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佛经心经(93句)

浏览:    发布时间: 2023年10月04日

佛经心经

1、(5)抄经时尽量不要出现错字。如果出现抄错的情况请将错字用小刀轻轻刮去或用透明胶带粘掉错字。两者都不行的情况下可在错字下点一点,一旁写上正确的字。

2、忌错别字,抄经时要一心一意,专心致志,字字准确,不要写错字,或者是遗漏、重覆的情形。

3、佛教首经已经谈到对待空色有无应等闲,但世俗的佛教却是重视色与有的。这又是为什么?

4、舍利子呀,更确切地说,只要是我们可以感知到的一切,虽看起来是由地、水、火、风、空、见、识这些元素合和而成,但事实上都是没有真正实体存在的,它们本质上都是空无。这个共同的空无可以勉强给一个假名——自性。

5、    总之《心经》所追求的是“五蕴皆空”的涅槃境界,但这种“空”只是圆融无碍的境界的“空”,而非否定一切之“空”。我们可以理解为,“空”是和宇宙万物的贯通,体验到生生不息的广大生命,在和宇宙的交融合一中体现生命的价值。就“空”之功能妙用言,是解脱人生的“无明”的束缚状态,而实现自由解脱的生命境界,它是真实的“有”,而非究竟的“无”。

6、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盘。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7、欢迎投稿:dashengzhulinsi@qq.com

8、本然如是,过去、现在、未来的三世一切诸佛,都是依般若波罗蜜多法门,才证得无上正等正觉而究竟成佛的。

9、修行佛道的人,应当对人生、世间万物的空性有所觉悟,要看到,那空是没有任何形状体积的一切物质现象。在缘起性空的本质上,物质,感受,思想,意志,心识都不是真实的存在,而是空。也没有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体、意根。人对外界的感知,需通过眼、耳、鼻、舌、身体、意识六种感官与色、声、香、味、触,以及其他一切事物及概念等六种外境,分别相应而认知一切,这些都不是真实的存在,其本质是空。以般若智慧观照,无眼界乃至于无意识界,十八界空无。人的一切认识作用各有不同,包括眼、耳、鼻、舌、身体、心识;色、声、香、味、触,以及其他一切事物及概念;乃至于眼、耳、鼻、舌、身体、心识的识别作用共十八种,它们都不是真实的存在,而是空。

10、这位名观自在的觉悟者因此而彻底觉悟,解脱了自己的一切苦难束缚。他也以此方法去帮助众生获得解脱,让他们也超越所有的生死苦难烦恼等束缚。

11、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     

12、《心经》是一本佛教徒必读、必知的一本经典佛经。全称《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梵文、罗马字paramitahrdayasutra。有时也称《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略称《般若心经》或《心经》。摩诃,罗马字Maha,梵文原意就是“大、伟大”。

13、《楞严经》是北传佛教中的一部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经典。在另外一部晚期出现的北传经典《法灭尽经》上说:末法时代,《楞严经》先灭,其余的经典跟着就灭了。如楞严经不灭,正法时代就现前。

14、    《心经》属大乘般若学的经典,其中“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这几句话,可以认为是讨论本体与现象之间圆融无间的关系的,如程颐所说的“体用一如,显微无间”。“色”,那是宇宙中的森罗万象,是形形色色的物质现象;“空”即是宇宙的本体,是形而上的道体,万有一齐,超形脱相,就其大而无外细而无内,无形无相而说“空”。但“色”、“空”不是彼此脱离的两截,而是相互包融的整体,是相即相入的互摄关系。林林总总的形色物质,从其本源来说皆是“空”;而“空”中能生起万象,不是死寂的顽空,“色”是“空”的自身的潜息的开显演化,非是“空”之外的存在,故说“色即是空”;“空”是“色”真相的回归,非是“色”之外的另有,故说“空即是色”。“空”非一无所有,而是无形无相的潜存,因“色”而显;“色”非常有,只是因缘而具的暂存,返“空”而隐。用今天的话说,“色”是实物,“空”是场态存在。当色无穷分解或相互发生反应的时候,当复归于场(如质能转化E=MC2);而场能的凝聚也可化生实物,实物和场是相即相入的互摄关系。例如光具有波粒二象性,是即色即空的存在,是实物和场的统一体。《心经》又云:“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这是说,宇宙万有现象变化无常,有生灭、垢净和增减,而从宇宙实相上说,这些变化只是相对的有限范围内的变化,从整个宇宙本体来讲,本就一体,无有差别。生灭、垢净和增减,是就现象界而言,是宇宙本体的造作发用的诸样式,是潜蕴万机的本体所展现的万有现象之转换,而无损于道体(合本体与现象的宇宙实相)自身的完整无碍,故无所谓生灭、垢净和增减。从涅槃境界而言,生灭、垢净和增减,本是由生命立场所作的价值判断,还是有隔的分别心的产物,若能入实相境界,自无如是分别。用今天的话说,具体的物质形态是有变化的,但这种变化只是物质自身的存在形式的转化,而宇宙之物质总量是守恒的。例如氢气燃烧变成水(2H2+O2=2H2O)只是原子组合的变化,而原子总量不变。从整体的观点看,就超越了生灭等差别,而能入于无分别之圆融境界。

15、答:回向是一种特殊的殊胜方法,通俗的讲就是将一切的善行功德回转给所要达成的心愿,比如你希望某某身体健康,可以在抄经后将抄经的功德回向给某某,希望他身体健康。如果你的心量大一点,最好就是回向每一个众生,让大家都得到利益,如理的回向会让功德永不退失。。因为“回向”的原理就如手拿一根蜡炬去引燃其它的蜡烛,不但原来的蜡烛本身的光亮未曾减弱,反而和其它蜡烛的光光相照,而室内更为光明、更为明亮。所以,回向愈多,不但自身的功德未曾减少,而且能利益更多的人,功德也就更为殊胜。

16、当然还看到更惊奇的,说不能在下午4点后或者晚上诵读本经,因为会招来鬼魂。对此,我不置可否!

17、观世音菩萨具有平等无私的广大悲愿,当众生遇到任何的困难和苦痛,如能至诚称念观世音菩萨,就会得到菩萨的救护。而且,观世音菩萨最能适应众生的要求,对不同的众生,便现化不同的身相,说不同的法门。

18、                  观虚书院助理:新弘

19、或者更直观的说,物质和虚空本来当下就是一个。两者是一体两面(即量子力学的波粒二象性,波为能量,粒为形态),色空不互为体相,不可单独言说的。

20、把心上的一切都放下!(注:心上的一切指一切执着、分别、妄想,包知我人众生寿者四相、六根六尘六识乃至财色名食睡等等一切染着)

21、对于凡人来说,喜欢色与有,厌恶空和无。心态有些失衡,行为自然有所偏重,在佛家眼里,这是缺乏般若(智慧)的体现。真正的智慧是将二者等闲视之,视若无物,这才能“度一切苦厄”。

22、当你心中有了佛性,就不必纠缠于佛的外表,不会以声色行为等见佛。万物都有自身天生的佛性,只是自己没有发现,平凡人不具备那个能力看见罢了。所以说一树也是一个菩提。

23、皆可获得无上的正等正觉,实现真正彻底的解脱。

24、其历代书家钟爱《心经》,还与心经的内容有关。唐代以来,随着佛教文化的广泛传播,抄经活动甚为流行。而《心经》是大乘佛教第一经典和核心,是九部般若经中的精髓,可谓言简而义丰, 词寡而旨深,并与禅宗文化有异曲同工之处。

25、事实上等于是说现在最前端的认识也是不彻底的,而佛教早在两千多年前,乃至更早的无量光年前就认为“万物无自性、无本质”!一个字--空,说明了一切的根本。佛教和科学殊路而同向,揭示事物的本相!

26、坐下来放松身体紧张的部位,放下心里紧张的念头,让心达到平静;

27、当你有了微观和宏观随时转换的眼界时,你就想开了许多事情,不计较许多事情。你会发现自己不过是大宏观世界的花朵上的一只蚂蚁。当你有了万物都是平等和具有佛性的想法,当你意识到万物和自己的欢乐与痛苦时,你就会宽容与满足,不会计较哪小小的利益得失了。

28、我平时抄写的经文,都是去寺里学习时,放到流通处,一般家里看完的佛教书籍,或是供奉的佛像,不用了我都会放到寺里的流通处。

29、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翻译)从整体来看,色与空没有本质的区别;从组成部分来看,也可以说色与空是相同的。空是色的一部分,色包含空。这句话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观点论证、思考,结论是不会变的。 Ⅰ、色:指肉眼能看到的人、非人、物品,如人、花朵、山川湖海等,不是通常说的女子的姿色,也不是色戒 Ⅱ、空:肉眼看不见但真实存在的

30、事实上,过去、现在、未来的一切诸佛,只要修此静心观心的法门。

31、《心经》是佛教经书中《大藏经》般若部里最核心的经,“空”又是《心经》的核心内容。

32、心经是佛教博大精深的经典之一。最浓缩的经典之一。

33、忌半途而废,经是一种修行方式,是在于持之以恒,不要半途而废。以培养自己的精进心。做一件事能够持之以恒,并养成习惯,这就是精进。

34、佛家讲悟,260字读了一遍,除了“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有点似懂非懂外,其余的一律不明白。

35、即说咒曰:揭缔,揭缔!波罗揭缔,波罗僧揭缔,菩提萨婆呵。

36、    世俗之人,为纷繁的现象所迷,在六识(即认知主体)接触六境(即认知对象)时,总是会产生种种思量分别,执着于外界为实有,也执着于自己的身心,为满足种种欲望而依身起念,追名逐利。这是通常的认识活动和一般人的境界,而佛教认为这些是虚妄分别的“无明”,是“颠倒梦想”,为人生烦恼之源。所谓“颠倒梦想”,即是由执有的分别心随现象流转的有漏(不圆满谓之有漏)的生命处境,由种种分别,生种种痴迷梦想,流转的现象界不能返归本体,故称“颠倒”,颠倒而不觉,生命的圆满无碍的根本慧难以生发,即是“无明”。无明与颠倒,是佛教对现实的生命状态所作的价值判断,是佛教寻求自由解脱的出发点。无明与颠倒,我们可以理解为生命的受束缚不自由的状态,是飘泊的人生无法找到价值安立的“虚无”。

37、首先是进入一种非常的禅定(以观世音菩萨来实践行深般若波罗蜜)展现出“空”,这是一种妙空,是引出色(物质世界)、五蕴(色受想行识)、和诸法(一切存在和本我)皆空的必要条件。不然的话不能体察。(我们只能体察世界依然精彩!)

38、舍利弗啊!凡是有形状、占据一定空间体积的东西,比如我们的肉体以及一切世间的物质现象,就其本质而言,都是缘起性空的,不是真实的存在,所以物质和空并没有区别;反过来,而空和物质二者在本质上也没有什么不同,因此空也不异于物质。有人认为空是没有,物质是有,而菩萨以般若智慧观照彻底看清了物质就是空,空就是物质,二者犹如水和波的关系,假名各别,其实是一体不二的。 以此思维去观察,你会发现,构成人体的肉身、感受、思想、意志和心识,同样也是如此。

39、上学的时候,一个有才学的老师说过,佛经内容很抽象,思辨性极强,有兴趣的同学该读一读。当时我不以为然,因为自己的水平还停留在线条式的佛教史上。

40、该经曾有过七种汉译本。较为有名的是后秦鸠摩罗什所译的《摩诃般若波罗蜜大明咒经》和唐朝玄奘所译的《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41、也没有颜色、声音、香气、味觉、触受、佛法的这些名相存在。

42、忌应付,要以最虔诚、恭敬的心来抄经,最好是在读诵熟练时来抄写最好。

43、从头到尾念第一遍  从头到尾念第二遍  从头到尾念第三遍  再念心经心咒21遍(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娑婆诃)  再念祈求文:弟子***诚心祈求南无大悲观世音菩萨和诸护法金刚帮弟子***达成……(你的良好愿望)!  再念感谢文:弟子***诚心感谢南无大悲观世音菩萨和诸护法金刚!

44、所以不论是导致生死轮回的主因无明;或是灭无明,甚至于生、老、病、死,或是因灭尽无明而脱离甚至于生老病死,也都不是实体的存在。在如此空性的定境中,无所谓无明愚痴,也无所谓无明愚痴的灭尽,乃至于无所谓还有没有生、老、病、死,以及生、老、病、死的究竟,也没有苦、集、灭、道这些事情。那真是一种没有分别心,也没有得失心的般若妙境界。因菩萨彻见世界是缘起性空的,一切不可得的,无所执著。

45、《心经》中“空”的含义,不是一般状况下大众读诵完《心经》所感悟的空(即没有或不存在)。是包含了一层接一层的多层含义。

46、他们因为明白了一切万法的本质所在,所以他们的心境是真正自在的,不会再受外界任何的影响和障碍所干扰。因为心境不受影响和干扰,所以没有任何恐惧和苦恼。

47、要回向,也就是分享,把我们抄写经文的功德回给一切众生,愿一切众生都能够离苦得乐,具有正知正见,乃至究竟成佛。与法界众生同亨,以拓开自己的心胸,并使功德有明。

48、情绪波动的时候(悲伤,恐惧,失眠等等),心里过一遍,就安详很多。开悟,获取了智慧。

49、  订阅即能第一时间获取最新佛讯,及昌义法师每日法语!

50、忌精神分散,在抄经时精神要精中,这就是抄经最重要的目标。专心做好一件事,就能够把一件事很好完成。

51、    哲学家谈论宇宙所异于科学家之谈宇宙者,在于哲学家总是要透过五彩纷呈形形色色的宇宙现象,追寻万有现象背后的本质和本源,即宇宙的本体,而不像科学家纯就物质现象而究其规律,这种本体论的探寻,是一切形上学的根本特征,而这种对本体的探寻又与人生的超越境界紧密相联,哲人们在形而上的求索中,寻找安身立命之地,寄托追求永恒的人生终极关怀。而佛法所追求的正是人生的一种超越境界,即所谓的“究竟涅槃”,在佛法的宇宙观中,亦有对本体的追寻。在小乘佛法中,认为现象虚幻不真,要求人们去掉幻象之执著,回归‘空”的本体(实相),而本体与现象之间的关系趋于分裂而不圆融。

52、  佛经中有这样一部经典著作:《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全名《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简称《般若心经》或《心经》,是般若经系列中一部言简义丰、博大精深、提纲挈领、极为重要的经典,是大乘佛教出家及在家佛教徒日常背诵的佛经。《心经》全文268字,包括了佛教的核心内容。主要是教导我们怎样观照当下的精神生活境界和物质生活境界,教导我们在圣凡迷悟之间怎样处理修行者所面对的真理世界和世俗世界。

53、以无所得故,菩萨低陲,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盘,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54、它能够从根本上拔除众生的一切苦难,这一点真实无疑、绝无虚妄

55、一边练写字体,等到字体练成了,《心经》也读熟练了,再来抄写《心经》,那么水到渠成,练得一手好字,又能够诵读、抄写《心经》。????

56、我喜欢去临摹这个心经,如果你有时间也可以去临摹下,更有深度的去理解它们

57、舍利子呀,我说万物都是空的,是指其本质都是缘起性空的,由四大和合而成,没有自性,因而说空;至于说其空相本身并不是一无所有的,相反,万法和合这个空相背后,却有一个实实在在的东西存在着,它不生也不灭,不垢也不净,不增也不减,是永恒不变的。

58、即说咒曰:揭缔,揭缔!波罗揭缔,波罗僧揭缔,菩提萨婆呵。 (翻译)既然如此,就让众生去信佛,在信佛的路上,路途就是归宿,想要修成正佛,就要靠自己的努力,这样就能获得无上正等整觉的智慧。

59、历代《心经》作品中,宋代之前流传的多为集字拓本,比如欧阳询、褚遂良的作品。宋代之后则多有帖本,比如赵孟頫、八大山人、文征明、董其昌等等,从字体结构看,他们都是以临习《圣教序》中的王羲之《心经》集字体为主要特征。

60、常念般若心经,有利于修行,能了解一些佛教的理论。

61、昔时佛祖拈花,惟迦叶微笑,既而步往极乐。从一朵花中便能悟出整个世界,得升天堂,佛祖就是佛祖,谁人能有这样的境界?!

62、此经虽仅二百六十字,却是诸部般若的核心,是摄取六百卷大般若经的要义,文约义深,是成佛的指南,利生的法宝。今融会大德们的注释,结合自己的点滴体会,简要地讲解此经。

63、归结起来,消业障、增智添福、平静内心都是《心经》带来的好处。

64、因此而最终达到涅槃。十方三世的诸佛,也依靠般若智慧而达彼岸,证得无上的脱苦之师,是最高圆满的一切智慧,是无与伦比的总持法门。它能解救一切苦厄,是真法实相而不是虚假的幻相。

65、感悟最深的是诵读、抄写《心经》,能让人在情绪不稳定的时候,心智平静。

66、  广灵极乐寺官网:www.sxgljls.cn

67、    从形式上看,《心经》并没有一套完整的关于宇宙人生的理论体系,它的核心是一种人生体验,论述人生的般若解脱境界及其工夫。但在论述涅槃境界的时候,实际上蕴含有对于宇宙人生的哲学认识。因为追求人生的解脱自由,必然伴有说明此种追求的宇宙观基础,而实现其解脱境界的体证过程中,必然有其方法论的前提。只是在佛法中这三者是相融为一的整体,最后都归结为人生的体验和境界之中。以下我们为了分析的方便,从宇宙观、人生论和认识论三方面展开论述,而事实上这三者是密不可分的,我们既要采取分析的手段,又要看到分析的局限。

68、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69、同时,这也是修成佛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

70、也没有我们的眼见、耳闻、鼻嗅、舌尝、身受、意识这些概念存在。

71、《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宣扬空性和般若,被认为是大乘佛教第一经典和核心,是世界上最被人广知最流行的佛教经典。英国佛经译者EdwardConze认为这篇经书属于般若波罗蜜教派发展四阶段的第三阶段时期著作。

72、舍利子!菩萨摩诃萨应如是修习深妙般若波罗蜜多。

73、在我们的心性真空里,既无我的色相存在,也无苦的概念存在,所以也没有所谓的人生八苦、集聚无常、生灭涅磐、求道成佛这些方便引导度化的八万四千法门。

74、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罣碍,无罣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

75、  玄奘法师闻听此言,非常的欢喜,当天夜里就请那位生病的法师传授“三世诸佛心要法门”。当时是通过口授,而且是用梵语口授,玄奘法师学会了,接受了这个三世诸佛的心要法门。第二天早上,玄奘法师再去找那位生病的法师,却怎么也找不到了,不知何往。玄奘法师对此心领神会,觉得这个病僧决非等闲之辈。

76、(翻译)弟子们,从宏观角度看,色和空没有区别;从微观角度看,空与色也相同。空是色的分解,色是空的化合。尽管你反复透彻地去领受、深思、认知和识别,其结论仍然不变。

77、该经曾有过七种汉译本。较为有名的是后秦鸠摩罗什所译的《摩诃般若波罗蜜大明咒经》和唐朝玄奘所译的《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78、----------------------------

79、《般若经》共有八部:《放光般若》、《光明般若》、《道行般若》、《胜天般若》、《胜天王般若》、《文殊问般若》、《金刚般若》、《大品般若》、《小品般若》。

80、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 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

81、“宗教智慧与大道养生-7”(第7版)课程的开课时间定于2016年五一假期间于北京佛医堂举行,学员交费后才算正式报名,我们将根据正式报名的时间先后录取学员。本课程每期限额30名,若报名人数多于30人,超出限额的人数将顺延到下一期。现尚余少量名额,有意向者请积极报名咨询,以便提前预订宾馆。4月29日下午报到,5月2日下午五点结束,正式上课(包括实修)的时间一共三天两晚。

82、因为自性宁静清净,能对万事万法进行彻底根本的观照,故能生一切圆满智慧,是智慧之母。所以自性里不存有人为的智慧名相概念,故无智慧可言,也就无所谓能证得智慧或是让智慧圆满了。若有智慧或有所得,则自性已被遮覆,已找不到自性了,故真自性无智亦无得。

83、    《心经》云:“以无所得故,菩提萨陲,……依般若波罗密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段话在形式上似乎是矛盾的,却正揭示了“无所得”与“有所得”也即“空”与“有”之辩证统一的关系。修行的最高境界是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以下简称“正觉”)而证得正觉的标志恰恰是“无所得”,是“毕竟空”,如果还有“我得正觉”之念即入有执的分别智,非是前文所述的圆融无分别境界。正因为“无所得”了,菩萨才证得正觉。一方面菩萨的境界是毕竟空,无所得,而站在此境界之外,我们说正因其无得而有得,这种“毕竟空”的境界是真实的有非究竟的无。说“空”是就其境界本身之状态而言,说“有”是就对此“空”的境界之觉解而言。所以“空”不是对主体及涅槃的否定,而是在涅槃境界中已没有对主体及涅槃的执着和分别。所以“空”与“有”,“无得”与“有得”实皆各有所指,而并非矛盾。

84、写留言                                                    

85、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褥多罗三藐三菩提。 (翻译)三世,也就是以前、现在、未来的诸佛,依靠那到达彼岸的大智慧,荣获了无上正等正觉的智慧,成就果位。

86、    就《心经》之宗旨而言,色空不二主要还是涅槃境界之圆融智的体现,是无分别心之产物,而在宇宙观方面则表现为本体与现象之圆融互摄关系。当然从佛学本身看,佛学不讲本体,空是就缘起无自性而言“性空”,色缘起无自性故空,空才能有色之缘起,故曰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但正因为缘起互摄,宇宙才成为一整体法界,故以上所论,亦可说是佛学宇宙观中所蕴含的可能的意义。

87、《佛教十三经》的第一部经书是《心经》,这是佛教的群经之首,字数很少,只有260字,这才是微言大义。

88、忌字迹杂乱,抄经时字体要工整,最好是以正楷体来书写。

89、(翻译)弟子们,凡有形象和无具体形象的事物,其本质都具有空性和可变的特点,不参在生长灭亡、肮脏洁净、增多减少。

90、心经的宇宙观,能令你通过背诵,慢慢感染到宇宙就是我,我便是宇宙的智慧,万物皆在我的宇宙之内,世界的财宝,皆在我的口袋之中,自己去不去拿来用,决于自己而已。因为自己追求心中富有,是精神世界的满足,因此,有没有钱并不是最最重要的事。心中富有就是一切了。

91、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92、《心经》通常被认为是写于西元前1世纪的贵霜帝国境内。Pine(2004)认为作者是佛教上座部二十部派之一的说一切有部的僧侣,因为《心经》最早被翻译成汉语的记载是在公元200-250年由月氏和尚支谦所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