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哲学的定义是什么(59句)

浏览:    发布时间: 2024年04月26日

哲学的定义是什么

1、其实,我一直有一个长期的研究计划,我找了几个朋友,他们有做甲骨学的,有做语音的,有做古代语法的,加上我,我们几个一起来研究一个字,就是“五行”的“行”字。我当时是从思想史的角度入手,我们的研究结果就是2009年登载在《中国文哲研究集刊》上的那篇文章——《先秦经典“行”字字义的原始与变迁》,文章写得很长,我们四个各写一个部分,我当时顺带把整个“五行”的演变也厘清了一下。在研究“行”字的基础之上,后来,我又编了几本书,和“名”“字”以及概念范畴有关。我自己也写了一些文章,比如有关“中间”的“中”字。为什么研究“中”字呢?因为当时清华简出来,里面有一篇叫《保训》,《保训》里的“中”字要如何解释,引起了很多争议,有很多讲法。当时我就提出来,如果只偏执于一种意义,很难得出结论,因为从古文字来讲,“中”字起码有三种不同的意义,它的字形也不同。王国维就关注过这个,在《释史》里谈到很多。所以,我把先秦经典中的相关撰著搜集过来,纵横分析,来梳理“中”字的源流。

2、我觉得这个会议非常有意义,但两天下来,我觉得比较欠缺的是没有探讨关于方法的目的问题。方法只是一个手段、工具,它为的是要达到目的。也就是说,我们接下来可以思考研究、发展中国哲学的目的何在。如果说我们想知道宇宙是什么,人生是什么,生命的意义是什么,那么反思我们的方法,这些方法能不能帮助我们达到这些目的。能够达到目的的方法才是好方法,基于此,方法不是唯一的,基于不同的目的有不同的方法。所以,我觉得我们应该进一步思考的是我们的方法要达到怎样的目的。谢谢!

3、所有的原因都是事物的初始。前面我们介绍了亚里士多德的“四因说”,一个事物包括多个原因,从形式、质料、动力和目的上事物都有不同的原因。从质料上,青铜是雕塑的原因,土和木头是房屋的质料因;从形式上,房屋的设计理念和思想是房屋的形式因;从动力上,工人的修建是房屋的动力因;从目的上,能提供给人们居住是房屋目的因。

4、谢谢各位,中午参观完章太炎故居,现在来讲这个课题,感到肃然起敬。我主要谈“名”、“字”与范畴,可能我不会照着我的文章去讲,但理路还是一样的。我想先做个说明,很感谢若晖兄的邀请,他当时问我有没有兴趣的时候,我回答说很有兴趣,因为我做这个课题已经很多年了,最近写的一篇文章主要是讲如何从语言学的角度来看思想史的发生,我提交的会议论文也是沿着这样的思路来的。我当时写的时候,其实不大想重复原来的观点,因为以前写过很多这方面的文章。大概从2003年开始,我就一直提倡义理与训诂并重。以前,戴震说过“训诂明而后义理明”,后来唐君毅先生就把这句话倒过来讲,说“义理明而后训诂明”。究竟是先从训诂入手还是先从义理入手?以我十来年对这一课题的研究经验来说,我觉得要看个案,没有绝对的谁先谁后,但有一点可以确定,就是训诂和义理不能偏废。

5、杨老师是我非常尊敬的老师,我们从前是同一个研究团队的,可是,我完全不赞成杨老师的观点,为什么呢?因为我不是要重新走阮元“性命古训”的路子,这点我必须声明一下。过去有些朋友误会,以为做义理训诂就是把阮元、傅斯年他们做过的事情再做一遍。我不是这个意思,我也不想证明做好训诂就可以了解义理。我认为义理和训诂双方可以互相帮助,如果你偏重一方,那你一开始就错了。比如说“五行”,民国初年,林复观、梁启超,包括劳思光先生,他们都在批评“五行”思想,认为“五行”是一种落后的思想,是一种非常机械的分类,其实他们根本没有好好去读《尚书·洪范》。我常常说《洪范》篇和“五行”要放在一起看,它们是一套思想体系,“五行”不只是金、木、水、火、土,在人身上为貌、言、视、听、思,并以恭、从、敏、聪、睿为其准则,以肃、义、哲、谋、圣为其境界。并且,这五个不是平行的,是“4+1”的状态。就是说在金、木、水、火、土里,“土”的位阶比较高,孔颖达注疏说“坤旺于四季”,就是因为他认为“土”的位阶比较高;在貌、言、视、听、思里,思的位阶比较高;在恭、从、敏、聪、睿里,睿的位阶比较高。郭店楚简《五行》篇讲,四行合是“善”,人道也;五行合是“圣”,天道也。“四行合”与“五行合”是不一样的,“五行”强调的不是忠实之类的伦理观,而是说君子要具备多种能力,需要表达“仁”的时候就去发挥“仁”的部分,需要“义”的时候就去发挥“义”的部分。这里也涉及到我讲的“中”字,很感谢林安梧老师提出的关于“中”的意见。“中”字很多种意义,至于说它具体表达的是什么,需要调和,这就是为什么“中”要和“和”这个概念一起讲。我不是说我们一定要了解一个字的架构才能理解它的意义核心,而是说它有助于我们更完整、更准确地把握义理。我觉得两个阵营的人必须互相尊重。今天中午吃饭的时候,我们谈到,中国哲学和西方哲学最大的出入就是歧视对话,关于中国哲学的合法性问题,我们不应该再问了,我们应该承认它是合法的,但同时也必须承认,很多的方法、术语都有西方的背景。同样,训诂和义理也是如此,两种不同的进路方式需要保持沟通和对话,这是我的真正用意。

6、振丰学长,我觉得植物人的例子非常好。首先,我只负责解释庄子的意思,如果他的意思就是植物人而你不喜欢的话,我也没办法。再者,我这里并不是庄子哲学的全部,只是观照了有“德”的地方,然后我注意到“不与物交”,它和很多内容相关,但也不是庄子的全部。我认为庄子是非常复杂、矛盾的人,他有很多立场,所以我曾在自己的书里说他的自我观念是个值得争论的问题。我这篇文章只是呈现了庄子的某个侧面。那我再谈谈你所谓的“植物人”,我们常常讲庄子超然物外,超然物外是一个很美的词,就是说“心”要有一个自由的状态,不与物相牵连,如果在物中,就会有得失,就会有安之若命的无奈。还有,有为法、无为法,以汉传佛教来说,有一百法,六个无为法,九十四个有为法,涅槃的境界就是无为法。佛陀的种种形象都是他三生里的某一生,在法生中就是那六个无为法,无为法是不会起因果的。当然如果我们有为法也纳进去,对理解庄子应该是有帮助的吧。至于濠梁之辩,我刚也说到我还不敢去写庄子哲学,所以,请各位多包涵!

7、源于经验并且只能通过诉诸经验来辩护。经验知识只能这样获得,并且只能这样来辩护(与先验知识相对,它无需经验)。(哲学的定义是什么)。

8、感谢劳先生的精彩讲演。接下来,进入讨论环节。因为这一场是最后一场,所以,如果大家想要对此次会议做一个全面总结的话,我们可以把时间稍微延迟一点。好,那我们先讨论吧!

9、柏拉图形而上学中的术语,指理想中的“形式”的世界,这个世界是没有变化的,我们只能通过理性和思想来认识这个世界。(哲学的定义是什么)。

10、哲学家中间的一种有些陈旧的说法(比如“他是出于自己的自由意志这样做的”),总思是说,一个人有能力决定那些先前的条件不能决定的事情。当然,事前的考虑也许是存在的,比如一个人想要什么、相信什么,但自由意志的意思是说,这些考虑永远也不能确定一个人的决定。它们充其量是“决定的一部分”。

11、《真理与方法》是西方现代诠释学的经典之作,而概念史分析正是该著最具特色的方法之伽达默尔成功地在概念史框架中展开其哲学诠释学运思。这部伽氏最重要的著作的丰富内容和要旨,在很大程度上是借助一系列概念查考来展开的。在他看来,既然哲学与概念的系统运用有关,哲学研究便离不开概念史研究;哲学只有走上语言之路,概念史研究才会有新的天地。《真理与方法》极大地推进了概念史的发展。在这之前,概念史的方法论思考并不充分。伽氏著作的问世,为这一研究方向奠定了异乎寻常的理论基石。尤其是该著第三部分“以语言为主线的诠释学本体论转向”,呈现出伽氏所促进的“语言论转向”与概念史范式的关系,倡导哲学须从概念梳理和语义分析入手。

12、下面,请劳先生回应,讲讲植物人是怎样逍遥的!

13、演绎推理的一种。最著名的例子是那些具有如下形式的论证:

14、(criticalthinking,criticism)

15、郑老师的文章很深入,我有三个问题想向你讨教。第你讲到“行”“中”“天”,对这些字做单独的字考。我想问的是,你是不是认为中文字当中,有一些字具有基本概念的功能?是不是它越basic,它的implement就越丰富?第因为汉字不是语音中心主义,上午安梧老师也讲到汉字的图像性,所以,要在具体的语句脉络中,才能显示其意义,单独的字是没有意义的。但你似乎刚好相反,听你所讲,好像每个单字不但有意义而且还有歧义,你能不能稍微解释一下?你认不认同中文里汉字只有在语境中才有意义,单独字是没有意义的?第你讲到的殷人与干支的问题,但没有展开,其实我很好奇。我一直以为,周代相比于殷商,有一个很大的思想转折,你已经有所暗示,但没有讲清楚,能不能再说一下?

16、第二个问题,单独字是否具有整全义,是否要在脉络里看它的意义,我想这个也是要依情况而定的。比如说“中”字,我们找不到它的一个核心意义。“中”的意义繁复,即便你只研究“中”字在中国思想史、哲学史上的意义,你都可以写一套书了,道家讲“中”,儒家也讲“中”。我们从字源上追溯,它在甲骨文里就有三种写法。一种是清华简《保训》里面的写法,“追中于河”,李零他们解释为均、均齐;还有一种是中道,按梁涛他们的说法,“追中”就是追求中道;但其实它们是两个不同的字,王国维在《释“史”》里就讲到,帛书简册是“中”。“中”的意义太多了,我无能为力。到了战国的时候,“中”字的意义分歧是非常可怕的,“中”有“新”的意思,有“身体”的意思,有“衣服”的意思,有“空间”“时间”的意思,这种情况,我就无力论述了。

17、事物的结构。它被看作一个特殊的事物或一种事物。在柏拉图那里,“形式”是独立存在于“存在的世界”中的实体,它决定着这个世界中的那些特殊事物的本性。在亚里士多德那里,形式只是确认一个事物是其所是的本质特征,它不是独立存在的。

18、亚里士多德说,存在的含义和范畴的数目是一样的,每一种范畴都是一种存在。

19、伽达默尔把概念史研究看做负责任的批判性哲学活动的前提。他重视语言的历史清理和概念史分析,直接受到狄尔泰(WilhelmDilthey,1833—1911)、胡塞尔(EdmundHusserl,1859—1938)和海德格尔(MartinHeidegger,1889—1976)的影响。在这三位哲人中,虽然注重概念的海德格尔对他的影响更大、更直接,但伽氏却比海德格尔更彻底地转向语言,且更注重历时分析。在他那里,论题与概念史的结合,不仅被看做重要的哲学方法,而且不是外在的,人们能在哲学概念的历史变迁中把握其内在精神。他认为“传承物的本质就在于通过语言的媒介而存在”。语言、特别是概念,成为哲学的媒介。那是“一种经常的概念构成过程,语言的意义生命就通过这种过程而使自身继续发展”。“能被理解的存在就是语言。”受到海德格尔的影响,伽达默尔认为语言绝不像工具那样,要用就可捡起,不用就可弃置一旁。“我们通过学着讲话而长大成人、认识世界、认识人类并最终认识我们自己。学着说话并不是指学着使用一种早已存在的工具去表明我们已熟悉和认识的世界,而只是指赢得对世界的熟悉和了解。”

20、26绝对命令(categoricalimperative)

21、15帕斯卡的赌注(Pascal’swager)

22、好的,谢谢。第一个问题,中文字是否有一个整全的概念,我认为不是每一个字都有,所以我们要选择。大致上,我认为“天”的意义范畴虽然有歧义,但是有一个意义核心。我的文章里有讲到,殷人用人的身体,特别用他的头来标榜“天”。所以王国维也讲到,但他只讲了一半,没讲的一半其实很重要,就是天人合一的观念已在此萌芽。这种身体观,不是忽然之间产生的,我们可以看一下《周易》里的卦。《周易》里很多的初爻都是用人的足部——脚来做比喻,很多的上爻都是用人的头部来做比喻,所以一个卦就是一个人的身体。可见,用身体来对应一个字或一个符号,是有非常古老的源头的。“天”字大概就是有这样一个核心意思。

23、44思想气候(climateofopinion)

24、一种形而上学看法,认为只有心灵及其观念才是存在的。

25、比如一个人没有艺术的潜能或者天赋,那么就很难成为一名优秀的艺术家。一个事物是不易改变的,脆弱的,从某种程度上说,它就不具备某种潜能。

26、人类思考的理想——尽管人们对哪种学说或人物是最具智慧的还有分歧。从本质上说,智慧既是抽象的或理论的知识,又是实践的知识,包括“应该怎样去生活,怎样才能生活得好”。

27、认为上帝居于世界和人类的精神之中,而不是同人类和他所创造的宇宙截然分开。

28、第二部分 最重要的希腊思想家:他们的问题和回答

29、26真理的实用论(pragmatictheoryoftruth)

30、感谢大家!这两天的会议太紧凑了,我们好像完全沉浸在发表与论辩的氛围之中。刚劳老师问我,这次会议达到目的了吗?我想很多内容已经超出了我原先设想的范围了。虽然我在会前就已经拜读了各位的大作,但会议讨论的丰富性、深入性与生动性,仍然大大超出了我的想象与预期!另外我也同意李老师的建议,就是我们下一步讨论或可将重心转到目的上来,我想如果有机会,我们将来还可以再举办一届这样的讨论,题目或者就像李若晖老师所说的,就叫“中国哲学的目的与方法”。这次会议时间安排太紧张了,没有留给大家更多的时间,招待不周,请多包涵。谢谢大家!

31、21绝对自由(absolutefreedom)

32、2内在的(上帝)(immanent(God))

33、存在主义的一种说法,指真正的、个体的自我认同,从而与非本真的自我相区别,非本真的自我只是一个人所扮演的角色和公众的认同而已。这个词在20世纪经由马丁·海德格尔的哲学而变得盛极一时。

34、这门课程不追求“效率”,并非把教科书式的哲学导论直接扔给你,而是精心地把艰深的思想“研磨”成生动的故事和轻松的讲述,用一整年的时间,通过104堂课程,带你一点点了解漫长的哲学史和哲人的思想精髓。

35、认为非物质实体存在的一种形而上学观点。它的弱版本只是认为存在着这种实体;而它的强版本即唯心论则认为,只有这种实体存在(也就是说,不存在物质对象)。

36、含义不同。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哲学既是世界观的学说,又是方法论的学说,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37、20世纪的一种哲学运动,在法德两国通过海德格尔、萨特和其他一些哲学家的著作而展开。它的基本主题是人的自由和责任、既定规则的缺乏以及我们需要对自己的行动负责。

38、概念史曾被看做人文科学和阐释学的基础研究,但在伽达默尔把概念史纳入普通诠释学亦即理解理论之前,从未有人赋予其如此宽广的哲学意义。在他看来,概念史不只应当在哲学层面为人文科学提供必要的根基,而且还要从诠释学传统中汲纳养分。如此,概念史便不再扮演辅助研究的角色,而是如同伽氏论文《作为哲学的概念史》(1970)所指出的那样,成为哲学的践履形式;它不应被看做哲学史研究的新方法,而是哲学思想运动本身的有机成分;换言之,概念史不纯粹是哲学研究的补充工作,而应完全融入哲学肌体。在一个由科学理论、逻辑和语言分析主导哲学的时代,哲学当有自己明确的研究对象,那就是概念本身,也就是将概念史上升为哲学本身,或曰哲学的本质。这是哲学这门学科本身的要求所致,并且,哲学概念史研究本身就是诠释学实践。《哲学历史辞典》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受到这种诠释学浸润的概念史研究,从诠释学立场出发解析概念,厘清当代哲学体系中的概念同其历史起源和发展的关系,观照概念的历史多样性。

39、这个词以前被用作经验论的同义词。在最近一个时期,它被用来指由逻辑实证主义者提出的一种看法,即只有能够得到经验证实的句子才是真正有意义的。

40、关于某种对象或事物状态的观念,通常用一个词或一个短语来表达(概念有时候被说成是词语的含义)。

41、逻辑学的发明者是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狭义的逻辑学指:研究推理的科学,即研究如何从当前已知条件推理出未知必然结果的科学。广义的逻辑学指:研究思维形式,思维规律和思维的逻辑方法的科学。

42、第44节 ἀλλοδοξία(替代的看法)作为δοξάζεινψευδῆ(错误的看法)的可能性的基础(189b-190c)

43、初始表示一个事物存在、生成或者被知晓的起点。它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事物开始生成的起点,一种是内在于事物的本性的起点。比如地基是房屋的起点,龙骨的是一艘船的起点,因为修建房屋和船是从它们开始的,这是它们生成的起点。比如房屋和一艘船的设计、一个城邦的君主、一个人的思想和意愿这些让事物得以开始形成的起点,能推动事物产生的因素,也是事物的起点。

44、人的决定和行动是一个人自己的责任,它可以受到适当的赞扬和责备。对“自由”的最极端的解释就是缺乏任何原因或决定。于是一个非决定论者会说,如果一个事件没有原因,那么它就是自由的;一些哲学家会说,如果一个人的行动仅由他自己来决定,而与其他任何东西(包括一个人的性格)无关,那么这种行动就是自由的。然而,有些决定论者(“弱”决定论者)会说,只有当一个行动“与某人的性格相符”,并且建立在一个人的愿望和个性之上时,它才是自由的。最一般地说,如果个人的行动本可以以另外一种方式去做,那么它就是自由的,无论这种行动是不是意识决定的结果,也无论是否有某种原因包括进来。

45、一种被黑格尔和马克思大加使用的哲学方法,在辩证法中,矛盾之间互相对抗以达到真理。辩证法的起源可以在古希腊哲学中找到。

46、劳悦强:谢谢若晖兄和晓江的邀请,很高兴来这里和大家一起学习。首先我也要表示歉意,我的文章也没写完。还有,因为这次会议主题是“中国哲学的概念与方法论”,我本来是很认真地去思考方法的问题,不过因为时间关系,文章中完全没有论述到这一点。原来的论文题目有个副标题是“兼论诠释方法”,不过因为文章没有谈论这方面的内容,也就删掉了。另外,我想说一下,当时交稿的时候文章用的是繁体,但论文集中好像都转换为简体了,我文章里的“遊”字,有些地方是游泳的“游”,现在都看不出来,所以给大家提醒一下,不过我想读的时候也能判断出来。

47、一种在相信它的人看来也许为真,但对其他人也许并不为真的观念。在克尔凯郭尔那里,主观真理是一种激情式地笃信的观念,但从客观上讲,它既不真也不假。

48、洛克哲学中的术语。洛克认为心灵就像一块白板,从而与天赋观念存在的学说相对立。换句话说,心灵在人刚出生时是“空白的”,我们所知道的任何东西都必须通过经验“印上去”。

49、55主观真理(subjectivetruth)

50、接受若干种不同的伦理价值体系可以在一个社会中共存,无论它们是否相互矛盾。

51、何俊教授报告:中国哲学的现代阐释——以马一浮为例

52、另外,在原因中,亚里士多德也区分了时间上先后的原因、重要性不同的原因,偶然和必然的原因等等。

53、这种观点认为,人总是为自己的私利而行动的,即使他们看起来像是为了他人的利益而行动,那也只是表面现象(比如当一个人向慈善团体捐款时,利己主义者会说,这个人只是为了使自己能够体验到一种正直的感觉)。

54、毫无例外地适用于每一个人的能力。按照康德和其他哲学家的说法,这是道德原则的本质特征。

55、2存在主义(existentialism)

56、经验论是这样一种哲学,它声称除某些逻辑真理和数学原则之外,所有知识都来源于经验。我们往往用英国经验论来特别指三位哲学家——洛克、贝克莱和休谟。然而时至今日,它仍然是一种充满生机的运动,伯特兰·罗素和其他一些当代哲学家也在此列。

57、在文中,海德格尔通过一系列的区分去定义哲学的本质和任务。首先,哲学不是流俗看法中的专门科学和一般教育,而是诸学科的基础,是在所有科学中“活着的”东西;其次哲学不是实证科学,而是批判的科学——前者注重存在者,后者揭示存在,哲学的批判功能就在于分离和区分存在者与存在。在海德格尔看来,哲学的这种定义也意味着需要特别的任务和辛苦的探究,追问那将自身置于最彻底的批判下的东西。因此,回到古代哲学的基本概念是要去寻找突破口,去审视它第一次决定性的形成,进而获得一种“实质的理解”。

58、第45节 δόξα和感知与思想(διάνοια)的结合(190c-200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