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刘基传(57句)

浏览:    发布时间: 2023年08月27日

刘基传

1、当然这也不是主要原因,那是不是胡惟庸的诬告起了作用?当时对胡惟庸的诬告,朱元璋信了想惩戒刘伯温,但是他官职没了也没法惩治,只得颁发一道旨意将刘伯温的俸禄给停了,而刘伯温是怎么做的呢?

2、刘基刚正不阿,不畏强暴。刘基在元朝四次任官,三次辞职,一次被罢职,原因并不是他犯错,而是因为他的清廉刚直。在明朝,他身为御史中丞,敢于不顾宰相李善长的情面,依法奏斩他的义子、中书省都事李彬。这种不畏权势、嫉恶如仇、秉公执法的精神,高山仰止,垂范千秋。

3、而在民间的口口相传中,刘伯温已然通神,他"前知五百年,后知五百年",所作的《烧饼歌》甚至准确预言了几百年后发生的事情,让人啧啧称奇。那么,历史上真实的刘伯温真有这么神奇吗?如果他能够知过去未来,又为什么不能预测到自己无法全身而退呢?下面,就来看看发生在刘伯温身上的那些往事:

4、刘伯温临死前告诫自己的儿子刘琏和刘璟,你们不要再出仕为官,也不要让子孙出来做官,否则对刘氏家族非常不利。

5、被明武宗誉为“渡江策士无双,开国文臣第一”的刘基就是我国古代“勤、廉、俭”官员代表之一。(刘基传)。

6、听陈西滢、凌叔华之女陈小滢谈父辈的故事|许云倩(刘基传)。

7、特别是军事才能,他们就更都是“绝有父风”了。

8、朱元璋曾三次派人请刘基出山。刘基出山后,初次见朱元璋时,曾陈事务“十八策”,就当时的天下大势、战略对策和治国方略、用人原则等方面,提出自己的看法,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教育,共计十八条款,后人称之为“十八策”。这对帮助朱元璋认清形势、树立信心、统一全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有“与君一席语,胜读十年书”的感觉。对刘基来说,“十八策”金声玉振,在朱元璋心中,他的“帝师”地位初步确立。后人常说“前有诸葛隆中对,后有刘基十八策”,指的是“十八策”的非同一般。

9、《明史·刘基传》记载:“及太祖下金华,定括苍,闻基名,以币聘,基未应。

10、洪武八年(1375年)正月下旬,刘基感染了风寒,朱元璋知道了之后,派胡惟庸带了御医去探望。御医开了药方,他照单抓药回来煎服用,觉得肚子里好像有一些不平整的石块挤压在一起,让他十分痛苦。

11、A.刘基在元朝时曾被“行省辟之”,他嫌官职太小而“谢去”。明太祖对他“宠礼甚至”,封他为“御史中丞”,他才竭忠尽智为太祖出谋划策。

12、(本文刊于2020年7月23日解放日报朝花周刊)

13、《明史》对上述三人的评价都不低,可在刘伯温眼中,除李善长外,其他三位都不是相才。山西人杨宪办事干练,长于外交,江苏高邮人汪广洋以书法和智谋著称于世,胡惟庸则起自基层,在地方上摸爬滚打多年,熟悉明王朝的基层情况,古人云:“宰相必取于州郡 ”,胡惟庸应该是做丞相最合适人选。可刘伯温认为三人都不适合做丞相,尤其是胡惟庸。

14、《明史》说“基博通经史,于书无不窥,尤精象纬之学。西蜀赵天泽论江左人物,首称基,以为诸葛孔明俦也。”意思是,刘基博通经史,无书不读,尤其精于天文。西蜀赵天泽在评论江右人物时,首推刘基,将他比作诸葛孔明。

15、洪武四年(1371年),刘伯温被“赐”回老家,但因为胡惟庸找事情,刘伯温的俸禄都罚没了,没办法只好入京谢罪。在京城期间正好碰上过年,新年第一天,刘伯温和其他大臣共同朝贺朱元璋,写了首《乙卯岁首早朝奉天殿柬翰林大本堂诸友》暗搓搓表达心情,最后一句是这样的:

16、D.刘基生性刚直,嫉恶如仇。但他不记个人恩怨,替多次要陷害他的李善长说情。

17、然而,刘璟千不该,万不该,没有听刘伯温的遗训,出来做官,做官也就罢了,在靖难之役时,还站错了队。

18、21世纪最重要的是人才,14世纪最重要的也是人才!有志建立一番功业的朱元璋,也非常渴望人才,听闻刘伯温大名,于是就在1359年派一个叫孙炎的人前往聘请。

19、刘家虽然在朝廷没了势力,但是,终究还是大明开国功勋家族,大明皇帝没忘记他们,大明的同僚们也没忘记他们。

20、《神道碑铭》载:公竟奏诛彬,由是与善长大忤。力请归乡里。濒行,奏:“凤阳虽帝乡,非建都之地;王保保虽可取,然未易轻举也。”其冬,帝手诏叙其勋伐,召赴京,赐赍甚厚,追赠基祖、父皆永嘉郡公。累欲基爵,基固辞不受。

21、再者是律已。他要求自己“简讼”、“弭贪”、“去谗斥佞、远吏近民。待人以宽,律已以勤”。“立事惟公,无沽我名”。“持心如衡,以理为平”。这坦荡胸襟,以明志的《官箴》成了他一生为官的座右铭。

22、刘基是二十出头就已结婚了,直到大约36岁时才又娶了陈夫人,38岁时才生了第一个儿子,39岁时才生了第二个儿子。这在古代算是晚年得子了。不用说,他的两个女儿更是他五十岁以后所生。

23、忽必烈“战无不胜”的神话在日本面前破灭,这也是蒙古扩张力量由盛到衰的必然结果。基于这种情况,朱元璋称帝后,日本国王根本不把老朱放在眼中。

24、   明中叶以后,野史蜂拥而起。与此同时,坊间出现许多署名刘伯温著述的天文术数、阴阳卜筮、星相堪舆各类杂书。

25、    在历代开国帝王中,朱元璋是出身最卑微的一个,因此编造关于他的神话传说以证明朱是真命天子就较之其他开国帝王尤为必要。出于“君权神授”的政治目的考虑,他让刘基扮演了“天命所归”的见证人。朱元璋所赐的一系列御书诏诰,自然也成为了刘伯温神异传说产生的源头。

26、洪武八年(1375年)正月下旬,刘基感染了风寒,朱元璋知道了之后,派胡惟庸带了御医去探望。御医开了药方,他照单抓药回来煎服用,觉得肚子里好像有一些不平整的石块挤压在一起,让他十分痛苦。

27、C.刘基在大旱时“决滞狱”,“止滥杀”,为许多犯人平了反,于是“雨随注”。这虽说有迷信成份,但这些举措是顺乎法理人情的。

28、刘基一生好学,年轻时就读石门书院,22岁中举人,23岁考上进士。刘基对元朝政权的腐败无能有着深刻的认识,看穿元朝的无可救药,于是,1358年辞官归隐青田,将自己满腹经纶和对社会的愤慨,以及自己的理想和希望,熔铸于笔墨,写出闪烁着智慧火花的寓言《郁离子》。

29、刘基忠公护国,不结d营私。据《明史·刘基传》载:丞相李善长得罪了朱元璋,朱元璋想撤换丞相,与刘基商量。刘基却说:李公丰功卓著,而且能调和诸将,不可以罢。朱元璋反问刘基:李善长多次想加害于你,你却为他说好话?刘基说:“调换栋梁,必须先得大木,如果用小木捆扎起来代理栋梁,大厦马上会倒塌。”

30、刘基赶紧进京谢罪,后来朱元璋念在他是功臣份上没有怪罪,把刘基赶回老家,然后刘基回家没多久就病死了。

31、    再如浙南一带至今流传着这么一则传说:

32、    ——在文学史上,刘基与宋濂、高启并称“明初诗文三大家”。

33、   点评:祁奚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刘基亦不遑多让。他与李善长因李彬而结怨,却能在其受责难时,公正地说一句“善长勋旧,能调和诸将。”与杨宪一向交好,在被问及对方可否为相时,刘基依旧能平心而论,“宪有相才无相器”。对自己,他更是直言己短,“疾恶太甚,又不耐繁剧”,如此刚直,一心为公,不徇私情,刘基称得上是“帝师王佐”式人物。

34、23岁时,才华横溢的刘伯温考中了进士,可惜当时连年战乱,朝堂内部自顾不暇,没人来发掘和起用这位才子,致使他在家中白白闲居了三年。三年后他才做上了小官,走上了仕途,可他实在太过正直,受不了黑暗腐败的官场现状,最终辞官隐居。

35、刘璟后来做了谷王(明太祖朱元璋第十九子朱橞封号)府的长史(职官名,其执掌事务不但多为幕僚性质。最早设于秦代,当时丞相和将军幕府皆设有长史官,相当于秘书长或幕僚长。明清时代的长史设于亲王、公主等府中,执管府中之政令)。谷王府地设宣府,宣府是古乌桓郡,东距大宁,南抵居庸,西连云中,北接古砂,极为偏远荒芜。谷王抵达府邸,出入蓁莾,烽火四警。刘璟就“修城池,缮(修补,这里指完善)兵甲(兵器和铠甲。泛指武器),谨(严防)斥堠(旧时军队称侦察敌情),试(训练)士马,砺金鼓(作战指挥工具。鸣金为退兵号令,击鼓为进攻号令)”,紧锣密鼓,巩固军事。这样,周边胡人就不敢窥视,进而销声匿迹了。

36、刘基的母亲过世,正值兵事没敢说及,这时才向太祖请求回家葬母。恰逢苗军反叛,杀死金华、处州的守将胡大海、耿再成等,浙东的局势摇动不定。刘基到了衢州,为守将夏毅晓谕安抚各属县,然后又与平章邵荣等谋划收复处州,浙东乱局最终平定下来。方国珍向来畏惧刘基,写信致以问候。刘基复信中,宣示太祖的威望盛德,方国珍于是备礼入贡。太祖多次写信向刘基咨询军国大事,刘基逐条详细作答,全都言中要害。不久刘基赶赴京城,太祖准备亲自出兵援助安丰。刘基说:“汉(陈友谅)、吴(张士诚)窥伺我军空隙,不可轻举妄动。”太祖不听。陈友谅听到这个战报,趁着间隙大军围攻洪都。太祖才后悔说:“没听您的忠告,几乎败事。”于是亲自带兵救援洪都,和陈友谅大战于鄱阳湖。一天里打了大小数十战。太祖坐大船督战,刘基在一旁侍奉,突然跳起来大声呼喊,催促太祖换船。太祖仓促之间搬到别的船只,还未坐定,敌人的飞跑已经击中太祖原先的坐船,大船立即被炸毁。陈友谅站在高处看到太祖的坐船被炸,无比高兴。但是太祖的船只进攻依旧,汉军都大惊失色。两军在湖中相持三日,没有决出胜负。刘基请太祖把军队转移到湖口去扼制他,然后等到“金木相犯”的日子再决战。最后陈友谅兵败,在逃亡中战死。之后太祖攻取张士诚,北伐中原,最终完成统一大业,大略像刘基谋略的那样。

37、当初,刘基说殴、越之间有块空地叫谈洋(今文成朱阳乡),南抵福建,是盐盗聚集的地方,曾与方国珍勾结作乱,请求朝廷设置巡检司驻守这里,使奸民不致猖狂。恰好遇上茗洋(今文成东头乡)逃军造反,官吏隐匿不报,刘基让长子刘琏上朝奏明此事,事先没有向中书省奏明。胡惟庸刚好当左丞相执掌省事,挟着以前论相的怨恨,于是阴使官吏攻讦刘基,说谈洋之地有王气,刘基企图在这里做墓,百姓不同意,就请朝廷设立巡检司驱逐平民百姓。皇帝虽然没有降罪于刘基,然而听后心有所想,最终剥夺了刘基的爵禄。刘基内心恐慌上朝谢罪,就留在了京城,不敢回来。不久,胡惟庸为宰相,刘基十分忧伤地说:“假使我的话没有应验,那是苍生的福气啊。”由于忧虑愤恨不过刘基身体疾病发作,洪武八年三月,皇帝亲自写了诰书赐给他,并派使者护送他回家乡。刘基回到家后,病更重时,把天文之书交给长子刘琏,说:“你赶紧把它呈给皇上,千万不要让后人学它。”又对次子刘璟说:“为政,宽仁威猛各朝下来好似循环往复,当今国家最重要的在于修养道德审清刑案以祈求国运长久。各个地理要害之处都要和京师的声势互相联络。我想写一份遗表,胡惟庸在权的时候,交上去没有益处。等到胡惟庸事败后,皇上必定想念我,如果他有问什么,你就秘密把这遗表向皇帝奏上。”刘基回来住了一个月就病逝了,享年六十五岁。刘基在京师生病期间,胡惟庸曾派医来,刘基吃了他的药,感觉有拳头大小的东西积聚在腹中。后来中丞涂节首先告发胡惟庸谋逆大罪,曾说过他用毒药害死刘基等等的话。

38、到了明世宗嘉靖年间,有人上书嘉靖帝,再次历数刘基作为开国元勋为大明做的贡献。

39、按正史的说法明朝洪武八年也就是1375年正月,刘伯温偶感风寒病倒了,朱元璋很着急派胡惟庸带着太医给刘伯温看病,但是按照太医开的方子吃完药之后不但没见好转反而十几天后愈发严重,几个月便去世了。从正史记载来看这个去世确实是有点蹊跷,一个风寒疾病对当时的太医来说应该不是什么难题,竟然病情不严重那为什么吃了太医开的药不见好转还加重,甚至后来还死了呢?

40、倘无刘基的匡治之道,比如献计十八策,包括他的先讨陈友谅、后伐张士诚的军事谋略,朱元璋想要平定南方、举兵北进、最终问鼎中原就难免更为跌宕。另外,若非刘基对朱元璋文化素养等方面的濡染,谅识字不多的“游丐”朱元璋,也很难达到后来晓知古今的程度。何以见得?有朱元璋的原话为证:“节次随朕征行,每于闲暇,(刘基)数以孔子之言开导我心,故颇知古意。”承认自己受过刘基的“开导”,至少说明朱皇帝创业之初尚具谦逊的一面,亦深悟择交如求师的道理。清代张汝瑚有言:“常闻高皇帝之称先生(刘基)也……嗟乎!先生之引君当道,勤勤恳恳如此,此子房(张良)、孔明之所未有也。”可见刘基的辅佐,对志在天下的朱元璋,是赢得成功最重要的因素之一。以上多谈刘基对朱元璋的辅佐之功,但他们这对君臣,实在讲应算是彼此成就了对方,故也不能不提朱元璋的识人之明。

41、还有一个儿子叫刘璟,生于1350年,因燕王朱棣篡位,誓不入朝,并直言燕王将以篡位永写史册,被捕入狱,在狱中自杀身亡。

42、数年后,胡惟庸专权,他早就恨刘伯温说他的坏话,于是找由头在朱元璋面前攻讦,说刘基在家霸占有王气的吉壤作坟茔,最终削夺了刘基的俸禄。本已辞官回家养老的刘基惶恐异常,只好亲赴南京请罪,不敢回家 ,忧愤成疾,胡惟庸特意差遣医生来给他治病,吃了药,病势反而愈发沉重,于洪武八年不治死去。胡惟庸案发后,有人告发,说刘伯温是被胡惟庸下毒害死的.....

43、刘琏、刘璟这兄弟俩,高智商,善诗文,精兵法,秉承了乃父之风。

44、谈话中朱元璋询问刘伯温换掉李善长谁当宰相合适?《明史.刘基传》中是这样记载的:基言:“善长勋旧,能调和诸将。”太祖曰:“是数欲害君,君乃为之地耶?吾行相君矣。”基顿首曰:“是如易柱,须得大木。若束小木为之,且立覆。”及善长罢,帝欲相杨宪。宪素善基,基力言不可,曰:“宪有相才无相器。夫宰相者,持心如水,以义理为权衡,而己无与者也,宪则不然。”帝问汪广洋,曰:“此偏浅殆甚于宪。”又问胡惟庸,曰:“譬之驾,惧其偾辕也。”后宪、广洋、惟庸皆败。”帝曰:“吾之相,诚无逾先生。”基曰:“臣疾恶太甚,又不耐繁琐,为之且孤上恩。天下何患无才,惟明主悉心求之,目前者人诚未见其可也。”

45、“吴元年以基为太史令,上《戊申大统历》。荧惑守心,请下诏罪己。大旱,请决滞狱。即命基平反,雨随注。因请立法定制,以止滥杀。太祖方欲刑人,基请其故,太祖语之以梦。基曰:“此得土得众之象,宜停刑以待。”

46、   待明太祖攻下金华,平定括苍,听到刘基的名声,用重财礼聘请他,刘基没有答应。总制孙炎两次写信坚持邀请,刘基才答应。到后,陈述了应对当时形势的认识和十八条对策建议,太祖高兴极了,修建礼贤馆安置刘基等人居住,恩宠礼遇到了极点。正逢陈友谅攻陷了太平,考虑向东进军,气焰十分嚣张,将领们有的建议投降,有的建议逃到钟山盘踞下来,刘基睁大眼睛不说话。明太祖召他入内,刘基激愤地说:“主张投降和逃跑的人,都应该斩首。”太祖问:“先生您能拿出什么计谋?”刘基说:“贼寇骄横,等他的军队深入进来,(我们的)再埋下伏兵引诱袭击他们,是很容易的。后发动而取胜是上天的一种规律,立威克敌以完成帝王大业,就在此一举了。”太祖采用他的计谋,引诱陈友谅前来,打败了他,用打败敌人的功劳赏赐刘基,刘基谢绝了。陈友谅龙兴守将胡美派遣儿子来讲和,(但)请求不解散他的部队,太祖脸上露出为难之色。刘基从后面踢太祖坐的椅子,太祖醒悟,答应了胡美的要求。胡美投降,江西各部郡都归顺了(太祖)。之后太祖攻破张士诚,北伐中原,成就帝王大业,基本符合刘基的谋划。

47、太祖即皇帝位,基奏立軍衛法,初定處州稅糧,視宋制畝加五合,惟青田命毋加,曰:“令伯溫鄉里世世爲美談也。”帝幸汴梁,基與左丞相善長居守。基謂宋、元寬縱失天下,今宜肅紀綱。令禦史糾劾無所避,宿衛宦侍有過者,皆啓皇太子置之法,人憚其嚴。中書省都事李彬坐貪縱抵罪,善長素昵之,請緩其獄。基不聽,馳奏。報可。方祈雨,即斬之。由是與善長忤。帝歸,愬基僇人壇壝下,不敬。諸怨基者亦交譖之。會以旱求言,基奏:“士卒物故者,其妻悉處別營,凡數萬人,陰氣鬱結。工匠死,胔骸暴露,吳將吏降者皆編軍戶,足幹和氣。”帝納其言,旬日仍不雨,帝怒。會基有妻喪,遂請告歸。時帝方營中都,又銳意滅擴廓。基瀕行,奏曰:“鳳陽雖帝鄉,非建都地。王保保未可輕也。”已而定西失利,擴廓竟走沙漠,迄爲邊患。其冬,帝手詔敘基勳伐,召赴京,賜賚甚厚,追贈基祖、父皆永嘉郡公。累欲進基爵,基固辭不受。

48、在此期间,农民起义时有爆发,如刘福通领导的红巾军起义,东海沿线方国珍起事等。至正十二年(1352)江浙行省又任命刘基为浙东元帅府都事,翌年3月,改任为江浙行省都事。刘基力剿捕杀乱军首魁方国珍,方国珍对刘基十分忌讳,重金赂基,基不授。方国珍又以重金贿赂了朝中权要,朝廷授予方国珍徽州路治中之职。对力主剿捕方国珍的刘基以“擅作威福,伤朝廷好生之仁”的罪名。刘基被羁管于绍兴。

49、当时怀良亲王是日本的国王,过去日本是中国的藩属国,到了元朝统治时,忽必烈曾多次征服日本,但都以失败告终。

50、②儒学副提举:行省设儒学提举司,副提举为其副长官。

51、为朱元璋制订“西征东战大计”是刘基最突出的功绩之一。朱元璋起兵于淮河,渡江后,势如破竹,但只限于浙江一带,而且东有强敌张士诚,西有劲旅陈友谅。当时,许多人认为张士诚据有苏湖富饶之地,宜先攻取。但刘基自有看法,认为:“张士诚只能自守,不必顾虑;陈友谅劫持主人,名声不正,他地据上游,时时刻刻想灭我们,我们应先对付他。陈灭后,张势孤,一举可破,然后北图中原,这样,王业可兴。”朱元璋采用了刘基的战略决策,终于成功了。

52、后来刘伯温隐退之后害怕胡惟庸报复对前来拜访的地方官一概谢绝不谢,但是即便这样,胡惟庸还是借助刘伯温不是真的想在他老家建巡检司,而是想建墓地,而这块墓地有王者之气这件事情在朱元璋那诬告刘伯温。针对王气这种事情刘伯温也没办法为自己洗白。

53、胜利之后,刘基多次提醒朱元璋居安思危。明朝开国前夕,1366年,刘基受朱元璋之托,卜地拓建南京城;1367年授太史令,并与李善长、杨宪等人一起定律令。平定张士诚后,朝廷里有大臣上书赞颂朱元璋功德,劝其及时行乐。刘基当即指出:“此欲为赵高也。”并及时提醒朱元璋要“居安思危”。

54、刘基于洪武四年(61岁)正月告隐,二月抵家南田武阳。刘基回家后,《明史刘基传》载;“还隐山中,惟饮酒弈棋,口不言功。邑令求见不得,微服为野人,谒基,基方濯足,令从之,引入茆舍,炊黍钣令,令告曰:‘某青田知县也,’基起,称民谢去,终不复见。”

55、    屡屡忠而见弃,使刘基对元王朝终于有了清醒的认识,从此弃官归里,隐居青田。

56、文言观止|集英咀华——《韩诗外传·伯牙鼓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