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孔子因材施教的名言(56句)

浏览:    发布时间: 2023年10月18日

孔子因材施教的名言

1、他初学周朝礼仪,遵从鲁国礼乐,苦读上古经典,掌握了礼、乐、射、御、书、数等六艺,融汇了社会科学和自然知识。孔子学而有道,概括出“好学、擅学、博学、为学、倡学”的方法论;主张“学而时习之”“教学相长”“见贤思齐”“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学习观。

2、孔子的“因材施教”毒害了中国教育二千多年。使中国人严重缺乏张扬的个性与创造的激情。今天应该是好好反思的时候了。所谓文化自觉,在中国,就是反思中国儒家传统文化给中国人带来的负面效应。(孔子因材施教的名言)。

3、也就是把学生的一举一动置于教师的视野之下,全面细致地观察其行动,如孔子所言:“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论语·为政》)

4、但相对于中国古代(尤其是孔子生活的时代)师生席地而坐的谈话式教学和“超小班化”教学而言,现今我国的教学中普遍实施起来有一定困难。

5、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注重在人的差异基础上通过不同的教育方法,促进每个人的发展,是科学求实的,是孔子留给后世弥足珍贵的教育思想财富。苏霍姆林斯基说:“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意思是说,学生都是活生生的具体可感的人,我们在教学中,必须因材施教。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也认为,任何学生都有其优势智能领域,从这个意义上说,受教育群体是无差别可言的。

6、现代教育,从理论上早已接受了这种观点,但在实践中几乎都把备课看做是备教材、备教案,甚少是备学生,学生个性差别,哪些学生能接受,哪些学生不能接受,也不是教师不去考虑,而是受到了横向编班,统一进度的制约。

7、解释:因:根据;材:资质;施:施加;教:教育。指针对学习的人的志趣、能力等具体情况进行不同的教育。

8、朱娟娟老师                           

9、有一次,孔子讲完课,回到自己的书房,学生公西华给他端上一杯水。

10、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11、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12、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叶圣陶

13、还可以通过观察其所处环境,如观察他所结交的人来间接地了解其本人。孔子说:“人之过也,各于其d。观过,斯知仁矣。”(《论语·里仁》)也即“人以类聚,物以群分”,“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14、回望两千多年前那个风尘仆仆的背影,他依旧是我们民族精神上的导师,也是我们前进方向的引领者。

15、培养教育人和种花木一样,首先要认识花木的特点,区别不同情况给以施肥、浇水和培养教育,这叫"因材施教"。——陶行知

16、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

17、当孔子提到名声时,他还会说孔子迂阔。他认为读书并不是唯一的出路,他觉得并不一定需要先读书而后才能成就事业,如此坦荡直言,是其他弟子所没有的。而子路也并不是只会指出其他人的错误,他对于他自己所犯的错误,同样是勇敢接受并且积极改正。

18、冉有走后公西华奇怪的问:"先生,一样的问题你的回答怎么相反呢."

19、孔子十分强调学以致用、学思结合。他说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意思是说,光学习、不思想,就会迷惑不解;光思考,不学习,就会犹豫不决。

20、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21、孔子是中国五千年历史文化中承前启后的人,也是对中国历史文化及民族精神的形成影响最大的文化巨人,他不仅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条大河,同时也是中华民族文化江河的源头之一。

22、 过了一会儿,冉有(rǎnyǒu)也来问:“先生!我从您这里听到的那些仁义之道,就应该立即去实行吗?”

23、孔子其实并没有说过因材施教这样的话,只是后人根据孔子的一件事情概括出来的“因材施教”。这件事情究竟怎样?

24、学生如此多类,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25、孔子“有教无类”思想的理论基础是其“众生一体都有善性”的理论。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性相近”说明了人皆有成才成德的可能性,而“习相远”又说明了实施教育的重要性。正是基于“人皆可以通过教育成才成德的”的认识,孔子才作出了“有教无类”的论断。

26、比如说:子以四教,文行忠信。子曰。从我于陈蔡者。皆不及门也。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

27、②鄹(zou)人之子:指孔子,鄹又作陬,地名,即《史记.孔子世家》所说的“孔子生鲁昌平乡陬邑”的“陬”,是孔子的出生地。鄹人则指孔子的父亲叔梁纥曾经做过鄹大夫,所以称为鄹人。

28、他把“为学”与“为人”等同起来了,并且把一个人的品德教育放在知识教育之前。即明确了这样一个理念:成长比成功更重要。

29、对于《论语》中记载的这些,例如《论语·为政》“子游问孝”、“子夏问孝”,朱熹集注引宋程颐曰:“子游能养而或失于敬,子夏能直义而或少温润之色,各因其材之高下与其所失而告之,故不同也。”因此有了孔子“因材施教”的说法。

30、孔子笑了笑说:“冉有性格谦逊,办事犹豫不决,所以我鼓励他临事果断。但子路逞强好胜,办事不周全,所以我就劝他遇事多听取别人意见,三思而行。”

31、孔子笑了笑对公西华说:“冉有胆子小,性格很迟缓,所以叫他马上去做。子路的性格很急躁,所以叫他慢一些去做。”公西华听了才恍然大悟。

32、(注释)①季康子:鲁国大夫,鲁哀公时的正卿,鲁国当时最有政治势力的人。②以:这里作连词用,同“和”。

33、子路向孔子请教说:“我们听到了一件应该去做的事,是不是马上去做?”孔子回答说:“有父兄在,应该先问问父亲和兄长,怎能一听到消息就去做呢?”

34、(孔子说:“君子有三个方面需要戒备:年少的时候,精力还没有稳定,要戒备因为美貌而产生的感情和欲望;等到壮年的时候,精力正是旺盛的时候,要戒备争斗;等到年老的时候,精力已经衰弱,要戒备贪得无厌。”)

35、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36、他主张做人讲诚信、守规矩、有约束、怀仁爱;他尊重劳动,崇尚勤俭,反对淫逸,主张克勤于邦、克俭于家。

37、如:“子使漆雕开仕。对曰:‘我斯之未能信。’子说。”“季康子问:‘仲由可使从政也与?’子曰:‘由也果,于从政乎何有!’曰:‘赐也可使从政也与?’曰:‘赐也达,于从政乎何有!’曰:‘求也可使从政也与?’曰:‘求也艺,于从政乎何有!’”(《雍也》)。

38、(陶行知)有一次,陶行知先生在武汉大学演讲。他走向讲台,不慌不忙地从箱子里拿出一只大公鸡。台下的听众全愣住了,不知陶先生要干什么。陶先生从容不迫地又掏出一把米放在桌上,然后按住公鸡的头,强迫它吃米。可是大公鸡只叫不吃。怎么才能让公鸡吃米呢?他掰开公鸡的嘴,把米硬往鸡的嘴里塞。大公鸡拼命挣扎,还是不肯吃。陶先生轻轻地松开手,把鸡放在桌子上,自己后退了几步,大公鸡自己就开始吃起米来。这个故事给我们的其中一个启示就是:教育要有针对性,以提高其实效性,这就需要充分考虑和了解受教育者的情况,即因材施教。

39、“三人行,必有我师”,无论出身、无论社会地位,每个人身上皆有可学习的地方。

40、既要“听其言”,又要“观其行”,二者结合起来,就是“听其言而观其行”(《论语·公冶长》)。把“言”和“行”结合起来考察,这就是孔子备学生的方法。

41、孔子,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人。他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也是私学的创始人。孔子是把他毕生精力贡献给了教育事业。他首次提出“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认为世界上一切人都享有受教育的的权利。是他一生教育实践的结晶,也反映了教育的本质和未来。在教育实践上他提出“诲人不倦”,“循循善诱”,“因材施教”,“举一反三”,“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三人行必有我师”这些教育思想,至今对教育事业仍有重要的启发和划时代的意义。

42、回望两千多年前那个风尘仆仆的背影,他依旧是我们民族精神上的导师,也是我们前进方向的引领者。

43、(译文)孔子说:“中等智力以上的人,可以和他谈论高深的学问;中等智力以下的人,不可以和他谈论高深的学问。”(读解)在圣人看来,人的智力是分为上、中、下三等。

44、③隅:方。④反:反过来证明,也就是类推的意思。

45、冉有走后,公西华奇怪地问:“先生,一样的问题你的回答怎么相反呢?”

46、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47、以上所言是教学上的因材施教,从泛因材施教的角席而言,必定离不开多元化办学,大力发展特色民办学校,为社会提供多元化选择,满足不同社会阶层、不同爱好的孩子多元化的需求,给不同面向的孩子提供更多机会。因此多元化办学才是民办学校存在的真正理由,因材施教教学才是从教者及学校教学提升的终级目标。

48、他根据每个人的特点,分别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教育。他着重培养德行、言语、政事和文学四科的人才。

49、仲由为人耿直莽撞,他敢于向孔子提出批评,这并不是说他不尊敬孔子。相反,他十分尊敬自己的老师。但是如果对一件事情的对错、黑白、是非,他有着自己不同的见解或者看法,他一定会提出来,他与颜回、宰予不用,他从不隐瞒。

50、他对人说:“跟我同到陈国蔡国,遇着患难的人,都不在我门下了。在德行方面的高材生,有颜渊、闵子赛、冉伯牛和仲弓。在言语方面的高材生,有宰我、子贡。在政事方面的高材生,有冉有、子路。在文学方面的高材生,有子游、子夏。”

51、《论语》是我国历史上一部重要的儒学经典,也是儿童国学启蒙的必读选本。通过孩子的诵读,加上故事的解析,让孩子在诵读的基础上真正地理解语句的内涵。理解“三人行、必有我师“的谦逊态度,以及“以直报怨,以德报德“的真性情。走进孔子,了解中国文化,从“小丹姐讲故事”开始。读一读经典的国学,讲一讲国学故事,让孩子真正了解国学内涵!我们一起读吧!

52、(孔子)有一次,孔子讲完课‎,回到自己的‎书房,学生公西华‎给他端上一‎杯水。这时,子路匆匆走‎进来,大声向老师‎讨教:“先生,如果我听到‎一种正确的‎主张,可以立刻去‎做么?”孔子看了子‎路一眼,慢条斯理地‎说:“总要问一下‎父亲和兄长‎吧,怎么能听到‎就去做呢?”子路刚出去‎,另一个学生‎冉有悄悄走‎到孔子面前‎,恭敬地问:“先生,我要是听到‎正确的主张‎应该立刻去‎做么?”孔子马上回‎答:“对,应该立刻实‎行。”冉有走后,公西华奇怪‎地问:“先生,一样的问题‎你的回答怎‎么相反呢?”孔子笑了笑‎说:“冉有性格谦‎逊,办事犹豫不‎决,所以我鼓励‎他临事果断‎。但子路逞强‎好胜,办事不周全‎,所以我就劝‎他遇事多听‎取别人意见‎,三思而行。”

53、只要拿出“束脩(十条干肉)”作为见面礼,任何人都可以跟随孔子学习。孔子的弟子中,有贵族出身的孟懿子和南宫适,有贫贱出身的冉壅,有商人出身的子贡,还有梁父大盗颜涿聚。

54、8) 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 已矣。

55、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