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屈原写了哪些爱国诗(65句)

浏览:    发布时间: 2023年12月19日

屈原写了哪些爱国诗

1、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尤未悔—屈原·《离骚》(屈原写了哪些爱国诗)。

2、屈原一生中写过许多著名的爱国诗篇,是中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之也是我国已知最早的爱国诗人,世界文化名人。

3、“庄子和屈原是同时代的人,庄子比屈原大一点。二位都是文学泰斗,一个站在散文哲学的高峰,一个站在诗歌辞赋的源头。二人还有共同点,都很浪漫、清高,而且都很孤傲!”

4、屈原是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政治家。当时并没有五言绝句这一诗歌体裁。

5、屈原在家中读书,冬日里火盆烧的很旺盛,屋子里非常暖和,不一会儿屈原就感觉昏昏欲睡。他想起古籍中记载读书人吃苦学习的故事,便想到去家后面的山洞里读书,这样既能锻炼自己的心智,还能不打盹把书读下去。他把想法告诉家里人后,遭到了家里人的一致反对。

6、“苏轼呢?苏东坡可算得上是全才,诗词、散文、书法、绘画都算得上是大师中的大师。我就十分崇拜他。他对屈原评价如何?”

7、屈原写下许多不朽诗篇,成为中国古代浪漫主义诗歌的奠基者,在楚国民歌的基础上创造了新的诗歌体裁楚辞。

8、白话译文:既因为我用香蕙作佩带而贬黜我啊,又因为我采集白芷而给我加上罪名。

9、屈原作为爱国诗人,他的诗大多是以浪漫的手法来表现出他的爱国情怀。他的诗句中,最著名的自然就是离骚了。

10、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离骚》。

11、“屈原憎恨楚怀王听信小人谗言,让不真实的语言蒙蔽了正确的语言,这些谣言将会损害楚国的利益,是方正的人不能容忍的,所以屈原在忧愁幽思而作《离骚》。”周赧王十六年(公元前299年),屈原此时已从汉北的流放地返回,和昭雎等一起,力劝怀王不要赴会。

12、秦又发兵攻楚,大败楚军,斩首5万,取十六城。

13、屈原作品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大雅歌唱到浪漫独创的新时代 ,其作品有《离骚》,《天问》,《九歌》,《东皇太一》,《云中君》,《湘君》,《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东君》,《河伯》,《山鬼》,《国殇》,《礼魂》,《九章》,《惜诵》,《涉江》,《哀郢》,《抽思》,《怀沙》,《思美人》,《惜往日》,《橘颂》,《悲回风》,《远游》,《卜居》,《渔父》等。

14、朕幼清以廉洁兮,身服义而未沫。主此盛德兮,牵于俗而芜秽。上无所考此盛德兮,长离殃而愁苦。帝告巫阳曰:“有人在下,我欲辅之。

15、屈原所创造的文化高度,几乎达到了我国文学风光雄奇的巅峰。难怪后世有人惊叹:《离骚》之后没有《离骚》,《天问》之后《天问》不再,《九歌》之后难寻《九歌》。尤其是一年一度的端午这天,大江南北遥祭屈原,一个人与一个节日,一种民俗关系如此紧密,中国历史上唯此一人。

16、四是情怀高洁。屈原有着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高尚情操的坚守。“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这些葳蕤芬芳、烁金冷银的精美文字,像镜子一样照映着他那纯净的心灵与高洁的思想境界。“后皇嘉树,橘徕服兮;爱命不迂,生南国兮;深固难徒,更壹志兮”等精美诗句,则是其表里如坚贞不屈品格的真实写照。“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等诗句,表达了他洁身自好与时刻保持慎独与清醒的秉持个性。“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诗句,表达了其爱憎分明,刚正不阿的浩然正气。“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宁赴湘流,葬于江鱼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则表达了他对昏暗时代的猛烈抨击和黑恶势力的势不两立凛然秉性。这种高尚情怀和高洁秉性,也是屈原精神的鲜明写照。

17、译文:我宁愿暴死而尸漂江河,也绝不和他们同流合污,沆瀣一气。

18、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战国屈原《楚辞·渔父》

19、据《汉书·艺文志》记共25篇,它的具体篇目据王逸《楚辞章句》记分为《离骚》、《九歌》(11篇)、《天问》、《九章》(9篇)、《远游》、《卜居》、《渔父》等。《大招》的作者王逸不能明断。《招魂》一篇司马迁认为是屈原原作,而王逸却认为是宋玉。可见屈原的作品汉代人的看法就不一致。后人为了加入《招魂》、《大招》等篇,而把《九歌》任意删并,以求合于25篇,那是很不妥的。屈原的诗歌在历代伟大诗人中,虽作品不是太多,可篇篇奇趣无比,具有强烈的爱国情怀和坚贞的高洁人格,是诗人美政思想和高尚情怀的集中体现,是诗人灵魂和意志的集中体现,是我国历史长河中历久弥新、灿若星光的不朽诗篇。

20、但是屈原不顾家人阻拦,带着书本只身来到山里,找了一处背风的山洞,开始读书。山中气温本来就低,洞中更是寒冷潮湿,没过多久就把屈原的手脚冻肿了。他起身跺跺脚搓搓手待身体暖和过来就又开始坐在地上读书。家人看到屈原这么小就能吃苦也就不再阻拦了。

21、二师兄说:“庄子是隐士中的隐士,屈原则是烈士中的烈士!前者值得羡慕,而后者值得敬佩!”

22、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战国屈原《离骚》

23、屈原说:“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所以就这样了。”

24、“是的,在《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记录了这么一个故事。”

25、在一首诗人早期创作的,题为《短暂失忆》的小诗中,诗人立足社会底层视角,借用了加班加点打工人的身份,展开似梦非梦的内心独白:“我好像,想要说点什么/我忙着,忙不完的工作/我过着,不好过的生活/我好像,不应该说什么”这样的诗行,不正是许多社会底层打工群体,平时加班加点的真实感受吗?不仅在深圳,甚至在北上广,乃至许多发达城市,只要是身处社会底层的打工群体,似乎都身处于这种加班加点的奋斗状态。

26、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离骚》。

27、“我好像,曾经想过什么/可我,总没时间想太多/好忙,好累,好困的我/我好像,忘了想过什么”诗人进一步刻画大城市里的小人物,身处社会底层为求生计,无瑕思考而一直忙碌着工作,甚至经常加班加点,通宵达旦熬夜的生存状态。

28、屈原说自己的功课已经做完了,父亲却说成才不能光靠天资聪明,从小还得有大志。父亲决定第二天就送屈原去学宫读书,学宫是朝廷办的学堂,平常的百姓是去不了的。第二天,父亲带着屈原来到学宫,屈原看到了先生正在教训一个学生,那个学生没有听先生话,被先生用尺子打手。

29、“听说凡是圣人,不为物所累,能与时俱进。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吃其餐而饮其酒?非要把自己搞成这个样子么?”

30、余处幽篁兮终不见天,路险难兮独后来。——《九歌》

31、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离骚》

32、“如果我能仿照《离骚》写一篇长歌,那就可以致敬屈原。或者写一篇小说,讲屈原遇到庄子,他们的对话一定很精彩。”

33、“屈原与庄子不同,屈原为楚国的强大殚精竭虑,他为内心的信仰舍身取义。他知道这条路扑朔迷离,但他说: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他知道会遇到艰难险阻,但他说: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在他心中,有个东西已经超越了生死。”

34、学道不倦,不知老之将至|《史记·孔子世家》读书笔记

35、如果朝堂之上都是昏聩不智之人,为什么不隐于众人而要出来反对所有人呢,为什么不随波逐流呢?为什么一定要洁身于淤泥之中,显耀于污秽之上,却使得自己遭受不应该承受的流放呢?”屈原正色道:“我们都知道,刚清洗过头发的人戴上冠帽之前一定要拍去冠帽上的灰尘。

36、诗人通过社会底层个体的忙碌状态,烘托一个高速发展的国际大都市浓浓的沸腾气息。人们一直向前推进,一直奋斗着,一直努力着,在这样的火热环境中,似乎不敢怠慢,不敢停下来。而对故乡的家人,更是报喜不报忧的诗行,更是点出了许多人在外奋斗的真实心声。

37、小时候的一天,屈原正和同伴们在院子里踢毽子,玩得非常高兴。这会家里的随从过来告诉他,父亲要他回去,他拿着毽子来到父亲身旁。父亲告诉他,因为哥哥有残疾不能入朝为官,所以将希望都给予在他的身上。可是看他整天玩耍,父亲很担心他会因此误了学业。

38、屈原(约公元前340或339年—公元前278年),中国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出生于楚国丹阳(今湖北宜昌)。芈姓,屈氏,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战国时期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少年时受过良好的教育,博闻强识,志向远大。早年受楚怀王信任,任左徒、三闾大夫,兼管内政外交大事。他提倡“美政”,主张对内举贤任能,修明法度,对外力主联齐抗秦。因遭贵族排挤毁谤,被先后流放至汉北和沅湘流域。秦将白起攻破楚都郢(今湖北江陵)后,屈原自沉于汨罗江,以身殉国。

39、屈原之所以被尊为中华民族的圣贤和爱国主义诗人,其圣贤之处,首先具有伟大的民族精神和挚烈的爱国情怀。在他身上,体现着至高无上的国家意志,凝聚着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着力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40、时缤纷其变易兮,又何可以淹留?——《离骚》

41、他创立了“楚辞”这种文体,也开创了“香草美人”的传统。战国时期楚国贵族出身,任三闾大夫、左徒,兼管内政外交大事。他主张对内举贤能,修明法度,对外力主联齐抗秦。后因遭贵族排挤,被流放沅、湘流域。

42、“屈原不一样,他博闻强记年少成名,二十出头就成了楚国的左徒。但除了楚国,他从不认为自己应该效忠其它国家。他在十几岁时就以诗明志,在《橘颂》里说:‘深固难徙,廓其无求兮。苏世独立,横而不流兮。’意思就是不随波逐流。屈原的一生,都献给了楚国。无论楚国如何贬谪他流放他,但他到死仍在怀念楚国。他在《哀郢》中说:‘鸟飞反故乡兮,狐死必首丘。’狐狸在死的时候,头必定朝它洞穴的方向。”

43、二师兄沉吟片刻,说:“你确实应该写一篇文章纪念屈原!”

44、不仅如此,屈原对文学创作的影响同样是巨大的。从形式上看,他打破了四言诗的格调,吸收民间形式,特别是楚声形式,创造了一种句法参差灵活的新体裁,是诗歌形体的一次解放。在文学创作上,屈原还发展了《诗经》的比兴手法,把《诗经》原来的比兴材料,如草木.鱼虫.鸟兽和风云雷电都赋予了生命,让它们活动,甚至让它们富有人的意志,用以寄托诗人的思想情感。所谓“善鸟香草,以配忠贞;恶禽臭物,以比馋佞”,前人早已指出。这种“寄情于物”,“托物以讽”的表现手法,对我国古代文学,特别是诗歌有着极大的影响。例如张衡的《四愁诗》.曹植的《美女篇》.杜甫的《佳人》等,以及许多的咏史,咏怀,感迂的诗篇,都是直接受了屈原这种诗风的启发和影响。至于《离骚》.《招魂》所运用的大胆幻想和夸张的手法,对我国积极浪漫主义诗歌传统的形成和发展影响更大了。象李白的浪漫主义诗歌,就很受屈原作品的影响。唐代另一浪漫主义诗人李贺受他的影响也是十分明显的。因此,刘勰在《文心雕龙辩骚》中极力推崇楚辞。楚辞影响的深远,只有《诗经》可与之相比。《诗经》和楚辞所开辟的现实之义和浪漫之义的创作道路,二千年来一直为我国优秀的作家所继承和发扬。

45、我是楚人,出生地离屈原投江的地方不远。年少不懂《离骚》,读懂已是中年。我计划接下来好好读一读屈原的作品,明年的端午,再写文纪念他。

46、然而怀王的小儿子子兰等却力主怀王入秦,怀王亦不听屈原等人劝告,结果会盟之日即被秦扣留,三年后客死异国。在怀王被扣后,顷襄王接位,子兰任令尹(相当于宰相),楚秦邦交一度断绝。但顷襄王在接位的第七年,竟然与秦结为婚姻,以求暂时苟安。

47、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茝—屈原·《离骚》

48、曾不知路之曲直兮,南指月与列星。——《九章·抽思》

49、心郁郁之忧思兮,独永叹乎增伤。——《九章·抽思》

50、白话译文:掩住哭泣的脸长长的叹息,哀愁人民生活太艰苦了。

51、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战国屈原《楚辞·国殇》

52、《九章》强烈的政治性和抒情性与《离骚》基本一致。诗人眼看着祖国的命运就要被奸人所断送,心情愈来愈不平静,所以在诗篇中表现出的情感比《离骚》还要强些。但《九章》中幻想夸张的手法比较少,主要是使用直接倾泻和反复吟咏的手法来表现奔放的激情,因之比《离骚》具有更强的现实性。如《哀郢》、《渡江》、《怀沙》等篇都是纪实之辞,诗人放逐生活历历可见,真切感人。《九章》的语言十分华美,形式上散而不乱,跌宕有序,极富表现力,是强烈的爱国精神和浓厚的抒情成份完美的融合,情感表现的非常炽烈。

53、一切都不妨碍人们纪念屈原。只有一个可能的原因:人们太爱屈原了!

54、  《离骚》是《楚辞》的代表作,共373句,是中国最早的长篇抒情诗。表现了诗人坚持“美政” 理想,抨击黑暗现实,不与邪恶势力同流合污的斗争精神和至死不渝的爱国热情。

55、“一个人的伟大,往往在于,他能把人们内心向往而自己做不到的精神,淋漓尽致地活了出来。有个成语叫朝秦暮楚,你知道吧?”

56、译文:世界上的人都是污浊的,惟独我干净、清白;众人都已醉倒,唯独我一人清醒。这是一个比喻,比喻说在乱世中,大家都沉沦里面不明是非,只有我一个人看的清现在的局势。

57、楚怀王派太子横到秦国为人质,请求秦出兵援救。秦王命客卿通率兵救楚,击退了三国联军。次年,秦国一大夫与太子横因为私事争斗被杀死。太子横惧怕秦昭王怪罪,私自逃回楚国。此事使秦、楚两国关系恶化,导致了此后秦国对楚国的频繁进攻。

58、屈原以他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高贵品格,以他创作的光辉灿烂的诗篇,对中国人民的精神面貌,对我国文学优秀传统的形式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在我国文学发展史上有着崇高的地位。

59、屈原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个伟大的爱国诗人,他开创了诗人从集体歌唱到个人独立创作的新时代。他创作的《离骚》、《天问》、《九歌》、《九章》、《招魂》等篇章,耸立起中国文学雄奇的巅峰。屈原之后的中国文化人都聚集在这座高山之下,刨挖文学的泉眼和思想的深井。

60、“在文学上,屈原的作品成为标杆,泽被后世。‘文人骚客’,‘独领风骚’,这些词语,就是因为屈原的《离骚》。王国维说中国最伟大的四位文学家,分别是:屈原、陶渊明、杜甫和苏轼。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气节,跟屈原很像;杜甫忧国忧民的精神,是屈原的再现。杜甫自己是屈原的忠实拥护者,他写道:有道士无真俊才,何得山有屈原宅。与杜甫齐名的李白也深受屈原的影响,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的风格,和《离骚》有诸多共同之处。他有首诗写道:屈平辞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

61、听完故事,二师兄说:“屈原的情怀,非一般人能比拟。那个渔父也不简单。”

62、一次屈原到野外玩,玩得正开心,就听到一位大嫂正在吟诗,他觉得很好听,就跑去问。这位大嫂告诉他刚才吟唱诗歌是为了想念在外征战的丈夫,屈原听后觉得这首诗很感人,就决定记下来。

63、操吴戈兮被犀甲,车错毂兮短兵接。旌蔽日兮敌若云,矢交坠兮士争先。凌余阵兮躐余行,左骖殪兮右刃伤。霾两轮兮絷四马,援玉枹兮击鸣鼓。

64、一个老渔父看见了,问:“你不是三闾大夫么?为何如此情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