米兰·昆德拉自称只是个“小说家”,小说家只提出问题,而不回答问题。“小说家”不是哲学家不是政治家更不是先知,他不能为问题作出回答,并且他似乎也认为并不存在确定的答案。“小说家”对各种“私人叙事”虽也有所怀疑(注意:“怀疑”是“现代性”的第一要义),且依据个人感受提出“新”的问题,但却并不准备提供答案。

76、Franz离开了妻子,前来请Sabina接受自己。Sabina是感动的,因为这个男人能给自己Tomas给不了她的安稳婚姻。但同时,她并不爱他。于是Sabina连夜搬了家,留给手捧玫瑰的Franz一个空荡荡的房间和一颗稀碎的心。

77、《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是作家米兰·昆德拉创作的长篇小说,首次出版于1984年。该书于1988年改编成电影《布拉格之恋》。

78、肉体是灵魂存在的基础,如果一个人没有肉体,即使他的灵魂再伟大再深邃,也没有存在的条件,终将烟消云散。

79、他的生命之轻不是对自我生活的放纵,而是最终压倒他的确实他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

80、人生责任是一个沉重的负担,却也是最真切实在的,解脱了负担,人变得比大气还年轻,以真为非,一切将变得毫无意义。

81、2014年年初,母亲去世的时候,我的人生跌入了谷底,那怕是考入了“心仪”的正式教师工作。

82、而不会照镜子、不寻求意义、每天重复几个简单动作就知足,遇到就会认定主人一生的动物,这种简单的二元论世界却可以有大把大把的幸福。而特蕾莎自己的一生,纵然一直为一个男人疯狂的费尽心机,辗转难眠,到头来真正完全拥有他的时候,却只能是坟墓那头的一堆尸骨。

83、这里讲了一段捆绑一生,纠结到死才互相放过的爱情,当然没有赢家;这里讲了一对情人互相追逐逃避,又始终无法忘却的性友情,当然没能相守;这里讲了一段漫长的婚姻,从开始就是错误虚伪,又用不堪的谎言维系到一个人走进坟墓的讽刺,当然没有爱情。

84、上一次读米兰。昆德拉的《不能承受生命之轻》,已记不得是什么时候了,总之是很久很久以前的事了。那时,因为年轻,读书喜欢追逐情节,对大段大段人性的剖析、推理、评论,多是囫囵吞枣、蜻蜓点水、一目十行地扫过,读完了便束之高阁,没有思考,没有回味,心里没有留下多少印迹。所以这次重新捧起这本书,翻动每一页的时候,感觉是如此的清新,书中的每一个细节陌生而又浸洇出淡淡的似曾相识。

85、人的这一生或许都是这样,前面是清清白白的谎言,后面是欲盖弥彰的真相。

86、在《布拉格之恋》中,观众看到了很多历史镜头,但是与现实故事的镜头相比较,导演通过背景与主人公行为分离的方式,弱化和模糊化了那个纷乱的时刻。影片的镜头转移得很快,因而在视觉上和感觉上都给观众留下了强烈的眩晕感觉。尽管片中人头攒动、枪声阵阵,但是对于观众来说并不能构成一种直接的视觉冲击。片中镜头的特殊处理让观众实在地感觉到了那个历史时刻和主人公的命运是相隔的两个时空。电影的结尾部分也采取了同样的镜头处理,当托马斯和特蕾莎驾驶的卡车行驶在一条山路上时,观众感受到了某种确定的命运和不确定的结束方式之间的张力。(《电影文学》评)

87、作者认为,人生是一种痛苦,这种痛苦来自于人们对生活目标的错误选择,对生命价值的错误判断,世人都在为自己的目标而孜孜追求,殊不知,目标本身就是一种空虚。

88、Teresa果然在Tomas的家中,两个人又重归于好了,Tomas也回到了从前的医院继续做脑科医生。然而生活依旧不能平静。

89、Tomas的隐语,Teresa的压抑。有时候所谓命定的东西,就是有不断轮回的剧情,即使枯燥,也要上演。

90、表面是清晰明了的谎言,背后却是晦涩难懂的真相。

91、另外一个情妇萨宾娜时是画家,我看到托马斯和萨宾那的情妇故事,所以我就认为这可能是昆德拉自己的故事。

92、翻完整本《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书,里面吸引我这个凡夫俗子的就是围绕托马斯与特丽萨、萨丽娜之间的感情生活,露骨的性爱描写,在上个世纪捷克文学并不多见。

93、且不论百度百科的可信性与否,这一说法至少表明昆德拉在世界范围内得到的广泛认可。

94、现在,越来越多的国内学校,如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 BeijingInternationalStudiesUniversity)、天津外国语学院(TianjinForeignStudiesUniversity)等,已经开设或正在筹备捷克语课程(areopeningorconsideringopeningcoursesonthelanguage),捷克语教育在中国的影响力日渐增强(gaininggreaterpopularityandisbeingembracedbymorepeopleinChina)。

95、《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中的男主人公托马斯是一个外科医生,因为婚姻失败,既渴望女人又畏惧女人,因此发展出一套外遇守则来应付他众多的情妇。有一天他爱上一个餐厅的女侍-特丽莎,他对她的爱违反了他制定的原则,甚至娶她为妻,但是托马斯灵肉分离的想法丝毫没有改变,依然游移在情妇之间,对全心爱他的特丽莎是一种伤害。特丽莎经常在极度不安的梦魇中醒来,经常猜忌与怀有恐怖想象。此时捷克动乱不安,在苏黎世一位权威医生希望托马斯去那里发展的呼唤下,两人于是决定去那里生活。但是面对陌生环境的不安与丈夫仍然与情妇私通,特丽莎决定离开,回到祖国。但是命运与抉择让托马斯回去找她,此后两人没有再分离。他们意识到在一起是快乐的,是折磨与悲凉里的快乐,彼此是生命中甜美的负担。后来他们死于一场车祸。萨宾娜是一个画家,曾经是托马斯的情妇之也是特丽莎妒忌的对象。萨宾娜一生不断选择背叛,选择让自己的人生没有责任而轻盈的生活。她讨厌忠诚与任何讨好大众的媚俗行为,但是这样的背叛让她感到自己人生存在于虚无当中。弗兰兹是被萨宾娜背叛的情夫之他因为她而放弃自己坚持的婚姻与忠诚,但是由于萨宾娜的背弃,让弗兰兹发现自己过去对于婚姻的执着是可笑的,纯属多余的假想,他的妻子只是自己对于母亲理想的投射。离婚后,自由自立的单身生活为他生命带来新的契机,并且了解萨宾娜只是他对革命与冒险生活的追随。后来他与他的学生相恋,在实际参与一场虚伪游行活动后,意识到自己真正的幸福是留在他的学生旁边。一场突然抢劫中,弗兰兹因为想展现自己的勇气而蛮力抵抗,却遭到重击,在妻子的陪伴下,无言的死于病榻上。

96、原创内容:250-300字长评,备注作者名字/笔名。

97、这段戏还是挺有张力的,Sabina在镜头下闪躲,又不得不按照Teresa的指令摆姿势。随后她拿过相机说,现在到我了。一个妻子,一个情人,一场无声的战争,一卷无需言语的动作影像。后来这俩个或仇人或伙伴又笑作一团,直到Franz到来。

98、它不再是通过故事情境本身吸引读者,而是将读者引入到哲理的思考之中,通过对生活中具体事件的描述,来引导读者形而上的深层思考。

99、“只能活一次,就和根本没活过一样。”这是男主角托马斯的人生信条。对于自己的人生,他既贪婪,想尝试各种可能性,又害怕,不想承担后果。

100、很久以前,一个人会惊异地听到自己胸内有节奏跳动,但从不去猜测那是什么。他还不能对人这样奇怪、陌生的东西给以辨识确定。那时的人体是一间囚室,囚室里的东西能看,能听,能恐惧,能思索,还能惊异。而人体消失之后所留存的东西,便算是灵魂。

101、我倾向于认为“轻”只是一个概括,对世间一切简单、质朴、纯洁事物的总结。同样,“重”指的就是复杂、多样、繁复。两者并无褒贬之分,只是不同的生活态度。

102、米兰·昆德拉,捷克裔法国作家,生于捷克布尔诺市。

103、作为从捷克这个小国家出身的作家,昆德拉有句名言:出生于小国,要么做一个可怜的、眼光狭窄的人,要么成为一个广闻博识的世界性的人。从第二点来看,昆德拉做到了。

104、这个跷跷板在这个没有轮回的人世间大开大合地摇摆着,直到他们一起把卡列宁埋葬在两棵苹果树中间,跷跷板产生了一瞬间惊讶的平衡。这种生与死的和谐,反手给了轻与重一巴掌,于是灵肉也不愿再乱生事端,就此安息了。

105、当然,还有浪漫、温馨的爱情文艺片优秀的作品,它们在讲述爱情的同时不失深度:

106、或许这本书写的过于沉重,但我更相信以毒攻毒,我在一个偏僻安静的乡村小学读完了这本外国文学巨著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