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孟子孟子(44句)

浏览:    发布时间: 2024年04月09日

孟子孟子

1、宣扬“仁政”,最早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韩愈《原道》将孟子列为先秦儒家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元朝追封孟子为“亚圣公·树宸”,尊称为“亚圣”,《孟子》一书,属语录体散文集,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的弟子共同编写完成,倡导“以仁为本”。

2、1929年,毛主席在与一位友人谈话时说:“在历史上,人民群众实际上处于被统治的奴隶地位。孟子所说的‘民为贵’,‘君为轻’,只不过是一种乌托邦式的理想,在旧社会是不可能实现的。作为‘奴隶的人民’不可能直接、自发地推翻旧有的统治,成为‘主人的人民’。他们只有集中自身的精华,形成能与统治阶级相抗衡的先进思想和阶级先锋,取得革命成功,才能完成由奴隶上升到主人的质变过程。”

3、当他决定离开齐国时,宣王亲自挽留他。他说:“不敢请耳,固所愿也。”(《孟子·公孙丑下》)意思是:我不敢请求罢了,这本来就是我所希望的。

4、司马迁《史记·孟子荀卿列传》:“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当是之时,秦用商君,富国强兵,楚魏用吴起,战胜弱敌,齐威王宣王用孙子田忌之徒,而诸侯东面朝齐。天下方务于合从连衡,以攻伐为贤,而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

5、当兄弟姐妹都平安时,我们在社会上遇到同辈的人,也比较容易把对同胞手足的情感推广出去。

6、殿内东山墙神龛一座,内塑孟子像,高42米、宽72厘米。头戴冕旒,身穿蟒袍,绘五彩云龙,粉红脸,抱圭端坐。左侍童头挽发髻,身穿蓝大领袄,下穿青靴,双手托砚台一块;右侍童头挽发髻,身穿绿大领袄,足穿青靴,双手托纸卷。两侍童均高05米、宽42厘米。

7、毛主席对这些话就非常赞同,并将其运用于指导中国的革命建设中,最突出的,就是毛主席在《论持久战》写的:“日本虽能得到国际法西斯国家的援助,但同时,却又不能不遇到一个超过其国际援助力量的国际反对力量。这后一种力量将逐渐地增长,终究不但将前者的援助力量抵消,并将施其压力于日本自身。这是失道寡助的规律,是从日本战争的本性产生出来的。”

8、这三句话连贯下来,人生至乐出于真诚而完全操之于己。

9、但后来呢?孟子显然失望了,他认为乐正子重视俸禄超过理想,重视生活舒适超过对老师的尊敬(《孟子·离娄上》)。

10、孟子的言论著作收录于《孟子》一书。其中《鱼我所欲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寡人之于国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和《富贵不能淫》等篇编入中学语文教科书中。

11、为了说明这种不忍之心是普遍存在的,孟子以“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的比喻,描写任何人在没有计较利害的念头时,总是会不忍看到别人(尤其是孩子)受苦。

12、儒家的善是指“我与别人之间适当关系之实现”,因此一切修养都必须落实于实践此善。善又以仁为首要代表。那么如何达成仁的要求呢?答案是:努力实践推己及人的恕道。

13、元朝 至顺元年(1330年) 元文宗 邹国亚圣公。

14、光有不忍之心还不够,需要扩而充之,像“火之始燃,泉之始达”,然后君主行善将毫无困难,而人民行善也就亦步亦趋了。

15、孟子专心学习孔子思想,承先启后,得到极大成就,使后人以“孔孟之道”代表儒家学派。

16、在明清两代,官方规定,科举考试的八股文题目必须从《四书》中选取,要“代圣人立言”。于是,《孟子》一书便成了明清两代士子们的必读书之一了。

17、殿内正中木雕神龛楼一座,内塑孟子父母像各一尊。左像孟父神牌刻“启圣祖邾国公神位”,塑像头戴冕旒,双手抱圭,身穿青袍,绘五彩云龙,粉红脸,双膝前曲端坐,下穿云勾鞋,像高32米、宽52厘米。右为孟母塑像,像前神牌刻“端范宣献夫人神位”,塑像头戴凤冠,上饰金翅凤鸟,身穿五彩龙凤霞披,下穿彩绿百褶裙,云勾鞋。粉红脸,抱圭端坐。像高40米、宽48厘米。两侍童位于孟子父母左右站立,东侍童男头戴黄毡帽,身穿蓝坎肩,腰束红蓝褶围裙,足穿白底快靴。左手下垂,右手托一圆盒,粉白脸;西侍童女头挽发髻,身穿青绿坎肩,下穿粉红花筒裙,粉白脸。双手捧书一卷。两侍童各身高23米、宽42厘米。

18、上述三辨构成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其渊源是古代的尧舜之治以及孔子之道。

19、宋朝 元丰六年(1083年) 宋神宗 邹国公。

20、孟子故宅东西4米、南北26米。宅院坐北朝南,古柏围绕,外围高墙,东西两进院落,有大门楼一座,上悬“孟子故宅”立扁一方,雕云边红漆金字。院内正殿三间,东西阔11米、南北进深73米,前厦后座,四梁八柱。前廊下一门两窗,每开间平身科斗拱二攒,三踩单昂,上有天花,灰瓦罩顶,两山及后墙皆用砖砌。

21、这句话代表了儒家学者的心声,说得既真诚又婉转。但孟子终究还是走了,因为当时各诸侯所要的是“富国强兵之策”。孟子的仁政理想显然与此格格不入。

22、不仅其生卒年不详,就是其籍贯、名字、生平活动、师承关系以及先祖等。

23、虽然同为儒家学派的宗师,孔子和孟子二者的区别还是显而易见的。

24、与人相处遇到任何困难,儒者一定自我反省。孟子多次以射箭为喻,若是射箭未中靶心,不能责怪靶心放错位置,也不能责怪别人胜过自己,而应该“反求诸己”。

25、孟子的回答其实是个提醒:国君若不能“与民偕乐”,最后会走上灭亡之途。国君若能与民同乐,最后可以称王天下。

26、孟子进而引用孔门弟子有若、宰我、子贡等人的说法,推崇孔子为:“自有生民以来,未有盛于夫子也。”

27、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28、孟子有着海纳百川的胸襟和气魄,有着大义凛然的浩然正气,有着积极向上的励志精神。“富贵不淫,贫贱不移,威武不屈。”“天降大任于斯人也,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这些谆谆教诲,彰显出民族的气节,那是一种“杀身成仁,舍生取义”大无畏的精神。

29、由此可知当时各国君主发动战争、严刑峻罚、苛捐杂税,导致百姓随时处在死亡的阴影中,以大多数农民来说,“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人生只剩下痛苦与死亡,真是情何以堪?

30、译文: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一座方圆三里的小城,有方圆七里的外城,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可是不能取胜,这(是)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不如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式。

31、不得乎亲,不可以为人;不顺乎亲,不可以为子。

32、有关政治的问题,孟子从未忽略教育的重要。他引述《尚书‧泰誓》:“天降下民,作之君作之师,惟曰其助上帝宠之。”“君”与“师”必须合作,才可使百姓生活上轨道。

33、他听梁惠王谈到善待百姓却没有得到预期的回应,就以“五十步笑百步”为喻,说明行善必须长期为之,并且真正出自内心,否则就像临阵脱逃的士兵,跑了五十步停下来,就嘲笑那跑了一百步才停下来的人。

34、 进入知识店铺主页即可点击观看最新课程直播,

35、譬如,舜身为天子,拥有世人所羡慕的一切,但唯独在孝顺父母方面未能得到适当的回应。

36、孟子(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姬姓,孟氏,名轲,邹国(今山东省邹城市)人,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宣扬“仁政”,最早提出“民贵君轻”思想,被韩愈列为先秦儒家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元朝追封为“亚圣”。

37、孟子最常称道的古人是舜。在他笔下,舜的事迹栩栩如生。他描述舜如何在艰困的环境中坚持修养自己,最后取得圆满的成果。

38、《大学》和《中庸》被认为是孔子弟子曾参和孔子之孙子思的著作,这样,《孟子》一书便与孔子及孔子嫡系的著作平起平坐了,其实际地位更在“五经”之上。

39、人群相处,如果只知争权夺利,而不顾道义与责任,那么社会必定陷于混乱。因此,分辨义利之本末先后,是做人处世的首要原则。

40、结班仪式上,梁涛教授、赵永和书记、向净卿博士分别代表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孟子研究院、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硕博士生致辞。

41、孟子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裔,孟孙氏衰微后,有一支从鲁迁居到邹国,就是孟子的祖先。

42、孟子是儒家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之被后人称为"亚圣"。但孟子的地位在宋代以前并不是很高。有一首讽刺孟子的打油诗:“乞丐何曾有二妻?邻家焉有许多鸡?当时尚有周天子,何事纷纷说魏齐?”自中唐的韩愈著《原道》。

43、孟子是儒家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之被后人称为"亚圣"。但孟子的地位在宋代以前并不是很高。有一首讽刺孟子的打油诗:“乞丐何曾有二妻?邻家焉有许多鸡?当时尚有周天子,何事纷纷说魏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