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孔子教育名言及启示(29句)

浏览:    发布时间: 2023年10月21日

孔子教育名言及启示

1、智育就是教学,教育就是发展人的知识和能力。

2、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孔子《论语》(孔子教育名言及启示)。

3、主张“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的教育家是()

4、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孔子《论语》(孔子教育名言及启示)。

5、孔子曰:“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中国有着源远流长的诗教传统,古人一向把诗作为人文教育、人格教育的核心。

6、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倪,小车无杌,其何以行之哉!——孔子《论语》

7、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孔子告诫学生的这句话,道出了他所主张的读书方法——学习与思考相结合。以此为指导,后世的朱熹提出的朱子读书法(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己体察、着紧用力、居敬持志)用”熟读精思“对孔子学思并重原则作了具体阐释。其中熟读涉及的是学习的巩固性原则,他提出熟读是要“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朱熹《读书之要》)。为此,他强调读书必要读足一定的遍数,因为在他看来,熟读确实有助于理解,“读书千遍,其义自见”,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当然朱熹过于强调读书遍数,则未免陷于机械。熟读的目的是为了精思,朱熹提出精思的要求是“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对于精思的方法,朱熹提出了“无疑——有疑——解疑”的过程。他说:“读书始读,未知有疑。其次则渐渐有疑。中则节节是疑。过了一番后,疑渐渐解,以至融会贯通,都无所疑,方始是学。”这里所说的从无疑到有疑再到解疑的过程,即是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无论是发现问题还是解决问题都是精心思考的结果。读书若能真做到既读得熟,又思之精,那么就真正把书读通了,而且会真正有收益。有些书特别是经典名著的内容不是一目了然的,需要读者通过一番联系实际以及联想、查询、思索的功夫,才能打通关节,对书中的观点心领神会,弄懂弄通。另外,书有优劣高下、好坏真伪之分,所以书上的话不可不信,也不可全信。孟子说:“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吾于《武成》,取三军而已矣”。(《孟子·尽心下》)那些没有“取”的,自然是孟子不信或存疑的。因此,我们读书应开动脑筋,多问几个为什么。思考的过程就是分析的过程,就是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去伪存真的过程。思之越深,析之越透。多思、精思,可以使我们明辨是非,对书中的知识真正做到“弃其蹄毛,汲其精华”。  

8、结合实际,论述怎么做促进教育的促进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功能。

9、与其进也,不与其退也。唯何甚。人洁己以进,与其洁也,不保其往也。——孔子《论语》

10、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孔子 《论语》

11、更广泛的来说,无论任何现实问题,历史典籍上都并没有标准答案,我们必须调动我们所学的全部智慧,有继承又有叛逆,独立创新,做出属于我们的判断。而且这些判断的责任,必须由我们自己来承担,不能推卸给孔子、亚里士多德这些古人,他们可都已经去世很多很多年了,没法替我们买单了。

12、当人的世界观统帅着他的思维感觉意志活动等一切精神生活领域时,知识就变成了起作用的东西。在创造性劳动中培养思维,这是教学技巧的重要表现,凭借这种技巧,教养使人变得聪明起来。(苏)瓦·阿·苏霍姆林斯基

13、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14、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孔子《论语》

15、结合材料,教育应该培养具有什么样素质的人(材料是纳粹集中营的幸存者成了校长,但是他看到那些有学问的人变成了施害者)

16、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孔子《论语》

17、1958年美国《国防教育法》主要强调尊重儿童身心特点。

18、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承认不知道,这才是求知的正确态度。

19、  当阙d有个儿童来向孔子传信时,有人问孔子这个孩子是否是一个要求上进的人。孔子说:“我看到他站在成年人才应该站的位置上,看到他跟前辈长者并肩行走,不像是想通过学习使自己上进的人,而是急于成名的人。”

20、  德语“教育”一词为Bildung,是“培育、成长”的意思,人类向来把教育视为自我成长和提高的途径,教育的首要目的是成德。在柏拉图看来,体育的目的首先不在强身健体,而在于培养学生勇敢坚忍的德性。纵观当今世界,自然界的种种问题都与人有莫大的关系,更不用说人类世界本身。既然全球所有问题都取决于人,那么反求诸己,通过改变和提升人自己来改变世界,不是解决问题和危机唯一可行的道路吗?所以说孔子的为学思想不仅仅属于过去,也属于现在和未来,是成己成物的有效途径。

21、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22、   教育是为社会服务的,教育的目的当然应该促进社会发展。春秋末期,在孔子看来,是一个“礼崩乐坏”的时期,社会政治秩序失调,价值系统紊乱。出于政治和伦理目的,孔子提出了培养德才兼备的“君子”的目标。子曰:“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斯可矣。”(《论语·述而》)孔子认为“圣人”是高不可攀的,他讲求实际,将“君子”作为人生最高理想境界,因而也是他育人的最高目标。曾有人统计,《论语》中“君子”有107处,比如“君子所贵乎道者三”(《论语·泰伯》)、“君子成人之美”(《论语·颜渊》)、“君子坦荡荡”(《论语·述而》)、“君子有九思”(《论语·季氏》)等,可见孔子对“君子”的推崇。归纳起来,“君子”的个人修养可分为四个方面的要求:

23、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24、19世纪柏林大学不重视纯学术研究而重视职业技术学习,重视职业教育和功利性学科。

25、B、以学习者的兴趣和生活经验为中心组织课程

26、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孔子《论语》

27、孔子和他创立的儒家思想对中国和朝鲜半岛、日本、越南等地区有深远的影响,这些地区又被称为儒家文化圈。

28、  当今社会,很多人把物质财富的多寡作为衡量一个人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却忽视了物质财富的富足弥补不了精神世界的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