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台上一声啼,台下千人泪;台上一声笑,台下万人欢。
2、用法:联合式,作定语、状语、补语;含褒义。
3、教会徒弟,饿死师父。只有状元徒弟,没有状元师父。
4、这条口诀是京剧舞台表演艺术法则之一。这里所说的“大”与“小”、“高”与“低”既可指身段动作,也可指唱念的声音。其含义为:通过反衬、对照手法的运用以强化艺术表现力和形式美。如《拿高登》一剧的高登,左手提开氅前襟,右手持马鞭,双臂撑开,如鹰展翅,以表现人物凶猛的气势,而在双臂张大之前则应先做出双臂缩于胸前的动作,先缩后张、先小后大,效果格外鲜明。再如《四郎探母》一剧杨四郎唱“扭回头来叫小番”一句时,为了突现“叫小番”的高腔(嘎调),前面“扭回头来”四字则必须使低平的腔。总之,在表演中只有根据戏的规定情景,灵活而适度地体现艺术的辩证法,才能取得精彩生动的表演效果。
5、教会徒弟,饿死师父。只有状元徒弟,没有状元师父。关于戏曲的谚语台上一声啼,台下千人泪;台上一声笑,台下万人欢。
6、教会徒弟,饿死师父。只有状元徒弟,没有状元师父。
7、练到老,唱到老,学到八十不算老。一遍功夫一遍巧,一遍拆洗一遍新。只许人家不听,不许自己不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
8、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关于戏曲的谚语字不清,唱不明。
9、净行要撑,旦行要松,生行要弓,武行取当中。
10、如果用什么比喻做乡村的歌喉,只有唢呐最贴切。它们可以像油菜花一样热烈,可以像槐花一样忧伤,如此的跨度,足可以演绎乡村的沧桑。
11、戏无情不动人,戏无理不服人,戏无绝不惊人。
12、眼睛是人的内心活动最灵敏的显示器,演员在表演中必须注重眼神的运用,以种种眼法基本功夸张地层露角色的内心活动,使角色的精神状态以最有效的方式得到外化。即以角色的不同心态为依据,而以不同的眼神,如注视、蔑视、斜睨、偷觑、怒目、泪眼、侧目、冷眼……等等与之相适应。由于角色的内心活动常常是复杂多变的,所以演员在用眼神做戏时也需以多种眼法互相交叉配合,用瞬息万变的方式进行表演,以充分体现“心之苗”的作用。
13、演员在演唱时,对咬字很讲究。既要咬住,又不能咬死,把握咬字的力度分寸是演唱的诀窍。掌握好咬字的技巧后,演唱时就能做到字音清晰、轻重适度。
14、一天不练就回,两天不练就生,三天不练就没。
15、好戏把人唱醉,坏戏把人唱睡。关于戏曲谚语功夫练到家,上台不怯场
16、解释:形容声音响亮而有劲。铿镪:有节奏而响亮的声音。
17、正是:慕色还魂杜丽娘,游园惊梦柳梦梅。它与汤显祖的另外三部作品并称为“临川四梦”。
18、岁月如梭。时间在蚕食我们的心,城镇在蚕食乡村。唢呐的声音稀了,就像头顶上的星辰,乡村沙哑了。
19、这条谚语意在强调戏剧人物造型的重要性。所谓“像”,就是要使扮戏后的人物造型符合一定的艺术规范,符合人物个性特征所决定的外部形象。京剧是诉诸听觉、视觉的综合艺术,角色的视觉形象是观众整体审美感受的重要组成部分。即使演员有高超的演技,但其扮相与剧情规定的人物形貌脱节,势必使整个演出效果受损。譬如有的老旦演员,在化装时过分地描眉搽粉,给人年轻女性粉面桃腮之感,显然与人物的应有造型大相径庭,即属于扮戏不像之列。
20、无祖不立,无师不传。关于戏曲谚语字不清,唱不明。
21、台上一声啼,台下千人泪;台上一声笑,台下万人欢。
22、 教会徒弟,饿死师父。只有状元徒弟,没有状元师父。
23、乡村常常被描绘成一幅静物画,或被列车的窗口剪裁,或被柏油马路上的中巴的车窗定格。
24、一天不练就回,两天不练就生,三天不练就没。
25、台下静,声小也能听得清。台下动,声音再大也没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