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屈原的诗最短(17句)

浏览:    发布时间: 2023年10月06日

屈原的诗最短

1、一眼看去,几句话中好几个字不认识,,更别提断句了。

2、不读诗词,不足以知春秋历史;不读诗词,不足以品文化精粹;不读诗词,不足以感天地草木之灵;不读诗词,不足以见流彩华章之美。

3、雨中思绪集点评:这是一个给屈子写生的短诗,虽然简短却通透、明白,是在端午节这个特殊的日子里,后人对伟大诗人的怀念。作者的语言节奏感很强,“他的悲愤/刻在脸上”,这是对祖国的忧思;“他的不屈/跃上头顶”,这是怒发冲冠,让我们联想到卫国的岳飞。接着“摔长袍,捋长髯,放悲声:/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一个急步,跃入历史/跃入江中”,快节奏一气呵成,让我们看到一个飘逸的诗人一往无前舍生取义的影子和文字背后作者的悲情。历史与今天的感情在端午节交合成风起云涌的精神。但历史的阵痛和波澜壮阔,最后留给世人的只是后人的叹惋“溅起的浪花/——/一千年不落/两千年不落……/幻化成一个个粽子/把一个/又红又白的端午/捧在心中”。

4、     这两个案例,不该局限“实验性”,事实上,当代中⽂诗的实验性,朝所有可能敞开。例如,汉字动词⽆⼈称、⾮时态、⽆单复数之别,它的“共时”性质,内含⼀种罕⻅的抽象性,⼏乎和我们的历史感(或⽆历史感)先天吻合,甚⾄难说孰为因果。由是,我们经历的每个历时“事件”,只要写下,就都成了根本的“处境”和“命运”。再进⼀步,汉字视觉上的具象,加语⾔内的抽象,形成了世所仅⻅的语⾔学怪现象,令⼈眼花缭乱如科幻电影,中⽂的乔伊斯(倘若有),难道不能从中获得灵感?此外,从古诗的固定韵律,改造出当代独特设计的韵律;把形⾳义同体的汉字,拆解开来,重新拼贴;⽤汉语纯声⾳的层次(声⾳、声调),创作“⾳响诗”;逆反两千年的书写⼤⼀统,重新发明各地的⽅⾔书写;通过翻译的深度交流,发掘“本地中的世界” ⑰;甚⾄直⾯政治题材但决不空喊⼝号的“政治诗”;刻意写得⾊情⽆⽐⼜优雅⽆⽐的“⾊情诗”等等等等,都是全新的、⽆⼈涉⾜的领域,倘若⼤规模开采,可以想象今⽇之“诗家”多么五彩斑斓!

5、       但,在我看来,这个“⽈”字,恰恰是⼀把最关键的钥匙,能打开《天问》宝藏的⼤⻔。

6、⼀如《⾦瓶梅》,有明⼀代⽂⼈,没有⼀个配得上写出那部⼤作。同样,《屈原诗》绝对不该笼统归⼊《楚辞》。司⻢迁所悲之“志”(诗⾔志之“志”)中,那震撼千古⼈⼼的⼈⽣慨叹、⼈格洁癖、⾼傲情怀、璀璨表达,说⽩了:没有第⼆⼈写得出来!司⻢迁不屑提及的“宋⽟、唐勒、景差之徒”,谁配得上《天问》、《离骚》、《九歌》、《涉江》?它们必出⾃⼀⼈之⼿,是⼀个命运、⼀颗⼼灵、⼀位天才、⼀次⾎祭的结晶!因此,“屈原”——“诗”,这个单数全称,才是2300年中⽂诗歌⻓河的个性源头!它不需要倚仗外在的地理和时间,它依托的,仅仅是⾃⼰的内在深度,并在滔滔岁⽉的淘洗中不停被验证。屈原诗,既写于远古,⼜写于我们当代。它不是国际拍卖场上的出⼟古董,它的思想仍对当下有效,甚⾄对不同⽂化充满启示,这“灵”才真正活了!这“均”也融⼊⼈类,继续敞开全球化语境的当代意识。

7、       “当代/中⽂/诗”这个词组,已包含了三个观念思考的内容:传统与现代;中⽂与外语;诗思与书写。每个中⽂诗⼈,分分钟沉浸在这些问题中。

8、        2300年来整个中⽂诗歌史上,屈原诗/“诗家”,是唯⼀⼀个以⼀⼈之⼒开创出的“思想之诗传统”,它汇集先秦思想⼤活跃的能量,赋予诗歌最⾼最美的形态——⾼度思想⾃觉之形态——并以⼀系列汉语仅⻅的⻓诗和组诗,爆发出亘古未有的创造⼒,其辉煌⾄今⽆⼈望其项背。殊为可惜的是,这个伟⼤的“思想之诗传统”,也终结于屈原诗。秦始皇之焚书、汉代以后之独尊儒术,以被权⼒固定的“天道”,钳制了“天问”的任何可能,这是后来者们先天孱弱的根本原因。也因此,命名“诗家”,更为必要⽽迫切,因为重新书写这个传统,就在发掘⼆⼗⼀世纪中⽂诗的远古源头,那个被刻意掩盖和⽆意忽略的源头,我们⾃⼰真正的⽂学⾎缘。2300年来,群⼭岑寂,天宇空荡,屈原诗的、思想之诗的传统,隐没在孤独深处。也许,今天,它终于开始被听到、听懂,引发出迴声了?我们该问,真有能被隐没的源头吗?⼜或者,杰作从来不会是绝响,它只在等待知⾳。

9、现在我们常说的附庸风雅,风雅就是《诗经》中《国风》和《小雅》《大雅》,独领风骚中的风骚就是《国风》和《离骚》。

10、        屈原诗的形式,开启了汉语/中⽂诗歌的美学⾃觉——⼀种具有强烈个性⾊彩的美学⾃觉。它已包含了将要引申的三⼤阶段:⼀,建⽴独创的诗歌形式;⼆,形成渗透纯诗意识的形式主义;完善作为整体的形式主义传统。汉语/中⽂诗歌在数千年⾥历尽沧桑,持续转型,⼀直保持着这个⾎缘的鲜活,我们⾄今仍沐浴其中。

11、张又新 (吹台山) 吹台山上彩烟凝,日落云收叠翠屏。应谓焦桐堪采斫,不知谁是柳吴兴。

12、     从“⼥岐⽆合,夫焉取九⼦?”起,⾄“羿焉彃⽇,乌焉解⽻?”,共七⼗六⾏四⼗九问。天地之间,神话存焉。此篇⼜⽐前篇更⻓,语⽓急徐相间,问中夹叙,叙⽽⼜问,先四⾏⼀换韵为主,⾃“何所不死?”⾄终,忽然变成⼆⾏⼀换韵,步步紧迫,于诗歌形式中,不知不觉囊括了⼀部《⼭海经》。“⿊⽔⽞趾,三危安在?”也许因为我早年去过敦煌,写过三危⼭,知道那⾥距中原(特别是楚国)多么遥远,所以《天问》知识震波辐射的⼴度,对我特别奏效。

13、        灵均:如前所述,屈原的身世,将是千古之谜,与其在众说纷纭中浪费时间,不如在他的“字余⽈灵均”中,落回唯⼀的实处:诗歌⽂本。诗⼈之灵,只在诗中,且经由其诗,跨时空地⽆垠传播。2300年后,我正写此⽂就是明证。况且,对屈原诗普世价值的认识,还⼏乎完全没有开始呢。在此,我不得不钦佩那位隐身的作者,他好像早已洞悉了未来⼈类的懒惰和愚蠢,因此在诗作中如此决绝,⽤思想之深邃、形式之完美,不妥协地对后来者挑战。“灵均”啊,这命名中,悄悄寄托了多好的理想,他渴望着和我们“均美”呢,但,我们配吗?⼈类配吗?

14、静下心来通读了几遍《离骚》之后,解决了生字,熟悉了文中的句法和手法,渐渐就很有感觉了,诵读的时候很容易体会到屈大夫的高尚情操,瞬间感觉自己成了个文化人。

15、裴迪 (辋川集二十首·宫槐陌) 门前宫槐陌,是向欹湖道。秋来山雨多,落叶无人扫。

16、你坚守着清心谨慎自重,何曾有什么罪愆过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