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张爱玲散文流言(68句)

浏览:    发布时间: 2024年03月30日

张爱玲散文流言

1、5:以《传奇》为例分析张爱玲小说的艺术风格特色。(北京师范大学2008)(张爱玲散文流言)。

2、1979年,张爱玲在中国时报“人间”副刊发表小说《色,戒》。1981年,《海上花注译》出版。同年7月29日,胡兰成于日本东京去世,享年75岁。

3、贾平凹曾感慨:能与张爱玲同生在一个世上真是幸运,有她的书读,这就够了。(张爱玲散文流言)。

4、消费主义时代的商业文化有意将张爱玲塑造成文化偶像、消费符号,于是——完整的张爱玲被拆解成了利于商业运作的支离碎片,过分消费张爱玲的结果是真实严肃的张爱玲被消解。在这个削平深度、雅俗互融的时代,其悲哀说虚无,深刻与独创就这样被“误读”和“浅读”。

5、可是后来,在她的窘境中三天两天伸手问她拿钱,为她的脾气磨难着,为自己的忘恩负义磨难着,那些琐屑的难堪,一点点的毁了我的爱。

6、中国的一切都是太好听,太顺口了。固然,不中听,不中看,不一定就中用;可是世上有用的人往往是俗人。我愿意保留我的俗不可耐的名字,向我自己作为一种警告,设法除去一般知书识字的人咬文嚼字的积习,从柴米油盐、肥皂、水与太阳之中去找寻实际的人生。话又说回来了。要做俗人,先从一个俗气的名字着手,依旧还是“字眼儿崇拜”。也许我这些全是借口而已。我之所以恋恋于我的名字,还是为了取名字的时候那一点回忆。

7、比较张爱玲和王安忆的小说创作。(南京大学2000)

8、在张爱玲逝世21周年前夕,我得到了一本她亲自设计装帧的台湾皇冠出版社版散文集《流言》。

9、(1)女性解剖:她对新旧交叠时代的女性命运极为关注。真实传达了对人生的特殊感悟和对文化败落之思。她对于现代女性半新不旧的生存困境(所处的环境、所受的压力,旧家族内的冷漠眼光、命运的拨弄,女性自身的精神重负)、他们的压抑变态充满苍凉和恐慌的现代“荒原”意识的深度心理开掘。如《金锁记》真正展示了中国妇女破碎人格中最为惨烈的图景。她们往往在情爱中坠入卑俗的不幸。这“不幸”没有任何实在的发动者,每一女性都同时成为“不幸”的承受人与内在动因。或无奈何地匍匐在男性情欲大网之下,一生只配与人搭配家庭,使临时的组合婚姻成为女性的全部婚姻(《连环套》);或写女人全人格,妻性、母性、情人性的难以实现(《红玫瑰与白玫瑰》)。这类缓慢毁灭的过程,画下了现代女性痛苦挣扎的轨迹,取材范围虽嫌狭小,心理开掘却达到一定的深度。这些新女性表象下的旧女性塑造,传达着对“新文化”的反省。

10、1968年,张爱玲在台北《皇冠》发表《红楼梦未完》。1969年,得陈世骧教授之识,任职加州柏克莱大学”中国研究中心“,继续《红楼梦未完》之研究。

11、在命运的洪流面前,人人的命都脆弱如蝼蚁,无处逃遁也无力抗争。但是同样的环境,不同的人竟然会有如此大的差别。有人在痛苦中沉沦,有人苦中也乐。

12、张爱玲的文学生涯是从创作散文起步的。哪怕她没有写过一篇小说,她的散文也足以使她跻身二十世纪中国最优秀的散文家之列。——陈子善

13、张爱玲说,她自己也在炮火中读《官场现形记》。比起对战争的恐惧,她更担心的是剩下的时间够不够容她读完这本书。

14、张爱玲善于展现洋场环境中仍残存的“封建心灵”,用华美绚丽的文辞来表现沪、港两地男女间千疮百孔的经历,是她最主要的文学切入点。可以说她的作品是关于文明与人性的哀歌。

15、待到韶华已逝、白发苍苍时,她竟然还记得那年春天,端正站在树下的少年。

16、这是时代的困局,女性无法突破的生存困境,女人兜兜转转,最终又被牵引在男人手上,自觉自愿地居于男性脚下,在千疮百孔的情感中挣扎。直到今天,这种苍凉和悲哀在某程度上依然埋伏于女人心中。张爱玲也不禁感叹:“女人……女人一辈子讲的是男人,念的是男人,怨的是男人,永远永远。”

17、1944年1月,张爱玲在《万象》刊出长篇小说《连环套》,共登六期,7月自动腰斩。2月,在《天地》刊出散文《烬余录》。后发表《花凋》、《谈女人》、《红玫瑰与白玫瑰》等一系列小说,散文。5月,傅雷以讯雨为笔名发表评论性文章《论张爱玲的小说》,对张爱玲的《金锁记》大加赞扬,而对其他小说采取批评态度特别是《连环套》。8月,胡兰成与其第二任妻子离婚,后在炎樱的媒证下与张爱玲结婚。9月,张爱玲的小说集《传奇》由《杂志》出版,四天后即再版。张爱玲也因此在上海文坛大放异彩,《杂志》编辑部多次举行《传奇》的座谈会,张爱玲也出席了一些作家间的社交活动。11月,张爱玲在胡兰成创办的朋刊《苦竹》第一期发表散文《谈音乐》,后继续发表小说散文。同时胡兰成到了武汉,住在江汉医院,认识了一名姓周的护士,很快与周护士开始了同居生活。12月,大中剧团在卡尔登戏院(今长江戏院)上演舞台剧《倾城之恋》,张爱玲在《苦竹》上发表《自己的文章》以回应傅雷的批评。(2)

18、张爱玲系出名门,祖父张佩纶是清末名臣,祖母李菊耦是朝廷重臣李鸿章的长女。父亲张志沂(字廷众)、母黄素琼(字逸梵)。

19、(1)张爱玲在20世纪40年代中国上海的通俗报刊上发表了大量雅俗共赏的作品成名,50-70年代在中国大陆的政治文化语境中销声匿迹;在80年代“重写文学史”浪潮中被主流学术界请进文学史并获高度评价。95年张去世,各报纸争相报道,发行上百万的《南方周末》甚至还专门做了半版“寻访张爱玲”。此外,海外研究者的高度评价也是重要原因,如夏志清《中国现代小说是史》及王德威的《落地的麦子不死》。“张爱玲”频繁地出现在大众视野,在世纪转型期的消费主义文化浪潮中成了小资的文化偶像、消费符号,开始了逐渐符号化的历程。我们看到,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大陆的“张爱玲热”早已很大程度上超出了学术研究和文学欣赏的常态范围,成了一场较大规模且持续不断的以张爱玲为品牌的文化符号的消费活动。

20、(3)外因:王德威从三个方面评价张爱玲的时代意义:①从文字时代过渡到影像时代;②由男性声音到女性喧哗的时代;③由“大历史”到“琐碎历史”。读者从张爱玲书写的都市世俗人生窥视到旧上海生活情形并得到想象性满足,张所提供的文化想象与情感体验又与当下普遍生存状态有着不同程度的契合。(90年代以来,市场经济深化,价值标准在结构解体中日趋多元化,人们对宏大叙事失去兴趣,更关注个人生活。)此外,海外学者对张爱玲的高度评价如夏志清《中国现代小说史》,王德威《落地的麦子不死》都对张爱玲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21、她是位美丽敏感的女人,而且我很少机会和她接触,我四岁的时候她就出洋去了,几次回来了又走了。在孩子的眼里她是辽远而神秘的。

22、她也在《童言无忌》里这样写道:在她的窘境中三天两天伸手问她拿钱,为她的脾气磨难着,为自己的忘恩负义磨难着,那些琐屑的难堪,一点点毁了我的爱。

23、张爱玲的后辈、作家亦舒说过这样一句话:生活上依赖别人,又希望得到别人的尊重,那是没有可能的事。

24、不是拍大众的马屁的话——大众实在是最可爱的顾主,不那么反复无常,“天威莫测”,不搭架子,真心待人,为了你的一点好处会记得你到五年十年之久。

25、评论功能现已开启,我们接受一切形式的吐槽和赞美

26、这一幕深深印在她的脑海,也重重伤害了她幼小的心灵。

27、在家里过活的时候,衣食无忧,学费、医药费、娱乐费,全用不着操心,可是自己手里从来没有钱。因为怕小孩买零嘴吃,我们的压岁钱总是放在枕头底下过了年便缴还给父亲的,我们也从来没有想到反抗。直到十六岁我没有单独到店里买过东西,没有习惯,也就没有欲望。

28、《半生缘》讲述了在三十年代旧上海的一个悲凉的爱情故事。大学毕业的顾曼桢来到一家工厂的写字间做事。同事沈世钧英俊温厚,曼桢和他互相倾慕,渐入热恋。原本平平常常的恋爱却因为发生在灯红酒绿、人欲横流的旧上海,而变得诡秘甚至险恶狰狞。

29、②其语言以及由此生成的文体风格,介乎新旧雅俗之间,既有“古典小说的根底“,又有”市井小说的色彩“。前者表现为浓郁的”《红楼梦》风“,她喜爱这种世俗的华丽与热闹,这与她一心要传达的“荒凉”形成映照:浮华热闹的世俗背景下,人性的委顿显得那么惊心动魄。此外还通过语言的古典借用而造成“陌生化”效果。后者体现咋其小说的通俗倾向。她有意和新文学拉开距离,一再声扬对市井、俗气、地方戏乃至“小市民”的热爱,将旧小说情调与现代趣味统一。如散文集《流言》从浓厚的小市民气息中咂摸出市井的美感。

30、1949年,胡兰成从香港出逃,后转赴日本定居。1950年,张爱玲以梁京为笔名在《亦报》上连载长篇小说《十八春》。7月,张爱玲应夏衍的邀请参加上海市的第一届文代会。11月,《十八春》由《亦报》出版社出版。1951年5月,张爱玲任以梁京为笔名在《亦报》上连载中篇小说《小艾》。

31、2019年新版,全新精装,臻美典藏,月亮构筑起的永恒传奇。

32、张爱玲的闺蜜苏青曾说,自己房间里的每样东西,连一粒钉子都是自己买的。

33、后来,这少女被恶亲戚拐卖到外乡,然后又经历几次转卖,半生经历无数惊险风波。

34、张爱玲的缺陷与不足,应该说也分别在于她的创新于袭旧。

35、有两趟她领我出去,穿过马路的时候,偶尔拉住我的手,便觉得一种生疏的刺激性。

36、明知宿舍里的存粮不多,她反而还吃得特别多。整天都是吃饱了哭,哭累了吃,极其消极和悲观。

37、习俗相沿,不得不从那有限的民间传说与宗教史中选择名字,以致于到处碰见同名的人,那是多么厌烦的事!

38、谈女人,必然会牵涉到男人。但张爱玲涉及男人的话题,语气里充满了调侃,毫无隐晦地表达出她对男权社会的鄙夷和反抗。“丈夫在外面有越轨的行动,他的妻是否有权利学他的榜样?摩登女子固然公开反对片面的贞操,即是旧式的中国太太们对于这问题也不是完全陌生。为了点小事吃了醋,她们就恐吓丈夫说要采取这种报复手段。可是言者谆谆,听者藐藐,总是拿它当笑话看待。男子们说笑话的时候也许会承认,太太群的建议中未尝没有一种原始性的公平。”

39、曹禺:从郁热走向沉静|现当代文学专题研习(02)

40、很多人听了这话,都会忍不住去看一下身边的孩子,竟没有发现什么特别之处。

41、(1)才华横溢,极具创新能力,有丰富想象和流转自如笔触,都保证她不断翻出“新花样”,但正因此,有时她不免“单凭着丰篇的想象,逞着一支流转如踢哒舞似的笔,不知不觉走上了纯粹趣味性的路,也即过分强调创新的技巧.技巧成熟过度,成了格式,就不免要重复他自己,变成文字游戏,例如《连环套》。其作品中那独出机杼的联想方式,机警大胆的隽语,活色生秀的比喻,常令人惊叹不已,但若堆满这些创新成果:不免繁琐累赘,也会使作品枝蔓过多,导致文胜质。例如《倾城之恋》华彩胜过了骨干。

42、本来,如果名字是代表一种心境,名字为什么不能随时随地跟着变幻的心情而转移?《儿女英雄传》里的安公子有一位“东屋大奶奶”,一位“西屋大奶奶”。他替东屋题了个匾叫“瓣香室”,西屋是“伴香室”。他自己署名“伴瓣主人”。安老爷看见了,大为不悦,认为有风花雪月、玩物丧志的嫌疑。

43、只是张爱玲的反对,仅仅简单地从性别差异角度来分析,她认同并安于女性,在种种细碎描述的背后,表现女人喜欢依赖、表露柔弱和自认为可爱,渴望男人无条件的爱和保护。她颇为感慨地说:“京戏《纺棉花》中,张三盘问他的妻,谁是她的恋人。她向观众指了一指,他便向台下作揖谢道:‘我出门的时候,内人多蒙照顾’。于是观众深深感动了。”

44、人流熙熙攘攘、热热闹闹,有人从外面回来,被人拦住嘘寒问暖、关切倍至;

45、张爱玲小说的艺术成就,集中体现在:新、旧、雅、俗。她写的毫无疑问是新的现代体式的小说,但又完全没有所谓“新文艺腔”,而很自然地承传了传统的章回小说,特别是《红楼梦》的手法和韵味;她的小说是通俗的,甚至有点类似当时流行的“鸳鸯蝴蝶派”,但其艺术之深湛又绝非一般流行作品所能比拟。张爱玲在新旧雅俗之家游刃有余,既有层出不穷的创新,又有不厌其烦的“袭旧”,创造出一种新旧交织、雅俗共赏的独特风格。

46、 图4:1977年8月台湾皇冠初版《红楼梦魇》

47、可是如果你去了就不难发现,这样的奔走并不能带来好心情。

48、生平第一次赚钱,是在中学时代,画了一张漫画投到英文《大美晚报》上,报馆里给了我五块钱,我立刻去买了一支小号的丹琪唇膏。我母亲怪我不把那张钞票留着做个纪念,可是我不像她那么富于情感。对于我,钱就是钱,可以买到各种我所要的东西。

49、1920年9月30日张爱玲出生于上海麦根路(今泰兴路),原籍河北丰润,原名张煐。1921年12月11日,唯一的弟弟张子静出生。1922年张爱玲随父亲迁居浙江温州。父任职金浦路铁路局英文秘书。1924年,张爱玲开始私塾教育,母亲与姑姑张茂渊奔赴欧洲游学,张爱玲由姨奶奶看管。1928年,父亲辞去职务,由天津搬回上海,母亲和姑姑也由英国返回上海。张爱玲开始学习绘画,英文和钢琴,并开始读《三国演义》、《西游记》、《七侠五义》等古典名著。1930年入黄氏小学插班读六年级。张瑛改名为张爱玲(改自其英文名:Eileen),同年父母协议离婚,母亲与姑姑搬出宝隆花园洋房,在法租界租房住,张爱玲仍然随父亲生活。

50、散佚作品《不得不说的废话》等七篇首次收录,最新增补《炎樱衣谱》《寄读者》两篇文章。

51、1931年,张爱玲入读上海圣玛利亚女校,随白俄罗斯练习钢琴。1932年,母亲去往法国,张爱玲首次发表短篇小说《不幸的她》于圣玛利亚校刊。1933年,张爱玲在圣玛利亚发表第一篇散文《迟暮》,并开始与父亲学写旧诗。1934年父亲再婚,后母为孙宝琦之女孙用蕃,并迁回麦根路别墅。张爱玲写《理想中的理想村》、《摩登红楼梦》、《后母的心》等文章,但是皆未发表。1936年,母亲携美国男友返回上海,张爱玲在《凤藻》上发表散文《秋雨》。1937年,张爱玲在圣玛利亚校刊《国光》半月刊发表小说《牛》、《霸王别姬》及评张若谨小说《若馨评》。在《凤藻》发表《论卡通画之前途》。后与后母因一点小事发生口角,被父亲责打,并拘禁半年。1938年年初,张爱玲趁夜逃到母亲家(详见张爱玲自传散文《私语》)。同年张爱玲参加伦敦大学远东区入学考试,得第一名。

52、③:忽略其艺术表达的创造性,满世界套用其奇言妙语;

53、还有一个女佣坚持说我拿的是笔,不知哪一说比较可靠。

54、《色戒》讲述上世纪40年代抗日战争时期的上海,女大学生王佳芝(汤唯饰)利用美色接近汪精卫政府里的一名特务头子易先生(梁朝伟饰)意图行刺的故事。

55、一年多之后,1977年8月,张爱玲唯一的学术著作《红楼梦魇》由台湾皇冠推出,前勒口在“张爱玲的作品”目录之上,还有两行字:“封面设计张爱玲”。这就明确无误地告诉我们,张爱玲为台湾皇冠设计封面的自己第二部作品是《红楼梦魇》。该书封面在深绿底色之上,纵横交错排列着大大小小七个京剧脸谱。京剧是中国的国剧,《红楼梦》是中国古典文学中最伟大的小说,张爱玲的封面设计勾联两者,可谓独出机杼。 

56、▶这篇文章经作者陈子善授权,由废纸帮独家首发,未经许可不得转载(但是喜欢的话可以分享到朋友圈哦!)。如有抄袭行为,一经发现,立即举报!

57、我喜欢钱,因为我没吃过钱的苦——小苦虽然经验到一些,和人家真吃过苦的比起来实在不算什么——不知道钱的坏处,只知道钱的好处。

58、张爱玲渴望女性的独立,并对此有深刻的思考,“去掉了一切的浮文,剩下的仿佛只有饮食男女这两项。人类的文明努力要想跳出单纯的兽性生活的圈子,几千年来的努力竟是枉费精神么?”然而如果说男人选择婚姻,是因为爱情或孤独寂寞,那么女人选择走进婚姻除此因以外,更多还把婚姻当做物质生活保障、获取自身价值的手段。她在自我审视后依旧落寞:“这一年来我是个自食其力的小市民……苏青说过这样的话:‘我自己看看,房间里每一样东西,连一粒钉,也是我自己买的。可是,这又有什么快乐可言呢?’这是至理名言,多回味几遍,方才觉得其中的苍凉。”其间的矛盾和冲突是显而易见的。

59、本书《烬余录》中,张爱玲写了在战争里两种人的不同态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60、张爱玲收于《流言》中的散文,大多写于1944年或更早的时候,她与胡兰成正处于热恋期。热恋中的人写出如此凄凉的东西令人伤感。没有高谈阔论,不见系统性,却一语道破女人的生存困境和残酷世相。

61、作家陈子善评价说,哪怕她没写过一篇小说,她的散文也足以使她跻身二十世纪中国最优秀的散文家之列。

62、相较于小说的隐晦与曲折,张爱玲的散文有种迎面扑来的生活气息,直接而清晰,能让人在她缓慢的讲诉中感到趣味。生活阅历和学养把张爱玲塑造成了一个现代都市小市民,她用小市民的视角打量社会人生,形成率真世俗的文风,加之精致华美的语言、游走其中的苍凉和深刻的人生感悟,让很多人爱她的散文超过小说。

63、《红玫瑰与白玫瑰》讲述了留洋回来的振保在一家外商公司谋了个高职。为了交通方便,他租了老同学王士洪的屋子。振保留学期间,有一个叫玫瑰的初恋情人。他曾因拒绝过玫瑰的求欢而获取了"柳下惠"的好名声。王士洪有一位风情万种的太太,她总令振保想入非非。有一次,士洪去新加坡做生意了,经过几番灵与肉的斗争,在一个乍暖还寒的雨日,振保被这位叫娇蕊的太太"囚住"了。令振保所料不及的是娇蕊这次是付出了真爱的。当她提出把真相告诉了王士洪时,振保病倒了。在病房,振保把真实的一面告诉了娇蕊——他不想为此情而承受太多责难...

64、《流言》收录《私语》《烬余录》等颇具张爱玲自传性的散文,《童言无忌》《姑姑语录》《公寓生活记趣》等有助于了解张爱玲家人、生活的散文,以及《自己的文章》《关于倾城之恋的老实话》等能更好地理解张爱玲创作的文章等;并首次收录最新发现的散佚作品《炎樱衣谱》《寄读者》。

65、在这本散集中,她不仅谈论读书作画,也谈日常生活。通过这些文字,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更真实、更有温度的张爱玲。

66、就这样充满了矛盾,上街买菜去,大约是带有一种落难公子的浪漫的态度罢?

67、分析张爱玲小说的女性解剖和都市发现中的现代性。