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人性本善是谁说的(55句)

浏览:    发布时间: 2023年10月08日

人性本善是谁说的

1、因为这时,就无法直接考虑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会受到不同国家利益的制约,这时同样有可能会出现悖论,善待自己敌对国家的人,有更大的风险对自己的国家造成伤害,从而伤害到自己国家的人甚至伤害到自己。

2、虽然孟子和荀子对人性的理解不同,但他们对善恶的标准是一致的。因此他们的方法论是相同的。孟子认为人性本善,所以统治者应该用仁义礼智循循善诱,不让人的善良本性受到污染。荀子认为人性本恶,所以统治者应该把仁义礼智灌输给大众,让大众通过自己符合善的行为,与自己恶的本性斗争。

3、所以,基督教徒要经常的忏悔,这是基督教教义的一个重要的概念,他们称之为:“原罪”。

4、,如果“善”表达了和D同样的性质,并且这两个表达式意味着同样的东西,那么语句(2)“诚然x是D,但是x是善的吗?”和语句(3)“诚然x是D,但是x是D吗?”这两个语句表达了同一个琐碎而且自我回答(self-answering)的问题。

5、儒家思想给出的定义大致为:仁义礼智就是善,不仁不义,不讲礼没智慧,就是恶。(人性本善是谁说的)。

6、善恶问题,仅是世间法中的观念,出世法中,乃是无善无恶的。善别于恶,有善必有恶,所以佛教的目的,既不讲恶,也不讲善。其实善恶问题,纵是世间法中,也是没有绝对的,正像毒药可以毒死人也可救活人,良药可以救人也可能杀人一样。因此,圣位的佛菩萨,他们本身固然没有善恶可言,他们看众生也没有善恶的区别,唯有如此,才能怨亲平等而来普度众生。善与恶,不过是凡夫众生的自我执著而已。

7、荀子论述“人性本恶”,相对孟子的“人性本善”,是一个进步。既有逻辑,不像孟子信口雌黄;又有论证,不像孟子胡搅蛮缠。与孟子明显不同的是,他对人性下了定义:“生之所以然者谓之性。”

8、为了说明这种人性本善的道理,孟子给我们讲了一个“孺子入井”的故事。他说,当你看到一个还不懂事的,还在呀呀学语的小孩子,正在慢慢地朝着井边爬了过去,眼看着他就要爬到井里去了。每一个看到的人,都会产生一种不由自主地“怵惕恻隐”之心,那就是恐惧心、同情心和怜悯心。大家都会想赶快跑过去,把这个小孩从危险的井边给拽回来,保证他的安全。孟子就问了:“我们这样做,是为了讨好这个孩子的父母吗?是为了在同乡中博得好的名声吗?还是因为我们厌恶这个孩子发出的哭声呢?”显然都不是。而这种不由自主的“怵惕恻隐”之心,正表明了人性中有一种先天向善的能力。而人只要充分发挥这种能力就可以达到高尚的境界了。

9、但是孟子的“性善论”就靠谱吗?人性本善到底能不能找到事实的依据?恐怕也没有。大家回想一下,自己四五岁的时候,脑海里酝酿过何等可怕的想法,我们真的“性善”吗?

10、“人性善恶”是指社会内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11、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d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

12、到了资本社会,工业革命兴起,前所未有的生产力大发展创造了海量的财富,资本需要大量的劳动力进入自由市场体系,封建地主所束缚的农民,就成了被解放的对象,过去的那种人身不自由被束缚,就成了不道德。新兴的力量迅速兴起,在自由市场经济下,将自由、民主等等供奉为新的道德。

13、译文:孟子说:“水的确无所谓向东流向西流,但是,也无所谓向上流向下流吗?人性向善,就像水往低处流一样。人性没有不善良的,水没有不向低处流的。当然,如果水受拍打而飞溅起来,能使它高过额头;加压迫使它倒行,能使它流上山岗。这难道是水的本性吗?形势迫使它如此的。人的可以迫使他做坏事,本性的改变也像这样。”

14、这是中国儒家思想中的问题,孟子讲人性本善,荀子讲人性本恶,扬雄主张人性是善恶混合,公孙子主张人性无善无恶。究竟那一个的主张较对?

15、荀子说人性本恶,在他的思维里,“恶里有善”。

16、凌虐他人者世间之恶也曾施加于他们,随后凌虐他人者又将恶转嫁于他人,在这一过程中没有人不可恨,也没有人不值得被同情:

17、所以,“善”是不可定义的,并因而“善”必定是表达了一个简单的非自然性质。

18、电影也是讲究留白的,凡事只说七分,留下三分让观众自己去反复咀嚼不好吗?

19、简言之,善即为利他,恶即为害人。但利己中性,无善无恶,属于自我之本性,既不害人,也不舍己助人。

20、孟子说:“人都有不忍伤害别人的心。先王有不忍伤害别人的心,才有不忍伤害别人的政治。用不忍伤害别人的心,施行不忍伤害别人的政治,那么治理天下就会像在手掌中转动它那么容易。之所以说人都有不忍伤害别人的心。

21、二是从逻辑上看,孟子认为:“凡同类者,举相似也,何独至于人而疑?圣人与我同类者。”

22、春秋战国时期,华夏大地上战乱暴行不止,各国民生凋敝、盗贼频生。传统认为,这是一个“礼崩乐坏”的时代。

23、假如现在有人忽然看到一个孩子要掉到井里去了,都会有惊恐同情的心情——不是想借此同孩子的父母攀交情,不是要在乡邻朋友中博取名声,也不是讨厌那孩子惊恐的哭叫声才这么做的。

24、其次明确“人性本善”是指社会内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不同国家或者社会的人之间在这个问题上应该是有争议的。比如当两个国家打仗的时候,这两个国家的老百姓相互接触就很危险,当国家层面是一种比较友好的交流的状态,老百姓之间的交流才会相对安全一些。

25、陈念虽然身处社会的底层,但她仍然通过高考拥有阶级跃升的途径,如果没有自首,不难想象大学毕业后的她应当能进入中产阶级。

26、但是,我们中国人的观念就是这么奇怪,事实呢?穷人也贪婪,甚至比富人更贪婪。

27、我们人总说自己更高级,也说自己站在食物链的顶端。不愿意说自己坏,总说自己是善良的,伟大的,了不起的!

28、照这么说来,佛教是同于扬雄的善恶混合论了?那也不是,佛教主张:无明烦恼,是可以逐渐降伏而分分断除的,无明断尽了佛性也就圆成了,这就叫做断烦恼证菩提,了生死入涅槃。在生死的凡夫位中,烦恼是恶,佛性是善;一旦证了菩提,入了涅槃,根本也没有善恶可言。

29、从活下去的角度来说,就是生物链中的弱肉强食。一个吃一个,一个克一个。当然,在动物的世界里,这个叫做本能。它们不知道什么是善和恶,只知道如何生存下去。

30、我们总不禁疑问:无论从当时的社会现实,还是日常的生活经验,很难说每个人都是善良无恶的,那么,孟子为什么会提出“性善”的主张?本讲座中,我们尝试走进《孟子》一书,和他近距离的交流,倾听他如何表达、论述、证明“性善”的观点,分析这一观点对孔子思想的继承。以理解亚圣的悲悯用心和深刻关怀。

31、今人之化师法,积文学,道礼义者为君子;纵性情,安恣孳,而违礼义者为小人。用此观之,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

32、“性恶论”是中国古代人性论的重要学说之认为人的本性具有恶的道德价值,战国末荀子倡导这种理论。他认为,人生来性就是恶的,后天教育可以由恶变善。他认为由于人人都有欲望追求,这是性中自有,这种对物质利益的追求就决定了人的性恶。

33、其次,不要动不动就说自己是农民的儿子,特么的,中国农民怎么就这么倒霉啊?怎么有你这样一个坏儿子?

34、但为什么孟子的性善论能够贯穿中华两千年的历史呢?我想这是时代的选择。

35、因此,人要用忏悔和良好的工作以及服从某种禁忌、戒律等来获得全能全知上帝的救恕。否则,人的灵魂就不能进入美丽的天堂,而只能沦落于苦难的地狱。扩展资料荀子论性恶:

36、根据现在公认的科学理论,是人的胚胎在母体里存活十几天后,便具有了所谓人的特质了,也就是说此时便可以称之为人,性也同时诞生了(当然,你也可以从他出生后才定性为人)前者吸食母血生存,后者出生后呼吸第一口空气,都具有了为生存而自私的特性,此时,人性便只有予生具来为生存而必须的自私,而没有善恶之分(当然,如果你从概念上将这种必须的自私也归纳为恶,那就另当别论了)

37、但是我们要弄清楚,人的本能和欲望不是恶,反而是人类进步的动力,是对人类有好处的,而本能和欲望的无节制的索取和扩张才是恶。

38、人饥饿的时候自然要吃东西,渴了自然要喝水,累了自然要休息,有危险自然会去躲避,这是人的本能,是生来就有的。

39、小北被母亲视作累赘而抛弃,罗婷当着全校的面被父亲扇耳光,小眇纯粹因为恐惧而不得不加入。

40、还有的人追溯到人类的原始状态,认为上古时期的人类,与动物并没有什么不同。一样的打打杀杀,一样的充满血腥和暴力。不懂得理性,解决问题诉诸武力和暴力。有利可图的时候是一个样,需要劳动的时候又是另一个样。这说明人的本性是恶的,也说明人和动物在本质上都是自私的。

41、“人性本善”的思想不仅荀子反对,基督教也是反对的。

42、在《孟子·告子上》中,孟子明确论述性善论:“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意思是人的本性善良,就像水自然向下流一样。人的本性没有不善良的,就像水没有不向下流的一样。荀子的性恶论同为儒家代表人物,荀子却有不同见解。荀子生于战国末期,那是一个战乱不断、人人利欲熏心的年代。所以针对人性,他提出了相反的探讨:“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意思是人的本性是恶的,善行都是靠后天的学习和教化得来。

43、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攻读本科、硕士,获哲学学士、硕士学位。在校期间,曾获得学习优秀奖学金,学术论文评比一等奖,学术论文发表在《雏凤集——国学院青年优秀论文选集》等刊物上。2015年起就读于北京大学哲学系中国哲学专业。研究方向:儒家经典与儒家思想。

44、霸凌者并没有意识到自己在做什么,他们因为缺少同情心与智慧,以对待不平等对象的方式对待事实上与自己平等的同学,犯下恶果。

45、“善与恶”本是一体,在人性的思维里,就是相对立的了。

46、荀子对各家都有所批评,唯独推崇孔子的思想,认为是最好的治国理念。荀子以孔子的继承人自居,特别着重的继承了孔子的“外王学”。

47、“好人”放在坏的环境里,人也会变坏。“坏人”放在好的环境里,人也会变好。

48、人与动物相比,是可以主动调节、抑制个体的欲望,这是受到道德、法律约束的结果,而不是人的天性。

49、但是“能行,能止,能为,即是君子”。人在做事的时候,要明白哪些能做,哪些不能做,这才是君子。

50、什么“三纲者,君臣义”就不谈了,开篇的第一句话:“人之初,性本善”,我就极不认同。

51、只有认识人性本恶,承认人性本恶,才能调动一切力量来引导人们,才能扬善惩恶。荀子说过:“饥而欲食,寒而欲暖,劳而欲息,好利而恶害。是人之所生而有也”。这些都是人的天性。

52、从《孟母三迁》的故事我们可以了解到,孟子从小,母亲对他的教育就不同与其它人。孟母三次搬家就是为给孟子提供“做人要向善”的教育环境。人是环境的产物,跟什么样的人在一起,就会受到什么样的影响。

53、就是说:性,是天赋的、与生俱来的原始质朴的自然属性,是不待后天学习而成的自然本能。与“性”相对的是“伪”。“伪”是人为、后天加工的意思。比如,仁义礼智信就是“伪”,是人为教化的结果。

54、出处:出自战国时期著名哲学家、思想家孟子的《孟子·公孙丑上》中《公孙丑上·第六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