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是谁说的(59句)

浏览:    发布时间: 2023年08月24日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是谁说的

1、  所以,以天下为己任并不一定要出仕为官,在位谋政,而是不论在朝在野,随时随地,根据自己的处境、条件,自觉担当;不一定要有权力、地位、财富等资源,而最重要的是要从自己做起,身体力行。

2、1614年,清王朝建立,这时顾炎武2岁,注定要当一个明代的遗民。顾炎武原名绛,明亡后改名炎武,被后人尊称为亭林先生,所以也叫做顾亭林。

3、(甲)大启而宇,长发其祥 (乙)交以道接以礼,近者悦远者来 (丙)室有芝兰春自永,人如松柏岁长新

4、顾炎武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但孔子却说:“天下有道,则庶民不议。”天下有道,百姓就不要去议论国家的事了。一个说:天下不管有道无道,我们都有责任。一个说:天下有道的时候连议论都不必了。请问:矛盾吗?

5、梁启超于1897年最早将顾炎武“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的原话,改写为“天下兴亡,匹夫之贱,与有责焉”。在此基础上,他又在同年最早概括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6、“亡国”与“亡天下”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亡国”是指改朝换代,换个王帝,国号。而仁义道德得不到发扬光大,统治者虐害人民,人民之间也纷争不断,是天下将灭亡。保国这类事只需由王帝及大臣和掌握权力的人去谋划。但是“天下”的兴亡,则是低微的百姓也有责任。扩展资料:顾炎武出身乡宦,自小读书,十四岁参加复社活动。复社是一个图谋革新的社团,成员大多是爱国的知识分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是谁说的)。

7、毛泽东诗词“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中的“一桥”是指( )

8、A.戴震              B.黄宗羲

9、那老头朝下面摆摆手,继续向上爬,到了山顶,他取出几本书,几张纸,勾画着什么,过了一会儿,才慢慢下来。人们远远看着这位奇怪的老头,等他走到骡子边,欢迎的人群中才有声音叫起来:“这正是顾先生!”

10、顾炎武在学术上的最大特色,是反对朱熹、王阳明以下的宋明理学的空虚玄妙,顾炎武强调客观的调查研究,提出:“君子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徒以诗文而已,所谓雕虫篆刻,亦何益哉?”意思是说,君子要以文章救世,空谈和修饰辞藻有什么好处呢?这对于当时不愿意面对政治,只专心做学问以求自保的很多学者来说,是一种挑战。顾氏宗亲点击加入顾氏家族总群

11、“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是明末清初思想家( )的名言。

12、以八字成文的语型,是出自于梁启超。意为保护一个国家系统不致被倾覆,是帝王将相和文武大臣的职责,与普通百姓无关;而天下苍生的兴盛、灭亡,关乎所有人的利益,因此,每一个老百姓都有义不容辞的责任。

13、学生们问道:“那么,该怎样读到这些书呢?”

14、一个国家能够长盛不衰,仅在于这个国家的人民有一种责任感。从古至今,中国历史上不乏“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人,到了明末清初,也涌现出一大批思想家,他们希望汉室能够兴复,为清朝统治下的中国命运担忧。这其中,最有名的就是提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顾炎武。

15、顾炎武(1613年7月15日—1682年2月15日),汉族,明朝南直隶苏州府昆山(今江苏省昆山市)千灯镇人,因故居旁有亭林湖,学者尊为亭林先生。明末清初的杰出的思想家、经学家、史地学家和音韵学家,与黄宗羲、王夫之并称为明末清初“三大儒”。

16、《韩非子.有度》云:“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匹夫”指低贱的平民。

17、《出塞》是王昌龄早年赴西域时所作。王昌龄所处盛唐,所以在其边塞诗中,多能体现一种慷慨激昂的向上精神,和克敌制胜的强烈自信。但是频繁的边塞战争,也使人民不堪重负,渴望和平,《出塞》正是反映了人民的这种和平愿望。

18、人们围住一身灰土的顾炎武,问道:“顾先生,你这是在做什么啊?”

19、“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句话最早是出现在顾炎武的《日知录·正始》,意为天下苍生的兴盛、灭亡,关乎所有人的利益,因此,每一个老百姓都有义不容辞的责任。

20、A.陈后主迷恋后宫,终于在“王睿楼船下益州”后,“一片降幡出石头”

21、顾炎武出身乡宦,自小读书,十四岁参加复社活动。复社是一个图谋革新的社团,成员大多是爱国的知识分子。

22、D.姜夔说:“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反映了在金兵洗劫之后,扬州的萧条景象

23、如今多数学者认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是清代大学者梁启超根据顾炎武的这段话概括出来的,见于其《饮冰室文集·痛定罪言》:“……斯乃真顾亭林所谓‘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也。”但1986年出版的《中国古代名句辞典》,又说这八字名言出自晚清著名小说家吴趼人的小说《痛史》第十回。但吴趼人比梁任公年长不了几岁,又怎么证明是吴氏早于梁氏提出这八字名言的呢?

24、C.柳宗元“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济天下之溺”,发起并推动了历经唐宋的古文运动

25、“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一号召国人勇于担当、救亡图存的话语,梁启超、孙中山等人都曾先后引用,并流传至今,成为家喻户晓的名言。不过,关于该话语的起源,学界意见纷杂,迄无定论。笔者就此进行考辨,认为该话语最早由梁启超于光绪二十三年(1897)提出。

26、皇帝让林则徐去广州查禁鸦片,林则徐到了广州后,命令外国商人把全部鸦片缴出来并保证不再私运鸦片到中国来,否则给予严惩。

27、《左传.桓公十年》:“匹夫无罪,怀璧有罪”,是一种表示身份低微的自谦。

28、地址:吉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南200米2020教育

29、(2)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30、无论您在哪里,只要您姓“顾”,就请您先点上面蓝字顾氏总群,再点关注,即可每天免费阅读。

31、谁知列队欢迎的人来到路边,只看到两匹骡子,根本没有这位大学者的身影。旁边的山上,一个老农模样的人正往悬崖上爬,看样子,他不是这里的药农,就是采石的工人。顾氏宗亲点击加入顾氏家族总群

32、(乙)“交以道接以礼,近者悦远者来”与国家相交讲究道义,接待对方以隆众而恰当的礼仪。这样,附近的国家都会相交友好,而远方的国家会来依附在我看来。

33、刘邦起兵反秦,最后建立西汉王朝,当国家平定之后,他却有着深深的忧虑:怎样才能得到勇士啊为国家镇守四方!刘邦期待着有志之士来保疆卫土,实现国家永远的安定。

34、(甲)“大启而宇,长发其祥”这是乔迁新居的句子,应该送给搬家的人。意思是自从上天或是上帝开天劈地形成了宇宙,创造天地;长发其祥,长久发展成福庆吉祥的样子。

35、顾炎武出生于江苏,他是明末清初著名的思想家、史学家、语言学家,曾参加抗清的斗争,失败后转而致力于学术研究,总结明亡的教训。晚年开始研究古籍,考证经书的真假,并且研究古语的发音。顾炎武著有《日知录》、《音学五书》等,是清代古韵学的“开山祖”。

36、“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句话最早是出现在顾炎武的《日知录·正始》中的概念,背景是清军入关。他的原句是:“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以八字成文的语型,是出自于梁启超。

37、(甲)大启而宇,长发其祥 (乙)交以道接以礼,近者悦远者来 (丙)室有芝兰春自永,人如松柏岁长新

38、“匹夫”,最早是指成年男人,后来又作为单个人的统称,于是有了“平民”“庶民”之含义。

39、此词句出自毛泽东1956年写的词作《水调歌头·游泳》,写此词时正值武汉长江大桥修建期间,并在武汉畅游长江。故正确答案为D。

40、“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是林则徐的心声:如果对国家有利,我将不顾生死。难道能因为有祸就躲避、有福就上前迎受吗?

41、C项: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这里的斗是指北斗星,牛是指牛郎星。另一种认为:斗是指中国28星宿中的斗宿,而牛是指28星宿中的牛宿。此选项与天文有关。

42、顾此耿耿存,仰视浮云白。         

43、C项“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济天下之溺”出自苏轼《潮州韩文公庙碑》,是苏轼对古文运动倡导者之一的韩愈的赞颂之词,C项中对应错误,且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包括韩愈与柳宗元两个;

44、D项姜夔的词反映的是扬州被金兵洗劫后的景象,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

45、  (1)“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兽相食,谓之亡天下。”提出了亡国和亡天下两个概念,并且加以区分。亡国,是指改朝换代,政权更替;亡天下则是指道德衰颓,人相争斗,社会风气败坏,动乱不安。

46、在顾炎武提出“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这句话之后的几百年,梁启超将其归纳为8字成语“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意为天下大事的兴盛、灭亡,每一个老百姓都有义不容辞的责任。

47、匹夫这个词,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意思。我们可以从褒义和贬义两个方面来进行分析。

48、《老年文摘》分为标准版和大字版,内容一样。

49、据说,顾炎武常常带着书本到处考察。有一回,他发现一条大道很宽阔、很平整,就向别人询问这条路是修于何时的。那人回答说:“老辈子说这是唐朝流传下来的。”后来,顾炎武就感叹道,他自己亲眼看见了唐朝遗留下来的大道,更能感受书上记载的唐朝盛世的辉煌了。

50、A项:七月流火,九月授衣。其大意是:每当农历七月黄昏,一颗名为“火”的星星出现在西边天空时,暑热开始消退,到九月天就冷了,要多穿衣裳了。这颗名为“火”的星星,而是现代天文学中天蝎星座中的三颗星星,属于东方气宿的第五宿。“流”是指下移,到农历七月黄昏,已经移到了西边天空,所以成为“七月流火”。此选项与天文有关。

51、秋瑾是鉴湖女侠,她生活的时代,国家生活在风雨飘摇之中,国土沦丧,列强虎视耽耽,面对着祖国沉沦,秋瑾并没有因为自己是女子就袖手一旁。

52、后来,人们才又赞同,"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句话最早是在顾炎武得《日知录·正始》中提出的概念,背景是清军入关。顾老师的原句是:“有亡国,有亡天下。亡国与亡天下奚辨?曰: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

53、面对鸦片奴化中国百姓、和大量白银的流失,林则徐站出来大呼:再不禁烟,中国就不会有白银当军饷,就不会有强壮的士兵抵抗侵略了,为了国家的尊严,必须禁烟。

54、清兵南下时,顾炎武参加了抗清斗争,同昆山知县杨永言等人一道据守昆山。城破,顾炎武的两个弟弟被清兵杀死,继母王氏也绝食自杀。此后,他以商人身份暗中活动,联络抗清力量。后被官府追捕,逃离江南,前往山东。在北方的二十多年里坚持反清。

55、“孔曰成仁,孟曰取义,唯其义尽,所以仁至。

56、漫天风沙,艰苦的边塞生活,依然没有磨灭他们的斗志,那是因为他们心怀对国家深沉的热爱。

57、  从区分保国和保天下,进而提出“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可见顾炎武提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思想,主要是指在维护文化、社会道德风气方面人人有责,是文化和道德的担当。这一点对于了解儒学十分重要。有一种认识,认为儒家有治国平天下之志,为实现此志,只有依附于当时之统治者,出仕为官。这是一种误解。儒家入世,关心时事和民族、国家安危,有治国平天下之志,然而并非一意追求做官。孔子处于礼崩乐坏的乱世,志在使天下无道改变为天下有道,周游列国。说“我待贾者也”,“苟有用我者,我其为东周乎”,迫切期望有出仕为政的机会。然在不得诸侯信用时,他回答“子奚不为政?”的问题说,“书云‘孝乎唯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并非只认出仕为官一途。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亦不论是居庙堂之上还是处江湖之远。其精神在忧以天下,乐以天下,以天下为己任,而不在追求官位。顾炎武区分保国和保天下,则是说明谋政保国需要有条件。在位,才有机会参与,即所谓“肉食者谋之”。而保天下,维护文化、社会道德风气方面,则人人有责。突出表现了儒者在道德、文化方面的担当精神。

58、该书被国家新闻出版署列入2020年重点推荐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